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广播电视技术
定价:33.00元
作者:党东耀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43520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十四章。章介绍了广播电视和信息技术的关系。第二、三章介绍了广播电视系统和传播符号,着重介绍了无线电、数字化信号和多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阐明了声音、光线和色彩等广播电视元素的基本原理。第四、五章介绍了广播电视声音制作的新技术。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全面地阐述了电视的基本原理,以及采集、制作、编辑和合成的新方法。第十二、十三章,从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的角度,全面探讨了从地面、卫星、有线到互联网多维传输的新技术。第十四章,探讨了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化和资产管理的技术模式。
本书以广播电视元素的采集、制作、播出和传输为主线,介绍了广播电视的基本原理、技术和设备,以及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技术成果在广播电视的应用。
本书力求知识点全面,以音频和视频技术为主线,改变广播和电视分离的结构。既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设备操作,又十分着重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分量。适应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可作为新闻业务人员以及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 广播电视与信息技术
节 信息与传播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历程
第二章 广播电视信号系统
节 电磁波与无线电信号
第二节 数字和多媒体系统
第三节 广播电视系统构成
第三章 广播电视传播符号
节 声音基本原理
第二节 光线的基础知识
第三节 色彩基本原理
第四章 广播电视声音系统
节 传声器的原理和分类
第二节 声音处理与控制
第三节 数字音频技术简介
第五章 广播电视声音制作
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声音
第二节 广播电视声音拾取技术
第三节 广播节目的编辑
第六章 电视原理与发展
节 电视成像原理
第二节 黑白全电视信号
第三节 彩色电视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新一代电视系统
第七章 电视图像采集设备
节 摄像机结构和原理
第二节 电视摄像机的类别
第八章 电视声画采集
节 摄像机调整和操作
第二节 电视现场中的声音
第三节 电视照明技艺
第九章 电视信号记录
节 磁带录像机的记录原理
第二节 录像/编辑机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录像/编辑机的类型
第十章 电视信号编辑“
节 图像编辑的方式与特点
第二节 线性编辑原理与方式
第三节 非线性编辑原理与过程
第十一章 电视特技和生成
节 图像特技形式
第二节 电视演播室技术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传输与覆盖
节 广播电视的播出系统
第二节 地面无线电开路传输
第三节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
第四节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
第十三章 广播电视与因特网
节 因特网与新媒体
第二节 广播电视网上传输
第三节 因特网和广播电视的融合
第十四章 广播电视信息管理
节 电视制作网络化管理
第二节 媒体资产管理概述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百科全书”式的厚重感,它涵盖的知识点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第一部分消化完,因为它需要不断地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进行跳转和关联。它对硬件层面的描述尤为扎实,从传感器到芯片组的性能指标,都有详尽的数据支撑,这让那些致力于硬件选型和系统集成的工程师能从中获得直接的参考价值。例如,关于先进的视频压缩算法的数学模型讲解,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范本。但正因为它追求的是“全景式”的覆盖,导致在某些前沿应用场景的探讨上,显得深度不足,更像是蜻蜓点水。例如,VR/AR内容的实时渲染与传输优化,这本书提到了相关挑战,但并未深入探讨最新的渲染管线优化策略或低延迟网络传输协议的创新应用。所以,它更像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基石”,但如果你想寻找最尖端的“屋顶设计图”,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更具时效性的资料来补充。
评分这本书的编写风格,怎么说呢,有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气息。语言组织上非常规范,用词精准,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一切以准确传达技术概念为首要目标。这对于需要精确理解技术规范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优点,因为它极大地减少了因歧义理解而浪费的时间。我注意到它在很多关键术语的定义上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注释,甚至追溯了其历史演变,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知识体系的敬畏。不过,对于刚入行的新手而言,这种全方位的严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阅读门槛。有些章节,特别是涉及系统架构和协议栈的部分,如果能辅以更多动态的流程图或者交互式的说明(当然,纸质书很难实现),也许能帮助读者更快地建立起宏观的认知框架。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入门指南”,适合已经具备一定基础,需要进行系统性知识查漏补缺的人群。
评分说实话,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弄明白5G时代下,直播和互动电视到底有哪些技术瓶颈亟待解决。我一直关注的是用户端体验的优化,比如延迟控制和多视角切换的流畅度。这本书的理论部分讲解得非常扎实,特别是关于数字信号处理和调制解调那几章,逻辑链条清晰,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作者也尽可能地给出了直观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偏向应用而非纯理论研究的人来说,非常友好。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传统技术原理时所保持的严谨性,这为理解新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虽然内容深度足够,但我个人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云化制作流程的实践经验分享。例如,在没有固定演播室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分布式架构实现跨地域内容的无缝集成和快速切换,这方面的内容似乎稍微有些不足,更多的是对现有成熟技术的罗列,而对于那些正在探索中的“灰色地带”着墨不多,略感遗憾。
评分我接触了不少关于媒体技术转换的书籍,很多都倾向于在某一细分领域(比如IP化或HDR显示)上做文章,而《当代广播电视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视图。它没有偏执于某一种技术路线的优越性,而是平衡地介绍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各个环节。比如,它对传输介质的演进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从同轴电缆到光纤,再到卫星链路,每种介质在带宽、稳定性和成本上的权衡都被剖析得很到位。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它对标准化的重视,反复强调了互操作性的重要性,这在碎片化的媒体市场中尤为关键。然而,在谈到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时,感觉篇幅略显仓促,更多地是将其定位为辅助工具,对于深度学习模型如何重塑内容分发和个性化推荐的颠覆性潜力,分析得不够深入和前瞻,这在当下的技术热点中,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那种磨砂质感,让人忍不住多摩挲几下。我本来对这类专业书籍的审美期望不高,通常都是那种黑白分明、排版刻板的风格,但《当代广播电视技术》在这方面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考究,印色清晰,图表部分的色彩过渡自然,阅读体验算得上是上乘了。不过,我得承认,我买这本书更多的还是冲着它的名头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前沿技术应用突破的干货。毕竟现在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总感觉昨天学到的知识明天可能就过时了。我对它在高清化、网络化这些大趋势下的具体技术栈展开很感兴趣,比如最新的编码标准在实际传输中如何权衡画质与码率,还有虚拟制作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落地案例分析。如果能有一些深入的案例研究,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就太棒了。从目录来看,覆盖面倒是挺广,从信号的产生到最终的呈现,脉络算清晰,但愿内容深度能跟得上这种广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