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工电子专用元器件检测技巧
: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杜虎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83580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实用电工电子元器件检测技巧丛书”的《电工电子专用元器件检测技巧》分册。它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专用元器件常用知识、检测方法与技巧的实用技术读物。全书由四章及附录A、B组成。四章内容依次为:检测收音机与录音机专用元器件、检测彩色电视机专用元器件、检测电风扇与电冰箱专用元器件、检测其他专用元器件。附录A介绍了数字万用表的常规使用与选购方法。附录B给出了部分专用元器件的主要参数。书中在重点介绍使用万用表检测专用元器件的一般操作步骤与技巧的同时,还给出了部分检测实例与实测数据。
本书具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用性强等突出特点,适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电子读者阅读、使用。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工具书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觉得无非是把标准手册上的参数和公式搬运一遍。但《电工电子专用元器件检测技巧》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注重“情景代入感”。它不是按照元器件的种类来划分章节,而是按照“常见的故障现象”来组织的。比如,“电源部分输出纹波过大”这一小节,它会把涉及到的电解电容、整流二极管以及稳压IC的常见失效模式和相应的检测方法集中在一起讲解。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在实际维修中,我们面对的往往是某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堆孤立的元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半导体器件的“非标测试”部分。书里提到,有些老旧的、停产的特定型号晶体管,参数手册上根本找不到,但通过测量其PN结的动态电阻和反向恢复时间,就能大致判断其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这种“野路子”的经验总结,是教科书绝对不会包含的,但对于老设备维护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文字行文流畅自然,虽然是技术书籍,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像是经验的倾诉,而非冰冷的指令。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关于电子检测的书籍,要么是面向初学者的扫盲读物,内容浮于表面;要么是面向高端研发的专业手册,晦涩难懂,对普通爱好者或初级工程师不友好。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持技术深度的同时,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例如,在讲解电感器的直流电阻和交流损耗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涡流损耗公式,而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水管中的水流阻力,来解释为什么在高频下电感器的“有效阻抗”会增加,这使得理解过程无比顺畅。此外,这本书对“安全规范”的强调也做得非常到位。在讲解高压元件(如电源模块中的大电容)的放电和检测流程时,步骤细致到连应使用多大规格的放电电阻都有明确说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检测的“答案”,更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于希望从“会看图纸”进阶到“能修设备”的读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电工电子专用元器件检测技巧》真是让人茅塞顿开!我刚开始接触电子制作时,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准确判断手头那些电阻、电容、晶体管是不是真的靠谱。市面上教基础理论的书不少,但真正能把“检测”这个实操环节讲得透彻、细致入微的,实在罕见。这本书就完美填补了我的空白。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晦涩难懂的物理原理,而是直接聚焦于“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它对数字万用表和模拟万用表的切换使用场景区分得极为清晰,不像有些教材只是笼统地说“用万用表测一下”,而是具体到“测量高频电容时,必须使用频率较高档位的LCR表,否则读数会严重失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故障树分析法”的那一章,它不再是让你一个个元件去试,而是提供了一套逻辑框架,让你能快速定位到最有可能出问题的那个区域。那几张关于示波器波形解读的图谱,简直是救命稻草,以前看到那些复杂的正弦波、方波、锯齿波,我只能干着急,现在对照书上的标准图,我能迅速判断出是信号源问题还是负载匹配问题。这本书的实战性极强,感觉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车间里手把手教学,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大大提升了我DIY项目的成功率。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如何使用仪器”的层面,它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失效的本质”。我过去总认为元件坏了就是坏了,开路或短路,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元件是“性能漂移”了,比如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ESR)悄悄变大了,或者晶体管的漏电流超标了,这些在简单的电阻档位测试中是完全发现不了的。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特定环境下的工作条件(比如高温、高湿)会导致特定元件加速老化,以及如何通过热风枪模拟老化过程来验证其可靠性。这对于做产品可靠性测试的朋友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仪器校准与环境影响”的章节,它细致地说明了环境温度、湿度,甚至测试线缆的长度对精密测量的影响,教你如何在不具备恒温恒湿实验室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环境误差。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评分我是一名经验尚浅的维修技术人员,过去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时,往往只能在网上零散地搜索各种论坛帖子,效率低下且信息鱼龙混杂。《电工电子专用元器件检测技巧》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我的工作流程。最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是它对“集成电路(IC)的引脚功能判断和替代品选择”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手头没有原装IC,需要找代换件,但不同厂家的引脚定义和时序可能存在微小差异。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交叉验证方法,通过测量IC工作时的输入输出波形对比,结合其静态电流的特征值,来判断其内部功能是否匹配,而不是仅仅依赖于Datasheet上的模糊描述。这种“现场调试思维”是书本理论教学中最难捕捉的部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即便是需要频繁翻阅查阅的检测流程图,也设计得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在工作台前翻找资料的时间。它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检测工作流程标准化、流程化,让复杂的技术变得可执行、可重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