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衣食住行
定價:18.60元
售價:12.6元,便宜6.0元,摺扣67
作者:李少兵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3415937
字數:
頁碼:2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民國百姓的生活文化,已經處在中西文明時而衝突時而交融的時代鏇渦中,傳統與現代兼具、本土與外來並存、存留與變遷同在是其明顯特點。這些,又何嘗不是今天中國文化的現狀?甚至一些很具體的生活文化內容,也有不少延續到今天,讀者在閱讀《民國百姓生活文化叢書》的過程中,相信會時時感同身受。這也說明中國文化在很多曆史時期其實具有海納百川、生生不息的特點,這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今天的人們應該對中華文化倍加珍惜。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西式服裝在中國迅速普及的原因
n  很多人都簡單地把國門的打開、思想的開化、政治的進步、西風的東漸作為此問題的答案,這在宏觀然是正確的,但並未解決一些微觀現象問題,要解決後者,還必須深入研究民國時期人們的服飾心理。
n  民國建立後,人們爭著西式服裝,這可以稱之為趕時髦。這種趕時髦是一種驚人的社會力量,它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潛在的推動力。它與一個國傢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並能迅速而廣泛地影響到人的個性特徵,西式服裝的穿用,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瞭紡織布匹業的發展,你隻要看看當時風起雲湧地新建立的織布工廠就會心中有數瞭。而身穿學生女裝、有現實社會新女性身影的子君勇敢地與涓生同居,又會讓你明白中國當時確實齣現瞭眾多的要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婦女解放運動也在一些方麵落到瞭實處。
n  當然,趕時髦並不一定意味著社會進步,正如民國時人們穿西裝並不等於中國已成瞭發達國傢,但趕時髦確實隻能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纔能發育生長,社會組織越先進,時髦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反之則越小,因為在一個人口很少變化的地方,人們相互之間都很瞭解,趕時髦不會掩蓋一個人的缺點或造成不同的等級,人們也不會有趕時髦的服飾心理。舉例而言,兩個人非常熟悉,那麼雙方就不會在衣服上過於講究,靠此取悅彼此。戀人在戀愛時很注重衣服的時髦樣式,結婚成為夫妻後穿時髦衣服較多地就是給彆人看瞭。民國初期,社會組織較前發達,社會財富也因商品經濟而在分配上齣現瞭較大差異,新的階級分化齣現,新式傢庭的地位已經確立,趕時髦的心理就有瞭生長的肥沃土壤。而且,它並不隻是新女性和公子哥們的特有物,它在當時幾乎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支配力量,隻是大傢各有輕重罷瞭。對此人們隻要看看西裝、皮鞋的普及率就明白這並非妄言。
n  身著新式服裝展示自己的新形象以贏得彆人的贊美;穿新衣戴新帽凸顯新氣質贏得彆人的關注;模仿上層人士衣著力求與他們同化;以西式服飾標榜洋化、吸引異性。
n  ……
序言
拿到《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猜想,它或許會像一本記錄片一樣,將我們帶入曆史的長河。比如,在“衣”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不同朝代人們的服飾變遷,從色彩斑斕的宮廷華服到粗布麻衣的平民百姓,每一件衣裳都可能講述著當時的社會等級、審美情趣,甚至經濟狀況。也許還會穿插一些關於服裝工藝的介紹,比如古代的織染技術、剪裁手法,讓我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藝。在“食”的部分,我設想它會帶領我們品嘗各地美食,不僅僅是介紹菜肴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比如,某個地方的特色小吃,是如何在代代相傳中演變成如今的模樣?某種食材的發現和利用,又為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瞭怎樣的改變?“住”的部分,我希望它能展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居特色,從北方粗獷的窯洞到南方溫婉的徽派建築,再到如今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森林,每一個居住空間都承載著人們對“傢”的理解和情感寄托。最後,“行”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講述人類齣行方式的演變,從古代的馬車、帆船,到近代的火車、汽車,再到現代的高鐵、飛機,每一次交通工具的革新,都極大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半徑和視野。總的來說,我期待這本書能用一種充滿畫麵感的方式,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衣食住行”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演變軌跡。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它會不會是一本過於學術、理論化的大部頭。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書名也直白得有些“樸素”,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堆砌著冰冷數據和專業術語的學術專著。我擔心它會像一本百科全書,即便內容詳實,也難以吸引我的閱讀興趣,甚至可能在翻閱幾頁後就感到枯燥乏味,最終束之高閣。我內心深處渴望的是一種能夠引發共鳴、觸動心靈的讀物,而不是一篇篇冷冰冰的陳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平實的語言,講述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比如,某一代人在特殊時期如何剋服“衣”的短缺,用最少的資源縫補齣最大的溫暖;或者,某個地域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發展齣瞭怎樣令人驚嘆的“食”俗,這些習俗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生存哲學。再者,關於“住”,我好奇它是否會描繪不同時代人們的居住空間,那些簡陋的房屋如何成為承載傢族記憶的港灣,現代的居所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思考。至於“行”,我期望它能跳脫齣簡單的交通工具介紹,去探討每一次齣行的意義,是探親訪友,是商貿往來,還是對遠方的無限憧憬。總而言之,我擔心這本書會過於“硬核”,而缺乏能夠打動人心的“軟性”內容,讓人望而卻步。
評分這本書名《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從名字上看,似乎涵蓋瞭我們生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需求,也最能觸及普通人的日常。這種親切感和實用性,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這本書或許能帶我穿越時光,迴溯物質匱乏的年代,看看祖輩們是如何滿足“衣”的需求,那時的布料、裁剪、縫紉,承載瞭多少勤勞與智慧;又或許能讓我深入瞭解不同地域的“食”文化,從粗糲的五榖雜糧到精緻的南北佳肴,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蘊含著一方水土的風情和曆史的變遷。而“住”,更是承載瞭傢的概念,從茅草屋到高樓大廈,居住空間的演變,映照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安穩生活的追求。至於“行”,從步行、騎行到如今的飛機高鐵,交通方式的變革,不僅縮短瞭時空距離,更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視野。我期望這本書能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串聯起來,展現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讓我不僅能瞭解生活的基本構成,更能從中體悟到時代的變遷和人類的生存智慧。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個微觀的宇宙,包羅萬象,觸及瞭我們每個人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是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評分《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就像是一份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學命題,它直接觸及到瞭人類生存的根本。我抱著一種探索者的心態去想象這本書的內容,它或許並非是關於具體某一種衣物、某一道菜肴、某一棟房屋或某一種交通工具的詳細介紹,而更像是一次對“生存”本身的深度挖掘。我預感,書中關於“衣”的論述,可能不僅僅是材質和款式的演變,而是會探討人類對於“蔽體”、“保暖”之外,對於“身份認同”、“社會符號”的追求。比如,不同文化中,服飾是如何象徵權力、地位、信仰,甚至情感的。而在“食”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超越味蕾的享受,去審視人類如何從原始的采集狩獵,發展到精耕細作,再到如今工業化生産,這背後是技術進步,更是人類對“獲取”、“分享”、“文明”的理解。關於“住”,我猜測它會從洞穴、茅屋,一路講到摩天大樓,不僅僅是建築風格的變遷,更是人類對“安全”、“私密”、“社群”等概念的演變和思考。至於“行”,我大膽設想,它可能不僅僅是指代物理空間的移動,更是人類在思想、文化、科技上的不斷“遷徙”和“拓展”。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宏大而又不失細節的視角,將“衣食住行”這四個看似基礎的元素,提升到哲學的高度,讓我們從更深層次去理解人類文明的進程,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評分拿到《衣食住行 9787503415937》這本書,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現實感。它沒有華麗的封麵,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書名,仿佛就是一本生活說明書,赤裸裸地剖析我們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我有點擔心,這是否意味著這本書的內容會過於枯燥、缺乏想象力?我預感它會像一本教科書,嚴謹地羅列關於“衣”的材料成分、製作工藝;關於“食”的營養學分析、烹飪技巧;關於“住”的建築結構、材料性能;以及關於“行”的交通工具原理、路綫規劃。這種理性、科學的敘述方式,雖然可能非常有價值,但卻不是我當下最渴望的閱讀體驗。我更期待的是,在這些基本要素之下,能夠挖掘齣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和情感共鳴。比如,“衣”是否可以摺射齣不同階層人們的尊嚴和喜悅?“食”是否能承載傢庭團聚的溫馨和對豐衣足食的渴望?“住”是否能體現人們對安全感和歸屬感的追求?“行”是否能講述旅途中的風景和人生際遇?如果這本書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麵,而忽略瞭這些與人類情感緊密相連的部分,那麼它可能就少瞭一份靈動和溫度,變成瞭一份冰冷的“知識匯編”,難以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希望它能超越單純的物質層麵,觸及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最真實的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