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文學講義 |
| 作者 | 劉師培 |
| 定價 | 48.00元 |
| 齣版社 | 江蘇廣陵書社 |
| ISBN | 9787555404996 |
| 齣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劉師培編著的《中國曆史教科書》分兩冊,其中冊共三十六課,至第五課詳述上古到商代的曆史興替,第六至第三十三課逐一介紹古代疆域分區、交通、民族關係、政治、階級製度、倫理關係、宗教、文字、學術、風俗、禮製、官製、田製、兵製、刑法、學校、商業、工藝等各方麵概況;第三十四至第三十六課分彆為古代宮室、衣服、飲食述略。第二冊共三十六課,詳細介紹西周之興亡、疆域、政體、宗法、宗教、學術、教育、官製、財政等各個方麵。本書極具特色,既有教科書性質,又不同於現代課本;既具備學術價值,又富有文學色彩。 |
| 作者簡介 | |
|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漢族,江蘇儀徵人。1902年中舉,l903年在上海結識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並改名光漢,參與反清宣傳。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硃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l919年11月20曰因肺結核病逝於北京,年僅36歲。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錢玄同等搜集整理,計74種,稱《劉申叔先生遺書》。其中關於論群經及小學者22種,論學術及文辭者13種,群書校釋24種。 |
| 目錄 | |
| 《劉師培國學講論》編輯緣起 前言 中國曆史教科書冊 凡例 課 上古時代述略 第二課 由九頭紀至禪通紀 第三課 五帝之事跡 第四課 夏代之興亡 第五課 商代之興亡 第六課 古代之地理上 第七課 古代之地理下 第八課 禹平洪水 第九課 古代之交通 第十課 古代與異族之關係上 第十一課 古代與異族之關係下 第十二課 古代之政治上 第十三課 古代之政治下 第十四課 古代階級製度 第十五課 古代之封建上 第十六課 古代之封建下 第十七課 古代之倫理上 第十八課 古代之倫理下 第十九課 古代之宗教 第二十課 古代之文字上 第二十一課 古代之文字下 第二十二課 古代之學術 第二十三課 古代之風俗 第二十四課 古代之禮製上 第二十五課 古代之禮製下 第二十六課 古代之官製 第二十七課 古代之田製上 第二十八課 古代之田製下 第二十九課 古代之兵製 第三十課 古代之刑法 第三十一課 古代之學校 第三十二課 古代之商業 第三十三課 古代之工藝 第三十四課 古代宮室述略 第三十五課 古代衣服述略 第三十六課 古代飲食述略 中國曆史教科書第二冊 序例 課 西周之勃興 第二課 西周之興亡 第三課 西周之疆域 第四課 西周與異族之關係 第五課 西周之政體一 第六課 西周之政體二 第七課 西周之政體三 第八課 西周階級製度 第九課 地方自治製度 第十課 西周宗法製度 第十一課 西周人民之職業 第十二課 西周之宗教 第十三課 西周之學術上 第十四課 西周之學術下 第十五課 西周之教育 第十六課 西周官製上 第十七課 西周之官製下 第十八課 西周之財政上 第十九課 西周之財政下 第二十課 西周之刑法 第二十一課 西周之田製上 第二十二課 西周之田製下 第二十三課 西周之軍製上 第二十四課 西周之軍製下 第二十五課 西周之禮俗一 第二十六課 西周之禮俗二 第二十七課 西周之禮俗三 第二十八課 西周之禮俗四 第二十九課 西周禮 第三十課 西周之商業 第三十一課 西周之工藝 第三十二課 西周宮室之製 第三十三課 西周衣服之製 第三十四課 西周飲食之製 第三十五課 西周之美術 第三十六課 論讀本期曆史之旨趣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常常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學,就如同打開瞭一扇窺視其靈魂的窗戶。而這本《中國文學講義》,恰恰提供瞭這樣一把鑰匙。我並非一個專業學者,對文學理論的鑽研涉獵不深,但長久以來,我一直渴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這本書,以其樸實無華的封麵和書名,以及“劉師培”這個名字,讓我對其內容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名傢名作,更重要的是,能夠闡釋齣中國文學發展演變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基因和時代精神。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文學會呈現齣迥異的麵貌,又是什麼樣的力量,將這些看似分散的文學現象,串聯成一條綿延不斷的文化長河。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對於文學思想的探討,比如哲學、美學等如何影響文學的創作和發展,以及文學本身又如何反哺和塑造著這些思想。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的文學視野更加開闊,讓我能夠從更宏大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中國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喜愛,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親近,對於其深厚的理論體係和發展演變,總是感到有些疏離。因此,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中國文學講義》時,就像看到瞭一盞指引方嚮的燈塔。書名簡潔明瞭,沒有過多的修飾,但“中國文學”這四個字,足以勾起我探索的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係統性的學習路徑,帶領我從一個“門外漢”逐漸變成一個“鑒賞者”。我期待它能夠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講解中國文學史上各個重要時期、重要流派的代錶人物和作品,並且能夠深入分析它們産生的時代背景、社會影響以及藝術特色。我特彆關注那些能夠幫助我理解文學“為什麼是這樣”的部分,比如某個時期文風的轉變,某個作傢思想的形成,或者某種體裁的起源和發展。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建立起我對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整體認知,並且能夠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學鑒賞方法,從而能夠更好地去品味那些曆經韆年依然閃耀著光芒的文字。
評分這次偶然翻到一本《中國文學講義》,書名就透著一股子沉甸甸的曆史感,封麵設計也素雅,沒有花哨的圖飾,隻在書脊上印著“劉師培”三個字,頓時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雖然我並非文學專業科班齣身,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總有種莫名的親近感,尤其是那些沉澱下來的經典,總覺得裏麵藏著無盡的智慧和故事。拿到手裏,感覺分量不輕,翻開目錄,一連串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映入眼簾,比如“漢魏六朝文學”、“唐宋詩歌”、“元麯明清小說”等等,這些都是我學生時代大概聽過卻又似懂非懂的概念。我尤其對“漢魏六朝文學”部分充滿瞭期待,因為在我印象中,那是一個充滿變革和創造力的時代,文風的變化,思想的碰撞,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想,通過這本書,或許能更係統地瞭解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不僅僅是幾篇耳熟能詳的篇章,更能深入其背後的曆史語境和文化思潮。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的脈絡,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白,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古人,他們的文字,他們的情感,變得鮮活起來。
評分這本《中國文學講義》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浮光掠影式的介紹,而更像是一位資深學者,帶著一種近乎懇切的態度,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中國文學的殿堂。從它的裝幀上看,就透著一股子嚴謹和沉靜,仿佛在告訴你,這本書不是用來消遣的,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去品味、去思考。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文學史發展脈絡的梳理。我總覺得,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離不開其産生的時代背景,所以,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文學從古至今的演變軌跡,每個時代文學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承接和轉化的。我希望它能告訴我,為什麼唐詩如此輝煌,為什麼宋詞獨具韻味,為什麼明清小說能夠達到新的高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文學是如何反映社會現實,如何錶達人們的情感,以及如何塑造民族的精神氣質的。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對中國文學有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一個有機、完整的體係。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中國文學講義》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這類書籍實在太多瞭,很多都隻是泛泛而談,難以引起深入的興趣。但是,當我翻開目錄,看到“劉師培”這個名字的時候,我的心頭一動。我雖然對他的文學理論瞭解不多,但隱約記得他是一位在近現代文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大傢。這種敬意,自然而然地延伸到瞭這本書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學批評和鑒賞的部分感到好奇,因為這往往是區分一本“講義”和一本“工具書”的關鍵。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去欣賞一部文學作品,如何去理解其中的藝術手法,如何去品味字裏行間的深意。我不想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希望能夠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在我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時,給我提供一個有力的支撐,讓我能夠看得更遠,理解得更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