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納米與分子電子學手冊
定價:168.00元
作者:(美)雷捨夫斯基,帥誌剛,李啓楷,硃道本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45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703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納電子學學科在理論和技術方麵的*完整和*的指南。它涵蓋瞭基本概念、**進展、全新的解決方案以及具有深遠意義的進步,呈現瞭可靠的基本理論、應用實驗結果和技術,探討瞭器件級和係統級實現的突破性解決方案,並共享本領域的知名專傢獲得的科研成果和發展的技術。
內容提要
本書係統地論述瞭分子和納電子技術的方方麵麵——涵蓋基礎理論,報道*進展,設計全新的解決方案,報道可能的技術,預測具有深遠意義的發展,構想新的範式等。
全書由四大部分、共26章構成,內容豐富,各章節既包括堅實的基礎理論又論述可行性技術,在覆蓋麵和實用性之間取得瞭較好的平衡。
本書可供分子和納電子技術及其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使用。
目錄
《納米科學與技術》叢書序
譯者序
前言
第Ⅰ部分 分子與納電子技術:器件級與係統級
1 自組裝單分子層的電學特性
2 分子電子學計算技術
3 單分子電子學:結論與展望
4 碳衍生物
5 納米存儲器與納米處理器的係統級設計與模擬
6 三維分子電子技術與用於信號和信息處理平颱的集成電路
第Ⅱ部分 納米尺度電子技術
7 電子學中的無機納米綫
8 納電子器件中的量子點
9 利用納米級多孔氧化鋁模闆自組裝納米結構
10 尖峰神經元的神經形態網絡
11 電子學邁嚮TSI時代——分子電子學及未來
12 基於非可靠納米器件的納米架構的計算
第Ⅲ部分 生物分子電子技術與處理
13 “G綫”DNA的性質
14 金屬蛋白電子技術
15 生物分子與半導體納米環中非綫性和空間離散導緻的電荷輸運與局域化中性激子的Aharonov-Bohm效應
16 蛋白質光存儲
17 通過孤立波和過程進行的亞神經元信息處理
18 微管和肌絲的電子及離子導電性,與細胞信號的關係及在生物電子學中的應用
第Ⅳ部分 分子與納電子學:器件層次建模與模擬
19 分子電子學的模擬工具
20 分子電子學器件中的電流整流、開關和缺陷影響的理論
21 分子電導問題的復雜性
22 作為開放量子體係的納米機電諧振子
23 分子接觸的相乾電子輸運:一個易處理的模型實例
24 單分子性原理輸運計算的驕傲、偏見和窘境
25 分子電子器件
26 STM誘導單分子錶麵反應的電子共隧穿模型
附錄 縮略語
彩圖
作者介紹
謝爾蓋·雷捨夫斯基(S. E.Lyshevski),生於烏剋蘭基輔。1980年和1 987年在基輔理工學院分彆獲得電氣工程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1980~1993年,在基輔理工學院的電氣工程係和烏剋蘭科學院任職。1989~1993年,擔任烏剋蘭科學院微電子與機電係統部門主管。1993~2002年,在美國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係任副教授。2002年,作為電氣工程教授加入到羅徹斯特理工學院。還在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和海軍作戰中心任正教授職位。撰寫瞭多部納米與微米方麵的著作,發錶期刊論文、會議論文以及手冊章節閤計逾300篇。目前的研究重點包括分子電子學、分子處理平颱、納米工程、認知係統、新型組織/體係架構、新型納電子器件、可重構超高性能計算以及係統信息學等。在先進航天、電子、機電和海軍係統的閤成、設計、應用、驗證和實現方麵,作齣瞭重要貢獻。作過30餘次和國際邀請報告,並擔任《納米與微米科學、工程、技術與醫學》(Nano-andMicroscien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叢書的編委。
文摘
序言
拿起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近乎百科全書式的詳盡程度。我特彆關注的是分子器件的穩定性與可靠性這一章,這直接關係到未來商業化應用的可能性。這本書在這部分的處理方式非常務實,它沒有停留在美好的理論設想上,而是直麵瞭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那些令人頭疼的“鬼故事”——比如接觸電阻的巨大波動、界麵缺陷的隨機性以及環境因素的乾擾。作者們列舉瞭大量的實驗案例,對比瞭不同鈍化技術和封裝策略的效果,這對我優化我們實驗室的器件測試流程提供瞭立竿見影的指導。我記得有一小節專門討論瞭電化學閤成法製備特定功能化分子的最新進展,其詳細的操作步驟和參數範圍描述,幾乎可以讓我直接拿來復現實驗。這種從宏觀理論到微觀操作的無縫銜接,體現瞭作者團隊深厚的工程實踐經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手冊”,不如說是一份凝聚瞭數十年科研智慧的“操作指南”。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在材料科學領域摸爬滾打的研究者,我通常對那些被過度宣傳的“熱門”領域持謹慎態度。然而,《納米與分子電子學手冊》卻以一種近乎冷靜甚至略帶批判性的口吻,解構瞭當前分子電子學領域中的一些“炒作”。它沒有把分子導綫描述成萬能的替代品,而是清晰地指齣瞭在室溫下實現穩定、可控的量子計算所需的分子結構設計難度是何等巨大。書中對“缺陷工程”的探討尤為深刻,它揭示瞭在納米尺度上,一個原子級彆的錯誤如何可能導緻整個器件性能的災難性後果。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權威性更加信服。它提供的是一份寫給認真學者的、不打摺扣的知識體係,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但迴報是巨大的——一種紮根於基礎物理學的、對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力。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質量,坦白說,在某些章節略顯陳舊,這可能與它的成書年代和翻譯背景有關。但是,內容上的豐富程度完全彌補瞭視覺體驗上的小瑕疵。我個人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比喻。例如,他們在解釋範德華力在二維材料堆疊中的作用時,用瞭一個非常生動的“魔術貼”的比喻,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物理作用具象化瞭。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不斷嚮新入門學生講解這些前沿概念的人來說,是極大的幫助。而且,書中的參考文獻引用非常考究,幾乎每一頁都有細小的腳注指嚮經典文獻和最新突破,這使得讀者在深入閱讀某個特定主題時,可以非常方便地追溯源頭,進行更深層次的學術探究,避免瞭信息繭房的睏擾。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閤理,章節之間層層遞進,從基礎物理到器件物理,再到前沿應用,邏輯鏈條清晰有力。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羅列瞭多少已知的“事實”,而在於它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深刻預判和潛在挑戰的坦誠剖析。在關於自鏇電子學在分子尺度實現的前景分析中,作者們並沒有過度樂觀,而是明確指齣瞭當前自鏇操控效率低下、相乾時間過短等核心瓶頸,並提齣瞭一些看似大膽但邏輯嚴密的理論突破口。這讓我意識到,閱讀學術著作不應該隻是為瞭“學習已知”,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未知”和“睏難所在”。這本書的視角是全球性的,它不僅關注歐美實驗室的進展,也相當關注亞洲地區,特彆是我們在石墨烯和二維異質結研究上的獨特貢獻。這種開放和包容的研究視野,讓人感到自己所處的領域是多麼的充滿活力和全球協作性。它激發瞭我跳齣現有研究框架,去思考那些尚未被解決的、更具顛覆性的問題。
評分這本厚重的《納米與分子電子學手冊》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那種深沉的藍色和嚴謹的字體排布,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我當時是帶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去翻開它的,期望能在其中找到解決我目前研究瓶頸的關鍵鑰匙。說實話,初次涉獵那些復雜的能帶結構圖和量子隧穿效應的數學推導時,我感到瞭一陣強烈的眩暈。那些公式的密度和抽象程度,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堵高牆。但當我耐下心,藉助一些基礎的半導體物理知識去硬啃下去時,纔逐漸體會到作者們構建知識體係的精妙之處。他們似乎不遺餘力地想把這個前沿領域的所有重要分支都囊括進來,從材料的製備工藝到器件的實際應用,每一個環節都試圖提供一個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前沿的實驗進展報告。特彆是關於單分子器件的理論建模部分,那段論述的深度和廣度,即便在頂級期刊的綜述文章中也難得一見,它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砌,而是帶著強烈的作者個人洞察力的係統梳理,讀完之後,對整個領域的脈絡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