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
定价:168.00元
作者:(美)雷舍夫斯基,帅志刚,李启楷,朱道本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45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703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纳电子学学科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完整和*的指南。它涵盖了基本概念、**进展、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及具有深远意义的进步,呈现了可靠的基本理论、应用实验结果和技术,探讨了器件级和系统级实现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并共享本领域的知名专家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发展的技术。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分子和纳电子技术的方方面面——涵盖基础理论,报道*进展,设计全新的解决方案,报道可能的技术,预测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构想新的范式等。
全书由四大部分、共26章构成,内容丰富,各章节既包括坚实的基础理论又论述可行性技术,在覆盖面和实用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本书可供分子和纳电子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译者序
前言
第Ⅰ部分 分子与纳电子技术:器件级与系统级
1 自组装单分子层的电学特性
2 分子电子学计算技术
3 单分子电子学:结论与展望
4 碳衍生物
5 纳米存储器与纳米处理器的系统级设计与模拟
6 三维分子电子技术与用于信号和信息处理平台的集成电路
第Ⅱ部分 纳米尺度电子技术
7 电子学中的无机纳米线
8 纳电子器件中的量子点
9 利用纳米级多孔氧化铝模板自组装纳米结构
10 尖峰神经元的神经形态网络
11 电子学迈向TSI时代——分子电子学及未来
12 基于非可靠纳米器件的纳米架构的计算
第Ⅲ部分 生物分子电子技术与处理
13 “G线”DNA的性质
14 金属蛋白电子技术
15 生物分子与半导体纳米环中非线性和空间离散导致的电荷输运与局域化中性激子的Aharonov-Bohm效应
16 蛋白质光存储
17 通过孤立波和过程进行的亚神经元信息处理
18 微管和肌丝的电子及离子导电性,与细胞信号的关系及在生物电子学中的应用
第Ⅳ部分 分子与纳电子学:器件层次建模与模拟
19 分子电子学的模拟工具
20 分子电子学器件中的电流整流、开关和缺陷影响的理论
21 分子电导问题的复杂性
22 作为开放量子体系的纳米机电谐振子
23 分子接触的相干电子输运:一个易处理的模型实例
24 单分子性原理输运计算的骄傲、偏见和窘境
25 分子电子器件
26 STM诱导单分子表面反应的电子共隧穿模型
附录 缩略语
彩图
作者介绍
谢尔盖·雷舍夫斯基(S. E.Lyshevski),生于乌克兰基辅。1980年和1 987年在基辅理工学院分别获得电气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1993年,在基辅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系和乌克兰科学院任职。1989~1993年,担任乌克兰科学院微电子与机电系统部门主管。1993~200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副教授。2002年,作为电气工程教授加入到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还在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海军作战中心任正教授职位。撰写了多部纳米与微米方面的著作,发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以及手册章节合计逾300篇。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分子电子学、分子处理平台、纳米工程、认知系统、新型组织/体系架构、新型纳电子器件、可重构超高性能计算以及系统信息学等。在先进航天、电子、机电和海军系统的合成、设计、应用、验证和实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过30余次和国际邀请报告,并担任《纳米与微米科学、工程、技术与医学》(Nano-andMicroscien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丛书的编委。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在材料科学领域摸爬滚打的研究者,我通常对那些被过度宣传的“热门”领域持谨慎态度。然而,《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却以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批判性的口吻,解构了当前分子电子学领域中的一些“炒作”。它没有把分子导线描述成万能的替代品,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在室温下实现稳定、可控的量子计算所需的分子结构设计难度是何等巨大。书中对“缺陷工程”的探讨尤为深刻,它揭示了在纳米尺度上,一个原子级别的错误如何可能导致整个器件性能的灾难性后果。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更加信服。它提供的是一份写给认真学者的、不打折扣的知识体系,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回报是巨大的——一种扎根于基础物理学的、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罗列了多少已知的“事实”,而在于它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深刻预判和潜在挑战的坦诚剖析。在关于自旋电子学在分子尺度实现的前景分析中,作者们并没有过度乐观,而是明确指出了当前自旋操控效率低下、相干时间过短等核心瓶颈,并提出了一些看似大胆但逻辑严密的理论突破口。这让我意识到,阅读学术著作不应该只是为了“学习已知”,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未知”和“困难所在”。这本书的视角是全球性的,它不仅关注欧美实验室的进展,也相当关注亚洲地区,特别是我们在石墨烯和二维异质结研究上的独特贡献。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研究视野,让人感到自己所处的领域是多么的充满活力和全球协作性。它激发了我跳出现有研究框架,去思考那些尚未被解决的、更具颠覆性的问题。
评分拿起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尽程度。我特别关注的是分子器件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这一章,这直接关系到未来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这本书在这部分的处理方式非常务实,它没有停留在美好的理论设想上,而是直面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那些令人头疼的“鬼故事”——比如接触电阻的巨大波动、界面缺陷的随机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干扰。作者们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对比了不同钝化技术和封装策略的效果,这对我优化我们实验室的器件测试流程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指导。我记得有一小节专门讨论了电化学合成法制备特定功能化分子的最新进展,其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参数范围描述,几乎可以让我直接拿来复现实验。这种从宏观理论到微观操作的无缝衔接,体现了作者团队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凝聚了数十年科研智慧的“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厚重的《纳米与分子电子学手册》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那种深沉的蓝色和严谨的字体排布,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当时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翻开它的,期望能在其中找到解决我目前研究瓶颈的关键钥匙。说实话,初次涉猎那些复杂的能带结构图和量子隧穿效应的数学推导时,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眩晕。那些公式的密度和抽象程度,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堵高墙。但当我耐下心,借助一些基础的半导体物理知识去硬啃下去时,才逐渐体会到作者们构建知识体系的精妙之处。他们似乎不遗余力地想把这个前沿领域的所有重要分支都囊括进来,从材料的制备工艺到器件的实际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试图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实验进展报告。特别是关于单分子器件的理论建模部分,那段论述的深度和广度,即便在顶级期刊的综述文章中也难得一见,它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带着强烈的作者个人洞察力的系统梳理,读完之后,对整个领域的脉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坦白说,在某些章节略显陈旧,这可能与它的成书年代和翻译背景有关。但是,内容上的丰富程度完全弥补了视觉体验上的小瑕疵。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和比喻。例如,他们在解释范德华力在二维材料堆叠中的作用时,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魔术贴”的比喻,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物理作用具象化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向新入门学生讲解这些前沿概念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的参考文献引用非常考究,几乎每一页都有细小的脚注指向经典文献和最新突破,这使得读者在深入阅读某个特定主题时,可以非常方便地追溯源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究,避免了信息茧房的困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章节之间层层递进,从基础物理到器件物理,再到前沿应用,逻辑链条清晰有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