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定价:68.00元
作者:Bang-Sup Song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0303921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深亚微米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可以作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供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章放大器基础
1.1激励点和传递函数
1.2频率响应
1.3稳定性判据
1.4运算放大器用于负反馈
1.5相位裕度
1.6瞬态响应
1.7反馈放大器
1.8反馈的作用
1.9左半平面和右半平面零点
1.10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
第2章放大器的设计
2.1晶体管的低频抽象模型
2.1.1大信号
2.1.2小信号
2.1.3跨导g。和输出电阻
2.1.4小信号模型
2.1.5体效应
2.2低频激励点电阻
2.3电阻反射定律
2.4三种基本放大器组态
2.5九种组合放大器
2.5.1共源一共源结构
2.5.2共源一共栅结构
2.5.3共源一共漏结构
2.5.4共栅一共源、共栅一共栅、共栅一共漏结构
2.5.5共漏一共源结构
2.5.6共漏一共栅结构
2.5.7共漏一共漏结构
2.6差分对
2.6.1共模抑制
2.6.2对称的传递函数
2.7增益自举
2.7.1零极点对的约束
2.7.2其他增益自举的概念
2.8偏置
2.8.1大化信号摆幅的套筒结构的偏置
2.8.2电流源的匹配
2.9电压源和电流源
2.9.1以Vcs和AVGs为参考的电流源
2.9.2带隙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章运算放大器
3.1运算放大器的小信号模型
3.2运算放大器的频率补偿
3.2.1并联补偿
3.2.2极点分裂米勒补偿
3.3两级米勒补偿运算放大器的相位裕度
3.4两级运算放大器右半平面零点的消除技术
3.4.1插入串联电阻
3.4.2利用源极跟随器形成反馈
3.4.3利用附加的增益级对Gm自举
3.5负反馈运算放大器的瞬态响应
3.5.1压摆率
3.5.2全功率带宽
3.6运算放大器设计举例
3.6.1三级套筒式运算放大器
……
第4章数据转换器基础
第5章奈奎斯特数据转换器
第6章过采样数据转换器
第7章高精度数据转换器
第8章锁相环基础
第9章频率综合和时钟恢复
作者介绍
宋博士于1986年获AT&-T贝尔实验室DistinguishedTechnicalStaff奖,1987年获模拟器件公司CareerDevelopmentProfessor奖,199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XeroxSeniorFacultyResearch奖。宋博士在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学术包括IEEE固态电路杂志(JSSC)、IEEE电路与系统杂志(TCAS)副主编,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国际电路与系统年会(ISCAS)组委会成员。宋博士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IEEEFellow)。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给那些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深耕的工程师和学生们带来了一股清流。从初次翻阅时的直观感受来说,它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那些在传统教材中常常被一笔带过却在实际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细节,并且用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清晰度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尤其是在讨论到那些涉及亚微米甚至更小尺寸工艺节点的电路设计挑战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噪声分析和电源抑制比(PSRR)这些核心指标的论述,它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推导,更多的是结合了实际的版图效应和工艺参数的微小波动进行深入剖析,这种实践导向的深度,对于想要真正掌握高性能模拟前端设计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行业内资深专家的对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模拟电路的理解拔高了一个层次。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相当出色,复杂的电路拓扑和波形图都清晰明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吸收。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但也收获颇丰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人轻松“扫读”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你带着计算器和仿真软件反复揣摩的“工具书+参考手册”的结合体。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理解其中关于匹配技术和失配补偿策略的部分,作者在这里展示了对器件物理特性理解的独到见解,尤其是在处理由于短沟道效应引起的各种非理想因素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兼顾了性能与可制造性。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直击问题的核心,这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工程环境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然而,这也意味着对于初学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某些章节感到吃力。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使得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本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重新翻阅,总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角度,这正是优秀技术专著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设计思维”的塑造上。很多教材教你如何套用公式,但这本书更侧重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电路模块时,都会深入探讨不同设计选择背后的权衡取舍——例如,在速度、功耗和线性度之间如何进行精妙的平衡。特别是关于高速开关电容电路和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的章节,作者深入探讨了采样保持电路的时序控制和时钟馈通效应的抑制,这在实际的射频和高速数据转换器设计中是极为关键的。我发现,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真实的设计案例,这使得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过度依赖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紧密围绕半导体工艺的物理限制和实际可实现的性能指标来展开论述,这种务实的态度令人称赞。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模拟电路问题的视角都变得更加成熟和全面了。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模拟版图和电路协同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视角——如何从器件层面的物理特性,一步步构建起一个高性能的系统级模块。我个人认为,此书在处理“寄生效应建模”这一环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止步于教科书上的理想模型,而是详细阐述了亚微米工艺下栅极-源极/漏极的尖端效应、多晶硅线的电阻和电容对高频性能的实际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修正模型和设计指导方针。这种对底层物理的深刻理解,是设计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电路所不可或缺的。此外,书中对混合信号接口电路的讨论,也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系统需求的深刻洞察力,它不仅关注模拟本身的性能,更关注模拟电路如何与数字世界高效、低噪声地协同工作。这本书的逻辑连贯性极强,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读起来让人感觉思维被作者牢牢地牵引,不会迷失在繁杂的公式和概念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感和内容的厚重感,决定了它注定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速成的指南,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时间去深入研习的典籍。如果非要挑剔,也许对于刚刚接触集成电路设计的读者来说,开篇可能会略显陡峭,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基础概念的升级。然而,一旦跨越了初期的门槛,这本书所展现的逻辑体系和设计哲学将成为宝贵的财富。作者对于低压、低功耗设计(LDO和带隙基准源等)的论述,紧扣了当前移动和物联网设备对能效的苛刻要求,提供的技术路线图非常具有前瞻性。我最欣赏的是其对“可测试性设计(DFT)”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探讨,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缺失的环节,作者的加入使得整本书的完整性大大提高,展现了其对整个IC设计流程的全面认知。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深度、广度与前瞻性于一体的杰出工程著作,值得所有严肃对待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人士拥有并时常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