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十九世紀前的俄中外交及貿易關係
定價:28.00元
作者:(俄)特魯謝維奇,徐東輝,譚萍,陳開科 審校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80761369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為19世紀俄國學者特魯謝維奇所著。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瞭俄國外交部檔案館所藏17—18世紀俄中經貿、交通等方麵的珍貴檔案史料;分析和結論都立足於原始檔案材料。這是本書的一個突齣特點。書中論述瞭當時的俄中貿易綫路與貿易關係的實際情況.俄中貿易對於17—18世紀的俄中外交關係與俄國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商品生産、貨物進齣口、資本運轉等方麵的影響,指齣瞭官方商隊體製的益處和弊端,歸納瞭俄中貿易商品種類、價格的演變過程,分析瞭俄中貿易對俄國人的有利之處及阻礙俄中貿易發展的因素。翻閱此書。可係統瞭解17—18世紀俄中外交與貿易方麵的具體情況,也可窺知當時俄國人對中國及中國人的認識。
目錄
代序
章 俄中外交關係的開端
第二章 俄中外交關係的曆史
第三章 通往中國之路——路況及運費
第四章 官方貿易及其貿易商品
第五章 官傢商隊體製的益處和弊端
第六章 私人貿易 總交易額的變化
第七章 貿易商品的曆史
第八章 俄中貿易價格史
第九章 俄中貿易的有利之處
第十章阻礙俄中貿易發展的因素
結論
附錄
人名譯名對照錶
地名譯名對照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本書的引文和注釋係統非常龐大和詳實,這無疑是學術研究者夢寐以求的財富,每一項論斷背後都有大量的俄文和中文原始檔案作為支撐,顯示齣作者紮實的研究功底。但正因如此,大量的引文和對不同史學流派觀點的梳理和辯駁,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在我閱讀時,常常會因為被拉入到對某個特定曆史事件的解讀權之爭中,而暫時迷失瞭對核心敘事——即俄中關係的整體演變脈絡的把握。比如,關於某次俄國探險隊的目的性討論,作者似乎花費瞭三頁篇幅去澄清與另一位學者的觀點差異,而這些爭論對於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來說,究竟如何影響瞭十九世紀前俄中貿易的走嚮,卻顯得有些晦澀難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清晰的史料證據被用來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不是讓史料的爭鳴本身成為故事的主角。這種對學術規範的極度恪守,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瞭敘事的流暢性,使得對一般曆史愛好者而言,閱讀門檻顯得相當高,難以輕鬆地沉浸其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坦白說,有點像在聽一首緩慢且重復的巴洛剋協奏麯,每一個樂章都嚴謹得讓人肅然起敬,但缺少瞭那種能讓人屏住呼吸的轉摺和高潮。我原本以為,涉及“貿易關係”的章節,至少會像波濤洶湧的海浪一樣,展現齣商業利益驅動下的那種張力與博弈。想象中,應該是沙皇的密使如何在紫禁城外焦急等待,或是恰剋圖的俄商如何利用當地的季節變化來壓低皮毛價格。但作者的筆觸卻異常平穩,外交斡鏇被描述成一係列基於理性計算的外交函件往來,貿易的達成,更多是齣於雙方在某個特定曆史節點上的“戰略需要”,而非市場力量的自然流動。這種處理方式,雖然保證瞭論述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卻也使得閱讀體驗變得有些單調。我更喜歡那種在字裏行間能感受到決策者內心的掙紮和妥協的敘述,比如,某位大臣為瞭爭取一項特許貿易權,私下付齣瞭怎樣的代價,或者當地的土司是如何利用俄國與清廷之間的信息差來牟取暴利的。這本書更像是高層決策會議的記錄摘要,清晰、準確,但少瞭人性的復雜和曆史的偶然性,讓人很難在腦海中構建齣那個充滿鮮活生命力的邊境貿易圖景。
評分總體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分量的學術專著,它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去情感化的筆觸,描繪瞭兩個龐大帝國在接觸初期的製度性構建。但如果從“關係”這個動態的詞語來衡量,我感受到的更多是“製度”的僵硬與“邊界”的明確,而不是“互動”的活力。例如,在涉及技術和知識的交流方麵,我期待能讀到關於俄國人對中國傳統醫學或農耕技術的興趣,或者中國人對俄國鍾錶匠、火炮工程師的接納程度的探討。這些具體到文化和技術層麵的“軟貿易”,往往是理解雙邊關係深度的關鍵指標。然而,書中對這些非物質層麵的交流似乎著墨極少,仿佛外交與純粹的商品交換就是全部。這種聚焦於政治權力結構和條約文本的分析框架,雖然在宏觀上無疑是嚴謹的,卻未能捕捉到人類社會交往中最微妙、也最持久的那一部分——那些在秘密交換中傳遞的觀念、技能和生活方式。因此,讀完之後,我對十九世紀前俄中關係的“官方文件”瞭如指掌,卻依然對“真實生活”中的貿易場景感到陌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乍一看就帶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厚度,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厚實的裝幀,仿佛能讓人觸摸到十九世紀初那些遙遠的風沙與契約的墨跡。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東西方碰撞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宏大敘事下常常被忽略的邊疆地帶的互動。然而,當我翻開正文,試圖尋找那些關於具體貿易路綫、海關文書或者沿途驛站的細緻描摹時,卻發現內容似乎更加側重於宏觀的政治哲學思辨,以及對“文明衝突與融閤”的理論建構。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彼得大帝改革對俄國對外政策的影響,以及清朝統治者對“天朝上國”觀念的堅守如何塑造瞭早期的接觸。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屋建瓴的曆史理論研討會,而不是跟隨商隊或外交使節的視角,去感受真實的曆史脈搏。我期待看到的是,具體到某一次使團齣訪時,隨行人員攜帶瞭哪些茶葉、絲綢或毛皮,以及雙方在換文過程中,對於“尊重”這個詞匯的不同理解如何體現在具體的條款措辭上。那種期待的、充滿煙火氣的曆史細節,在這本書裏顯得有些稀缺,似乎曆史的骨架被精心構建瞭,但支撐其血肉的那些生動的小故事和實物證據,卻被有意無意地擱置瞭。我理解曆史研究需要理論支撐,但對於一個渴望瞭解“關係”如何運作的讀者來說,理論的光芒有時會顯得過於冰冷。
評分裝幀和排版上的考究,確實能讓人感受到齣版方的誠意,紙張的選用和字體設計都透露著古典的韻味。然而,進入到內容層麵,我發現書中對於“邊境”概念的探討,似乎停留在瞭一種純粹的地理和政治劃分層麵,而未能深入挖掘在長期的接觸中,邊界兩側人群的生活、文化與經濟的交織與滲透。例如,我非常好奇,在雅剋薩條約簽訂之後,越過那條被明確劃定的界限,農産品和手工業品是如何悄悄地跨越防綫,形成一種地下或半公開的經濟循環的?或者,在特定的貿易節點城市,如尼布楚或後來的恰剋圖中,俄羅斯商人和漢族、濛古族商人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獨特的、混閤瞭不同文化習俗的商業語言或契約模式?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更關注的是“國傢對國傢”的正式關係,即條約和公文的博弈,而對於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通過日常的以物易物和季節性流動來推動實際交流的底層經濟活動,著墨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缺席瞭。這種對微觀經濟生活的忽視,使得“貿易關係”這個主題的豐富性大打摺扣,曆史仿佛被抽離瞭社會現實的土壤,變得有些懸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