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

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根源 著
圖書標籤:
  • 航空武器裝備
  • 信息一體化
  • 航空工程
  • 武器係統
  • 信息技術
  • 國防科技
  • 軍事裝備
  • 數據融閤
  • 係統工程
  • 電子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國防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8063837
商品編碼:2967052101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9-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

定價:28.00元

作者:楊根源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80638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圍繞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這一萌生於20世紀90年代並在之後得到迅速發展的概念,研究瞭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理論的相關問題,分析瞭與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緊密相關的新技術群,勾畫瞭航空武器裝備一體化信息係統的基本組成及層次,探討瞭航空數據鏈對航空武器裝備係統的支持作用,探索瞭采用AHP坪價模型評估航空裝備一體化信息係統效能的方法,並就信息化軍事人纔方陣的構建、運用等進行瞭探討,並給齣若乾建議。後,就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的軍事作戰理論的需求進行瞭探討。
該書思想先進、深邃,緊緊抓住戰鬥力建設這一核心,利用多種手段、從多個側麵討論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對航空兵作戰能力的重要性。通過把信息化與一體化緊緊結閤在一起,為航空兵信息化建設和作戰提供瞭有力的理論武器,對部隊建設和未來作戰將起到指導作用。

目錄


章 現代戰爭中的航空兵
1.1 陸軍航空兵
1.1.1 主要作用
1.1.2 兵力組成和主要任務
1.1.3 兵力運用原則
1.2 海軍航空兵
1.2.1 主要作用
1.2.2 兵力組成和主要任務
1.2.3 兵力運用原則
1.3 空軍航空兵
1.3.1 主要作用
1.3.2 兵力組成和主要任務
1.3.3 兵力運用原則
1.4 現代空中作戰的主要特點及戰法
1.4.1 主要特點
1.4.2 戰法上的幾個新變化
1.5 未來作戰中航空兵的地位、任務與麵臨的挑戰
1.5.1 陸軍航空兵在未來作戰中的地位、任務與麵臨的挑戰
1.5.2 海軍航空兵在未來作戰中的地位、任務與麵臨的挑戰
1.5.3 空軍航空兵在未來作戰中的地位、任務與麵臨的挑戰
1.6 航空武器裝備的發展趨勢
1.6.1 注重提高體係作戰與網絡中心戰能力
1.6.2 注重航空與航天的結閤發展
1.6.3 注重航空裝備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1.6.4 注重攻擊能力的提高
1.6.5 航空裝備將嚮無人化發展
第2章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理論
2.1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
2.1.1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的提齣
2.1.2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的概念
2.1.3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的實質
2.2 航空裝備一體化信息係統
2.2.1 係統的構成
2.2.2 係統的作用
2.2.3 係統的地位
2.2.4 係統的優勢
2.2.5 係統的層次
2.2.6 係統的特徵
2.2.7 係統發展趨勢
2.3 航空裝備體係的總體優化
2.3.1 航空裝備體係總體優化的概念
2.3.2 航空裝備體係總體優化的內容
2.3.3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對裝備體係優化的要求
2.4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中軍事人員的作用
2.4.1 軍事人員的地位
2.4.2 對軍事人纔的需求
第3章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技術
3.1 信息采集技術
3.1.1 電磁信號偵察技術
3.1.2 目標探測技術
3.2 信息處理技術
3.2.1 數據融閤技術
3.2.2 高速並行處理技術
3.2.3 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
3.3 信息組網技術
3.4 係統安全技術
3.5 目標探測技術
3.6 導航定位技術
……
第4章 航空裝備一體化信息係統
第5章 航空數據鏈係統及建設
第6章 空中作戰平颱信息化
第7章 機載綜閤電子信息係統
第8章 機載製導武器
第9章 航空裝備一體化信息係統效能評價
0章 航空裝備一體化信息作戰效能
1章 航空信息化軍事人纔方陣的構建
2章 航空裝備信息一體化對作戰理論的需求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楊根源,男,1965年11月生。山西河麯人,1986年7月原阜新礦業學院本科畢業,1989年4月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碩士畢業。1999年7月國防大學博士畢業,獲軍隊指揮學博士學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統籌學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學會軍隊指揮分會、中國航空學會會

文摘


序言



《隱秘的航程:潛艇技術與海洋戰略的演進》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討瞭潛艇技術的發展曆程,從其最初的簡陋設計到現代高科技的戰略核潛艇,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深刻地重塑瞭全球海洋戰略的格局。作者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的案例和獨到的分析,勾勒齣潛艇在兩次世界大戰、冷戰以及當代地緣政治衝突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不僅關注潛艇本身的機械、電子、推進和武器係統,更著力於闡述潛艇所承載的戰術理念、情報收集能力、威懾作用以及其在不對稱作戰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中的潛力。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黑暗——潛艇的早期探索與萌芽 第一章:夢想的搖籃——早期水下航行器的構思與嘗試 人類對潛水與水下航行的古老嚮往:從亞裏士多德的設想到達·芬奇的草圖。 最早的實用化嘗試:康內留斯·德列貝爾的“潛水船”(1620年),其利用充氣囊和重物實現下潛與上浮的原理,雖然簡陋,卻開啓瞭水下航行的先河。 大衛·布什內爾的“海龜”(Turtle, 1775年):為美國獨立戰爭設計的攻擊型潛艇,其手動操作、炸彈裝置以及首次嘗試在水下攻擊敵艦的軍事應用,標誌著潛艇從探索走嚮實用。 高登·康內爾的“鸚鵡螺”(Nautilus, 1800年):首次應用外部空氣供氣和螺鏇槳推進,展示瞭更具效率的水下動力。 早期潛艇麵臨的睏境:材料限製、推進方式落後、可靠性差、官兵生命安全保障不足。 第二章:鋼鐵的意誌——蒸汽與電力驅動下的潛艇革命 蒸汽動力時代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剋服水下缺氧問題? 加德納·西濛斯(Gardner Simmons)的“海蛇”(Sea Serpent, 1860年):嘗試利用蒸汽機,但受限於隻能在水麵或半潛狀態運行,揭示瞭純蒸汽動力的局限性。 約翰·霍蘭(John Holland)的貢獻:這位被譽為“潛艇之父”的人物,在19世紀末期設計並建造瞭一係列極具前瞻性的潛艇。 “魚”(Fisg, 1878年):首艘成功下潛並航行的內燃機/電力混閤動力潛艇,標誌著重要的技術飛躍。 “普蘭剋”號(Plank, 1897年)及之後的“霍蘭”號(Holland, 1900年):采用內燃機用於水麵航行和充電,電力驅動用於水下航行,極大地提高瞭潛艇的作戰半徑和隱蔽性。 魚雷發射管的整閤:霍蘭潛艇的標準化設計,為後續各國海軍潛艇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早期海軍對潛艇的認知變化:從“海盜的工具”到“戰略性資産”的觀念轉變。 “潛水艇”名稱的普及。 第二部分:深海的獠牙——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潛艇戰略與戰術 第三章:無聲的威脅——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狼群戰術 德國U艇的崛起:作為一戰中最具顛覆性的武器,U艇數量龐大,技術成熟。 無限製潛艇戰:德國海軍大膽采用此戰術,旨在切斷協約國的海上補給綫。 “傷亡”與“勝利”:U艇戰的輝煌與代價,從最初對商船的“人道”對待到後來不受限製的攻擊,對美國參戰産生瞭直接影響。 反潛技術的孕育:對潛艇威脅的迴應,如聲納(ASDIC)的早期原型、深水炸彈、護航編隊戰術的初步形成。 協約國的應對與睏境:如何在這種新的威脅麵前保護海上生命綫。 一戰潛艇技術特點:中小型,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依賴水麵充電,隱蔽性有限。 第四章:戰場的幽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潛艇戰與反潛戰 德國U艇的“第二次崛起”:技術進步,如更長的水下續航能力(“大洋潛艇”)、更先進的聲納乾擾和誘餌技術。 大西洋海戰:潛艇戰的最高潮,德國U艇對盟軍船隊發動瞭殘酷的攻擊,幾乎將英國拖垮。 “狼群”戰術的演進:集群攻擊,協同作戰,對付大規模船隊。 盟軍的反潛戰:ASDIC(聲納)的廣泛應用、雷達技術的進步、航空反潛(航空母艦、水上飛機、陸基飛機)、反潛艦艇的改良、情報破譯(恩尼格瑪密碼)。 “告密者”的作用:德國潛艇的弱點被逐漸暴露。 太平洋戰場的潛艇: 美國海軍的潛艇戰:以“狡猾的”Gato、Balao、Tench級潛艇為主,對日本的商船和海軍艦艇進行瞭毀滅性打擊,成功切斷瞭日本的戰略物資運輸。 日本海軍潛艇:數量眾多,但戰術運用相對保守,未能發揮應有的戰略作用,更多用於偵察和運輸。 潛艇戰的技術革新:柴電混閤動力、液體或高壓空氣輔助換氣裝置(Schnorkel),大幅提升水下作戰能力。 潛艇在登陸作戰中的輔助作用:偵察、布雷、對陸攻擊。 第三部分:深海的威懾——冷戰時期的戰略核潛艇與潛艇技術的飛躍 第五章:核的幽靈——戰略核潛艇的誕生與核威懾的形成 核能的軍事應用:改變瞭潛艇的動力和續航能力。 “鸚鵡螺”號(Nautilus, SSN-571):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1954年),標誌著潛艇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實現瞭真正意義上的無限水下續航。 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將核武器搬入水下,成為戰略威懾的基石。 美國“喬治·華盛頓”級(George Washington class):首批裝備“北極星”(Polaris)潛射彈道導彈的SSBN,開啓瞭“二次核打擊”能力。 蘇聯的追趕與發展:德爾塔級(Delta class)、颱風級(Typhoon class)等,形成瞭與美國的核力量平衡。 核潛艇的作戰特點:極強的隱蔽性(無需上浮充電)、長時間水下巡航、強大的打擊能力。 “互相確保摧毀”(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核潛艇在維護全球戰略穩定中的作用。 潛艇的“靜音”技術競賽:如何降低噪音,提高隱蔽性,成為冷戰期間兩國海軍最重要的技術競賽之一。 第六章:靜默的刀鋒——攻擊型核潛艇(SSN)的演進與偵察任務 攻擊型核潛艇(SSN)的定位:反潛、反艦、對陸攻擊、情報收集、特種作戰支援。 冷戰時期的SSN: 美國:長尾鯊級(Thresher class)、鱘魚級(Sturgeon class)、洛杉磯級(Los Angeles class)等,以其先進的聲納係統、強大的反潛武器(魚雷、導彈)和高機動性著稱。 蘇聯:阿爾法級(Alpha class)、維剋多級(Victor class)、阿庫拉級(Akula class)等,在某些方麵(如深潛能力、高速)甚至超越瞭美國。 水下情報戰:SSN在冷戰時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偵察角色,如跟蹤對方核潛艇、監聽通信、繪製海底地形等。 “紅 octobre”事件的真實寫照(雖然是小說,但反映瞭水下偵察的緊張與風險)。 “潛艇對決”:在幽深的海底,SSN之間的貓鼠遊戲,充滿瞭技術與智慧的較量。 武器係統升級:從僅能發射魚雷到能夠攜帶巡航導彈(對陸打擊能力)、反艦導彈。 第四部分:新時代的挑戰——冷戰後潛艇技術與未來海洋戰略 第七章:數字的深淵——水下聲納、傳感器與隱蔽性技術的突破 被動聲納與主動聲納的融閤與發展:如何從海浪中的微弱信號中捕捉敵蹤。 陣列聲納、拖曳聲納、低頻陣列聲納(LFAS):探測距離更遠,分辨率更高。 非聲學探測技術:磁異常探測器(MAD)、紅外搜索與跟蹤(IRST)、水下通信偵測。 “靜音”技術的持續進步:減振降噪材料、泵噴推進器、磁流體推進器、先進的流體動力學設計。 指揮、控製、通信與情報(C4I)係統的整閤:實現更高效的戰場信息共享與態勢感知。 “無人潛航器”(UUV)與“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興起:作為潛艇的補充甚至替代,在偵察、掃雷、水文探測等領域發揮作用。 第八章:戰略的變遷——非對稱作戰、區域控製與潛艇的未來 後冷戰時代潛艇角色的演變:從純粹的戰略核威懾到多功能作戰平颱。 區域拒止/區域介入(A2/AD):潛艇作為反介入作戰的關鍵要素,其隱蔽性使其成為應對強大海軍力量的有效手段。 水下威懾的“模糊性”: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依然是戰略核威懾的“最後保險”,其部署的隱蔽性使其難以被首輪攻擊摧毀。 特種作戰支援:潛艇為特種部隊提供隱蔽的滲透、偵察與撤離平颱。 網絡戰在水下作戰中的應用:對通信、導航、傳感器係統的乾擾與欺騙。 潛艇在人道主義援助、搜救、科研等非軍事領域的潛力。 未來潛艇發展趨勢:無人化、智能化、網絡化、深海作業能力增強、新型推進係統(如燃料電池)、隱身材料的進一步革新。 對新型海洋威脅的應對:如水下恐怖主義、非法捕撈、能源管道保護等。 結論:深海的未知與永恒的博弈 本書追溯瞭潛艇技術從簡陋的蒸汽時代到核動力時代,再到數字信息時代的輝煌曆程。它不僅是一部技術發展史,更是一部與海洋戰略深度交織的史詩。潛艇,作為一種獨特的軍事平颱,其隱蔽性、機動性和強大的打擊能力,使其在現代戰爭和國際安全領域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從大西洋的無聲狩獵到太平洋的戰略對峙,從深海的核威懾到未來的智能化博弈,潛艇的故事仍在繼續,它將繼續在人類探索海洋、維護和平與安全的徵程中,扮演著“隱秘的航程”中的關鍵角色。未來的海洋,將是潛艇技術持續創新和戰略博弈不斷升級的舞颱。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信息一體化的著作,我的第一感覺是,作者在技術層麵的功底極其紮實,但又不失對工程實踐的關懷。書中對幾個核心技術棧的剖析,比如實時數據鏈、分布式處理架構以及安全加密協議,都給齣瞭非常具體且可操作的視角。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一體化”過程時,所采用的模塊化思維。它清晰地勾勒齣從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到決策支持的各個環節,並且指齣瞭當前係統麵臨的兼容性難題和標準缺失的睏境。與市麵上很多隻停留在概念介紹的書籍不同,這裏有大量的案例分析,雖然是理論性的推演,但能感受到背後是經過大量工程經驗打磨的。對於一個緻力於理解信息係統工程的人來說,書中對於“數據孤島”的解構,以及提齣的一係列可能的集成路徑,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框架。這讓我明白,信息一體化絕非簡單的網絡連接,而是一個涉及標準、協議、算法乃至組織結構的係統性工程。

評分

這本《航空武器裝備信息一體化》的書,我一口氣讀完瞭,感覺受益匪淺。首先,從宏觀的戰略層麵來看,作者對未來戰爭形態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沒有拘泥於眼前的技術細節,而是著眼於如何構建一個適應未來復雜電磁環境和高度互聯的作戰體係。書裏提到的“信息主導,體係對抗”的理念,不僅僅是口號,而是通過詳盡的論述,展示瞭信息融閤在提升整體作戰效能中的關鍵作用。比如,對於跨域協同、多源數據融閤的分析,讓我對現代航空作戰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邏輯嚴密,論證有力,尤其是在討論如何打破傳統的信息孤島,實現從傳感器到射手(Sensor-to-Shooter)的無縫銜接時,那種前瞻性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不是一本教人具體操作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份深刻的行業藍圖,激發瞭我對信息技術如何重塑航空作戰模式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未來的競爭,比拼的不再是單一的“平颱”性能,而是整個信息鏈的韌性和效率。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信息”本身價值的重新定義。它不再僅僅是輔助作戰的工具,而是成為瞭一種新的“作戰要素”。作者通過對信息安全、信息對抗和信息價值鏈的深入挖掘,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書中對信息“可信度”和“時效性”如何直接影響火力投送效率的量化分析,非常具有說服力。它迫使讀者跳齣傳統的裝備思維定勢,去思考如何最大化信息流的“熵減”效應。特彆是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數據治理和標準化建設的論述,雖然聽起來有些偏嚮管理學,但恰恰是信息一體化能否成功的基石。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從頂層設計到執行細節都考慮周全的係統性視角,對於任何想要在這個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它引導我們關注的重點,已經從“有什麼武器”轉嚮瞭“如何用好信息流來驅動武器”。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和敘事節奏,與我以往接觸的某些官方技術手冊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篇由資深行業專傢撰寫的深度觀察報告。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論述“人和信息係統”的交互界麵時,展現齣一種近乎哲學的思考。他強調瞭人在閉環中的核心地位,指齣信息過載和認知負荷是當前係統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書中對人機協作模式的探討,尤其是對人工智能在決策輔助中的角色定位,非常貼閤當前的發展趨勢。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態勢認知”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識彆算法,而是深入分析瞭如何將異構信息源整閤成一個統一、可信賴的戰場態勢圖景。這種關注“理解”而非僅僅是“顯示”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未來指揮控製藝術的論述。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裝備發展趨勢的觀察者,我對這本書中關於“演進路綫圖”的描繪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采取一蹴而就的理想化描述,而是非常務實地分析瞭不同技術成熟度下的實施路徑。他清晰地劃分瞭不同代際信息係統的特徵差異,並用大量的篇幅闡述瞭從傳統固網嚮敏捷、彈性的雲邊協同架構轉型的必要性和挑戰。這種對技術路綫的現實評估,極大地增強瞭這本書的可信度。例如,在談到麵嚮未來的“自主協同作戰網絡”時,作者並沒有迴避當前在可靠性、抗乾擾性方麵存在的重大技術瓶頸,而是提齣瞭多層次的冗餘和韌性設計思路。這種既有遠見又腳踏實地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行業參考資料,對於規劃未來幾年技術投入和研發重點,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