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觉悟 爱——在关系里修行
定价:3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杨力虹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0773724
字数:1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作者是佛法心理疗愈师,也是曾经历爱情、婚姻剧痛的当事者,现在,她愿用温柔的话语牵引你,带你走出伤害,穿越背叛。
2.关于爱情、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健康、工作、金钱的90个精彩问答,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3.爱是*难又*有价值的功课,让我们准备好,来看见那些盲目与纠结,来找到发自内心去爱的力量,喜乐、幸福和自在正在前方等着你。
内容提要
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
每一段关系,都能成为觉悟的道场
心理疗愈师杨力虹
帮助你敞开自己、学会爱
为什么喜欢他,却不敢靠近?
嫁给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害怕男友移情别恋
无性婚姻可以维持吗?
为了孩子,我该原谅他的外遇吗?
孩子和事业,选择哪个?
为什么对别人的建议反应强烈?
如何与身体上的衰老和白发和平共处?
如何面对强势上司?
周期性辞职,怎么回事?
朋友借钱,借还是不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社交关系、健康、工作、金钱……在这本问答集里,心理疗愈师杨力虹老师,用温暖智慧的心为烦恼的人们指明努力的方向,给出幸福的答案。
目录
作者介绍
杨力虹,心理治疗师、作家,2009年创办心理疗愈平台“自在家园”。已治疗个案数千例、带领工作坊逾百个。另著有《男人病得不轻》,现在国内大的身心灵整合平台“心探索”开设心理专栏及答网友问。
文摘
1 为什么喜欢他,却不敢靠近
Q:我很容易在心里偷偷地喜欢一个人,可是却不敢跟他接触,有机会靠近的时候,就会想办法躲开;同时也怕他看上别的姑娘,心里被情绪折磨得煎熬难耐。周围的朋友也都是大龄的单身女性,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做才能走出这个怪圈,找到自己的爱情呢?
A:亲爱的,佛法讲人生八苦里,其中有一苦:求不得苦。看见你自己编、导、演、观的独角戏了吗?跟那些被偷偷喜欢的人无关。他们还蒙在鼓里,你这边的内心情感戏早已经演得如火如荼,甚至都大结局了。暗恋、逃避、嫉妒、放弃……每段剧情总是相似,结局也无法不雷同。你爱上的是你想象中的他,只是你的感觉,并非真实,你还没有真正地看见他,如实、如是。
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甚至是两个家族的事,如果由一个人来演,肯定是没有办法演到大团圆结局的。
需要在潜意识层次探究的是:为什么不敢靠近?怕被伤害?怕被拒绝?怕被抛弃?不配得?自己不够好?这部分跟自己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原生家庭有关。也许,还有更残酷的问题需要面对:你真的想要一个伴侣吗?即使他比不上自己的父亲?
在信念系统里,找到你对情感的信念根源也非常必要,在你人生的路途上,那些隐性却力量强大的信念会经常跳出来充当指路标,打着自我保护的旗号,让你裹足不前。
因为没有深入地进行个案疗愈、清理,所以,我无法用头脑臆断你害怕的原因,我只能建议你在这两个层次上去下功夫探寻,看见真相,疗愈即刻发生。那些不配得、低价值,对自己严苛,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负向信念会被疗愈、清理、改写。
那时,自信、充满力量的你会有勇气从父母面前转身,走向那个被你喜欢的人,敞开心胸与他互动、连接、共振,像每对正常的恋人一样,不再被原生家庭巨大的牵引所束缚,不再被那些陈年旧伤所搅扰,波澜起伏。
看见走出这个怪圈的希望了吗?
很多人被怪圈所困,就像你说的那些大龄单身女性。在我看来,她们找不到爱情,是因为她们还没找回自己,也许她们还在错综复杂的、原生家庭序位的纠结中无法自拔,也许还在负面信念系统里打转、轮回。当然,当一个人没有改变的意愿时,怪圈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她熟悉,她确信这个圈可以包裹和保护自己。人,总是对未知充满恐惧,这些耽溺在怪圈中的人,表面上也许她很积极地相亲,而心的怪圈却将自己紧锁,她不会放任何一个人进来。我经常对这样的人说:千年暗室,一光即明。打开一道缝,让阳光进来,让外人进来,也许会受伤,会痛,重要的是,屋子已经被光明充满,不再黑暗。冒这点险,是值得的。
一个没找回自己的人,当然不可能看见别人。自编自导自演自观的,全是自己。
很高兴,你有改变的意愿,不想再重复上演自己恐怕都已经看烦的老戏。冲出怪圈,指日可待。
祝福你!
2 嫁给你爱的人还是爱你的人
Q:我今年32 岁,正为情所困。因为我爱的人不可能跟我结婚,而爱我的人的确很适合婚姻。都说找个爱我的人结婚才会幸福,真的吗?
A:恕我直言:这不是真的。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谬论。
你不会幸福的。即使爱你的人很适合婚姻。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爱着你爱的那个人,嫁给这个爱你的人。那么,你会拥有的是婚姻的外壳(也许这可以帮你脱下“剩女”的尴尬恶名),里面装的是冷冰冰的交换条件,也许,还装着一颗孤独而无奈的破碎之心。
这桩婚姻结果自然不会理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几率极高。
除非,你真的准备打开自己的心,与他相亲相爱。
如果你不能和爱你的人相爱,而只是要了那张结婚证,那真心地希望你们不要孩子,因为,我不愿看见一个无助的孩子纠结于父母的矛盾情感里,无法成为自己。我也不希望他多年以后发出“父母是祸害”的绝望呐喊!如果你执意在不爱丈夫的婚姻里生下孩子的话,那
你现在就可以替你的孩子预约20 年后的心理咨商了。
给孩子好的礼物只有:恩爱的父母。
如果你能敞开心,放下成见,丢掉自保的恐惧,抛弃自以为是的骄傲,以本来的样子去接受那个愿意伴你一生的人,尊重他的生命,感激他的付出,感恩他的陪伴。那么,你的婚姻会从此不同。
爱情,是两个人真正地彼此看见,是两颗敞开的心,无惧地彼此连接。
祝福你能嫁给一个相爱的人。
……
序言
我是一个极其注重逻辑和系统性表达的读者,通常对那些过于情绪化或晦涩难懂的散文体书籍会比较排斥。我总觉得,如果一个概念不能被清晰地结构化,那么它很可能只是作者一时的感悟,缺乏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非常关注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我希望它能在探讨“爱”和“觉悟”这些宏大主题时,依然保持一种严谨的结构。我希望看到清晰的定义、层层递进的论证,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抒情。如果作者能够引用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对依恋模式的解释,然后将其融入到关系实践的指导中,那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增加。我不是要求它变成一本教科书,但至少,我需要它提供一个坚实的骨架来支撑那些柔软的情感体验。如果内容逻辑混乱,即使情感再真挚,我也会感到困惑和无法信服,这会直接影响我将书中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指导原则。
评分天呐,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那种触感,那种沉静的色彩搭配,让人拿在手里就觉得心神安定了不少。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舒服,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触动内心深处、引导我进行自我反思的书籍,很多市面上的心灵成长类书籍,要么过于空泛,要么就是一堆华丽辞藻堆砌的理论,读完就忘了。但这本书,从封面到排版,都透露着一种“慢下来,仔细看”的哲学。它不是那种一目十丈就能读完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件需要你投入时间、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那种微妙的节奏感,仿佛作者非常清楚读者的心境变化,总能在你感到疲惫时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又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能让你猛然惊醒的问题。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与自我对话的珍贵时刻。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光是这份对阅读环境的尊重,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和敬意。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真正的觉醒,需要安静的背景和专注的心力。
评分我的阅读习惯是“精读+批注”,尤其对那些能引发我思考冲突的句子会反复琢磨,甚至会写下旁注和质疑。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说了什么,而在于它能激发出你内心深处多少未曾被触碰过的疑问。我希望这本书能“惹恼”我,这里的“惹恼”是指它能挑战我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统。例如,如果我一直认为“付出越多,收获的爱就越多”,我希望这本书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构这个等式,让我看到这种“付出”本身是否带有控制的意图,或者是否源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大胆的、甚至有些反直觉的观点,迫使我停下来,对照我过去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去验证。如果这本书读完后,我的世界观和对人际互动的预设没有发生任何位移,那对我来说,它可能就少了一份改变的力量。我需要那种被敲醒、被震动的感觉。
评分我通常更喜欢那些专注于“行动指南”而非纯粹“概念探讨”的书籍。在当代社会,信息过载让我们对“觉悟”这个词感到麻木,它似乎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禅意目标。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琐碎的“修行”。比如,如何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不是忙着道歉或退缩,而是有一个更成熟的处理流程?或者,如何在面对伴侣的负面情绪时,不被卷入其中,而是保持一个稳定的观察者位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系列微小的、可操作的“练习”,就像武术中的扎马步一样,是基础且必须反复进行的。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我们要互相理解”这样的高度,那它和所有人的美好祝愿没有区别。我需要的是具体的路径,是每一步脚踏实地走出去的指南针,而不是一张过于宏伟、让人望而生畏的地图。我希望它能把“觉悟”的门槛降下来,让它成为我们每天都能实践的、真实可感的生命状态。
评分我最近状态非常低迷,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思维的泥沼,对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更别提去主动建立或维护任何深度的人际连接了。我试着去看了一些心理学家的著作,想找些工具性的方法来“修理”我的人际关系系统,结果发现那些公式化的步骤并不能解决我根源性的不安。这本书的书名,坦白地说,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那个“修行”的词汇。它暗示了一种长期主义和内在的努力,而不是那种“三天速成”的保证。我更倾向于相信,任何深刻的改变都需要像修行一样,日复一日地练习和体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框架,一个让我可以观察自己、理解自己为何会在关系中表现出某些重复性模式的地图。我期待它能帮我跳出“受害者”或“拯救者”的剧本,真正看到关系中的能量流动和互相影响。如果它能给我提供一些扎实的、能在我日常互动中立刻尝试并观察效果的视角,哪怕只是微小的转变,那对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巨大的突破。它必须得有那种“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而不是“我知道了,但还是做不到”的挫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