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数据通信原理 | 作者 | 毛京丽,董跃武 |
| 定价 | 45.0元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563543564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548000 | 页码 | |
| 版次 | 4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频带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这三种基本传输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着分析了差错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几种数据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和ATM交换)及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继而介绍了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数字数据网(DDN)和ATM网的基本构成及应用,论述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网和下一代网络(NGN)。后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局域网、宽带IP城域网、路由器与Inter的路由选择协议等。全书共有7章:章概述,第2章数据信号的传输,第3章差错控制,第4章数据交换,第5章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第6章数据通信网,第7章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归纳总结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章后都附有本章重点内容小结和习题。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一个偏爱通过动手实践来巩固理论的学习者。以往阅读通信理论书籍最大的挫折在于,理论公式读得滚瓜烂熟,一旦要自己搭建一个简单的仿真模型,却发现无从下手,概念和代码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我特意查看了这本书关于误码率(BER)计算和性能仿真的那部分,发现它不仅给出了理论计算步骤,还附带了大量的伪代码和关键算法流程图。这些流程图的层次感极强,仿佛是直接从MATLAB或Python的脚本中提炼出来的逻辑框架。我尝试根据书中的描述,用Python实现了一个简单的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系统,并与书中所给的理论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惊人地吻合。这种高度的“可操作性”是衡量一本工程技术书籍价值的重要标准。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搭建起自己的理解模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就感。
评分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讨论的主题是如何优化低延迟的实时数据传输。许多资深工程师都提到,这本书在讲解信道容量和带宽效率的平衡点时,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翻阅了其中关于香农定理应用的章节,不得不说,作者对理论的阐述极其到位,既没有过度简化以至于失去实质,也没有陷入晦涩的数学推导泥潭。它巧妙地通过一些工程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通信链路性能挂钩。比如,它对比了不同数字调制方式(QPSK、16QAM等)在相同信噪比下的性能差异,并通过图表清晰地展示了频谱效率的提升是如何以增加非线性失真风险为代价的。这种“为什么这样做”比“怎么做”更重要的讲解思路,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究底层机制的兴趣。我感觉这本书不像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高压的工程环境中做出最优设计决策,那种务实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去验证书中的每一个公式和结论。
评分这本《数据通信原理》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米白色的底色配上深蓝色的书名,给人一种严谨而专业的印象。初拿到手里,感觉分量十足,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装帧让人对内容的深度充满期待。我个人对通信领域的学习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时代,理解数据如何在复杂的物理介质上传输,是构建现代信息社会基石的关键。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文并茂,尤其是那些复杂的信号调制和解调的原理图,绘制得非常直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见一丝门径。我花了一些时间翻阅了目录,发现它覆盖了从基础的信道编码到先进的加密技术等多个层面,内容组织逻辑性很强,似乎是从底层物理层逐步向上构建知识体系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自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留意了关于噪声和干扰处理的那几个章节的标题,这往往是实际工程中最令人头疼的部分,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且易于理解的解决方案。整体来看,这本教材的硬件和初版设计都展现出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传播的重视,让人有信心深入其中探索奥秘。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任何技术书籍都会带着一丝审视的眼光,毕竟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翻译腔浓重或内容陈旧的资料。然而,这本《数据通信原理》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新技术的包容性和前瞻性。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软件定义无线电(SDR)的基本架构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潜力有所提及,这在很多老牌教材中是看不到的。此外,它对现代网络协议栈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交界处的冲突解决机制的描述也十分深入,特别是关于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的演进,从早期的CSMA/CD到更现代的TDMA/FDMA的混合应用,都有着精辟的剖析。我感觉作者团队紧跟行业脉搏,确保了书中知识的前沿性。对于希望从传统通信理论迈向5G/6G时代应用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兼顾经典与前沿的平衡点把握得相当精准,避免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陷入知识断代的感觉。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知识体系构建,结构严谨,内容鲜活。
评分这本教材的价值,更体现在它对于“为什么”的深刻探讨上,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是什么”。例如,在讨论信道均衡技术时,很多书只是罗列了迫零均衡器(ZF)和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MMSE)的公式。但这本书却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数学基础——ZF是基于信号的完全恢复,而MMSE是在噪声环境中进行最优估计,并清晰地指出了ZF在面对强多径效应时的局限性(噪声放大)。这种对不同算法优劣势的哲学思辨,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评估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培养的不是一个会套用公式的“计算器”,而是一个能够根据具体链路条件,设计出最经济、最可靠通信方案的“系统架构师”。这本书对数学原理的尊重和对工程实践的敬畏,共同塑造了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是通信工程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