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提高篇
定价:45.00元
作者:蔡杏山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153319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语言通俗易懂。书中少用专业化的术语,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用形象比喻说明,尽量避免复杂的理论分析和烦琐的公式推导。 ◆内容解说详细。考虑到自学时一般无人指导,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对书中的知识技能进行详细解说,让读者能轻松理解所学内容。 ◆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书中大量采用读者喜欢的直观形象的图表方式表现内容,使阅读变得非常轻松,不易产生阅读疲劳。 ◆内容安排符合认识规律。图书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来确定各章节内容的先后顺序,读者只需从前往后阅读图书,便会水到渠成。 ◆突出显示知识要点。为了帮助读者掌握书中的知识要点,书中用阴影和文字加粗的方法突出显示知识要点,指示学习重点。 ◆网络免费辅导。读者在阅读时遇到难理解的问题,可登录易天教学网观看有关辅导材料或向老师提问进行学习。本套丛书共三册,推荐组合购买: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入门篇、提高篇、设计篇(给未来电子工程师们的自学手册)
内容提要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丛书分为“入门篇”、“提高篇”和“设计篇”共3本。《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提高篇》为“提高篇”,包括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大部分,模拟电路部分的内容有电路分析基础、放大电路、放大器、谐振电路、滤波电路、振荡器、调制电路、解调电路、变频电路、反馈控制电路、电源电路和晶闸管电路,数字电路部分的内容有数字电路基础、门电路、数制、编码、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电路、D/A转换器、A/D转换器和半导体存储器。
《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提高篇》具有基础起点低、内容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的特点。《电子工程师自学速成提高篇》适合作为电子工程师用于提高的自学图书,也适合用作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电子电路教材。
目录
章 电路分析基础
1.1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1.1.1 欧姆定律
1.1.2 电功、电功率和焦耳定律
1.1.3 电阻的串联、并联与混联
1.2 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与规律
1.2.1 基本概念
1.2.2 基尔霍夫定律
1.2.3 叠加定理
1.2.4 戴维南定理
1.2.5 大功率传输定理与阻抗变换
第2章 放大电路
2.1 基本放大电路
2.1.1 固定偏置放大电路
2.1.2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2.1.3 交流放大电路
2.1.4 放大电路的3种基本接法
2.1.5 朗读助记器的原理与检修(一)
2.2 负反馈放大电路
2.2.1 反馈知识介绍
2.2.2 反馈类型的判别
2.2.3 常见负反馈放大电路
2.2.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2.2.5 朗读助记器的原理与检修(二)
2.3 功率放大电路
2.3.1 功率放大电路的3种状态
2.3.2 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
2.3.3 OTL功率放大电路
2.3.4 OCL功率放大电路
2.3.5 朗读助记器的原理与检修(三)
2.4 多级放大电路
2.4.1 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2.4.2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2.4.3 变压器耦合放大电路
2.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5.1 结型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2.5.2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2.5.3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第3章 放大器
3.1 直流放大器
3.1.1 直流放大器的级间静态工作点影响问题
3.1.2 零点漂移问题
3.2 差动放大器
3.2.1 基本差动放大器
3.2.2 实用的差动放大器
3.2.3 差动放大器的几种连接形式
3.3 集成运算放大器
3.3.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础知识
3.3.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电路
3.3.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电路
3.3.4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保护电路
3.4 小功率集成立体声功放器的原理与检修
3.4.1 电路原理
3.4.2 电路检修
第4章 谐振电路与滤波电路
4.1 谐振电路
4.1.1 串联谐振电路
4.1.2 并联谐振电路
4.2 滤波电路
4.2.1 无源滤波器
4.2.2 有源滤波器
第5章 振荡器
5.1 振荡器基础知识
5.1.1 振荡器组成
5.1.2 振荡器的工作条件
5.2 RC振荡器
5.2.1 RC移相式振荡器
5.2.2 RC桥式振荡器
5.3 可调音频信号发生器的原理与检修
5.3.1 电路原理
5.3.2 电路检修
5.4 LC振荡器
5.4.1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器
5.4.2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5.4.3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5.4.4 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5.5 石英晶体及晶体振荡器
5.5.1 石英晶体
5.5.2 晶体振荡器
第6章 调制电路与解调电路
6.1 无线电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6.1.1 无线电信号的发送
6.1.2 无线电信号的接收
6.2 幅度调制与检波电路
6.2.1 幅度调制电路
6.2.2 检波电路
6.3 频率调制与鉴频电路
6.3.1 频率调制电路
6.3.2 鉴频电路
第7章 变频电路与反馈控制电路
7.1 变频电路
7.1.1 倍频电路
7.1.2 混频电路
7.2 反馈控制电路
7.2.1 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
7.2.2 自动频率控制(AFC)电路
7.2.3 锁相环(PLL)控制电路
第8章 电源电路
8.1 整流电路
8.1.1 半波整流电路
8.1.2 全波整流电路
8.1.3 桥式整流电路
8.1.4 倍压整流电路
8.2 滤波电路
8.2.1 电容滤波电路
8.2.2 电感滤波电路
8.2.3 复合滤波电路
8.2.4 电子滤波电路
8.3 稳压电路
8.3.1 简单的稳压电路
8.3.2 串联型稳压电路
8.3.3 集成稳压电路
8.4 0~12V可调电源的原理与检修
8.4.1 电路原理
8.4.2 电路检修
8.5 开关电源
8.5.1 开关电源基本工作原理
8.5.2 3种类型的开关电源工作原理
分析
8.5.3 开关电源电路分析
第9章 晶闸管电路
9.1 单向晶闸管与晶闸管开关
9.1.1 单向晶闸管
9.1.2 晶闸管开关
9.2 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
9.2.1 可控半波整流电路
9.2.2 可控桥式整流电路
9.3 单结晶管与单向晶闸管交流调压电路
9.3.1 单结晶管
9.3.2 单结晶管振荡电路
9.3.3 单向晶闸管交流调压电路
9.4 双向晶闸管与双向晶闸管交流调压电路
9.4.1 双向触发二极管
9.4.2 双向晶闸管
9.4.3 双向晶闸管交流调压电路
0章 数字电路基础与门电路
10.1 数字电路基础
10.1.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0.1.2 正逻辑与负逻辑
10.1.3 三极管的3种工作状态
10.2 基本门电路
10.2.1 与门
10.2.2 或门
10.2.3 非门
10.3 门电路实验板的电路原理与实验
10.3.1 电路原理
10.3.2 基本门实验
10.4 复合门电路
10.4.1 与非门
10.4.2 或非门
10.4.3 与或非门
10.4.4 异或门
10.4.5 同或门
10.5 集成门电路
10.5.1 TTL集成门电路
10.5.2 CMOS集成门电路
1章 数制、编码与逻辑代数
11.1 数制
11.1.1 十进制数
11.1.2 二进制数
11.1.3 十六进制数
11.1.4 数制转换
11.2 编码
11.2.1 8421BCD码、2421BCD码和5421BCD码
11.2.2 余3码
11.2.3 格雷码
11.2.4 奇偶校验码
11.3 逻辑代数
11.3.1 逻辑代数的常量和变量
11.3.2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律
11.3.3 逻辑表达式的化简
11.3.4 逻辑表达式、逻辑电路和真值表相互转换
11.3.5 逻辑代数在逻辑电路中的应用
2章 组合逻辑电路
12.1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
12.1.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12.1.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12.2 编码器
12.2.1 普通编码器
12.2.2 优先编码器
12.3 译码器
12.3.1 二进制译码器
12.3.2 二-十进制译码器
12.3.3 数码显示器与显示译码器
12.4 数码管译码控制器的电路原理与实验
12.4.1 电路原理
12.4.2 实验操作
12.5 加法器
12.5.1 半加器
12.5.2 全加器
12.5.3 多位加法器
12.6 数值比较器
12.6.1 等值比较器
12.6.2 数值比较器
12.7 数据选择器
12.7.1 结构与原理
12.7.2 常用数据选择器芯片
12.8 奇偶校验原理及奇偶校验器
12.8.1 奇偶校验原理
12.8.2 奇偶校验器
3章 时序逻辑电路
13.1 触发器
13.1.1 基本RS触发器
13.1.2 同步RS触发器
13.1.3 D触发器
13.1.4 JK触发器
13.1.5 T触发器
13.1.6 主从触发器和边沿触发器
13.2 寄存器与移位寄存器
13.2.1 寄存器
13.2.2 移位寄存器
13.3 计数器
13.3.1 二进制计数器
13.3.2 十进制计数器
13.3.3 任意进制计数器
13.3.4 常用计数器芯片
13.4 电子密码控制器的电路原理与实验
13.4.1 电路原理
13.4.2 实验操作
4章 脉冲电路
14.1 脉冲电路基础
14.1.1 脉冲的基础知识
14.1.2 RC电路
14.2 脉冲产生电路
14.2.1 多谐振荡器
14.2.2 锯齿波发生器
14.3 脉冲整形电路
14.3.1 单稳态触发器
14.3.2 施密特触发器
14.3.3 限幅电路
14.4 555定时器
14.4.1 结构与原理
14.4.2 应用
14.5 电子催眠器的电路原理与实验
14.5.1 电子催眠原理
14.5.2 电路原理
14.5.3 实验操作及分析
5章 D/A转换器和A/D转换器
15.1 概述
15.2 D/A转换器相关知识
15.2.1 D/A转换原理
15.2.2 D/A转换器
15.2.3 D/A转换器芯片DAC0832
15.3 A/D转换器相关知识
15.3.1 A/D转换原理
15.3.2 A/D转换器
15.3.3 A/D转换器芯片ADC0809
6章 半导体存储器
16.1 顺序存储器
16.1.1 动态移存单元
16.1.2 动态移存器
16.1.3 常见顺序存储器
16.2 存储器
16.2.1 存储器的结构与原理
16.2.2 存储单元
16.2.3 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16.3 只读存储器
16.3.1 固定只读存储器(ROM)
16.3.2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16.3.3 可改写只读存储器(EPROM)
16.3.4 电可改写只读存储器(EEPROM)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克制,几乎没有太多鼓动性的词汇,这与一些市面上宣扬“速成奇迹”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更欣赏这种务实的态度,技术学习的本质是严谨和枯燥的积累,虚无缥缈的口号帮不了任何忙。然而,平实的文字有时也会带来另一个挑战:那就是在面对一些非常前沿或高度抽象的概念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类比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认知。比如,当涉及到某些高级信号处理算法的数学推导时,如果能引用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场景进行类比,或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引入,会让人更容易消化那些硬邦邦的数学符号。目前看来,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教你如何做”,而不是“教你如何理解原理的本质”。这或许是它定位为“速成”的必然取舍,但对于追求深层理解的读者而言,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具理论深度的资料进行补充阅读。
评分拿到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无华的书,心里其实是有点忐忑的。我一直觉得,技术类的书籍,尤其是像“速成”这种字眼的,往往在深度上会打个折扣,更像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适合快速浏览,但真要上手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过,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倒还算经典,让人觉得至少内容是经过一定打磨的,不会是那种随便拼凑出来的资料汇编。我希望它能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而不是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或者说专业知识已经有些生疏的人来说,如何将那些晦涩的公式和参数,转化为能在电路板上跑起来的代码或可验证的性能指标,才是检验一本好书的试金石。期待它能提供清晰的思维导图,帮助我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达到“会用”的境界,那种从模仿到创新的蜕变,才是自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这让我稍微松了一口气。很多技术书的通病在于,文字描述过于冗长和抽象,导致读者在理解复杂概念时,不得不反复回溯前面的段落。这本书的编排似乎注意到了这一点,它倾向于用视觉化的方式来解释工作原理,比如对某个关键芯片的时序图的剖析,或者某一算法的逻辑流程分解,都做得比较直观。当然,图表本身的好处是清晰,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果图表制作得不够精良或者标注不够详尽,反而会成为理解的障碍。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特定模块设计的部分,看它是否能深入到选型考量和干扰抑制的细节处理上。如果只是泛泛地介绍“如何设计”,那价值有限;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为什么这么设计”和“如果出现X问题,如何用Y方法解决”的实战经验,希望这些“干货”能通过这些图表得到有效的传达,而不是仅仅作为文字的装饰品。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对照了一下我目前手上正在进行的项目需求,试图找到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块。我发现它在特定接口协议的实现细节描述上,展现出了令人欣慰的细致程度。很多官方文档对于那些在实际调试中才会暴露出来的“坑”往往会一带而过,或者用模糊的术语概括。但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了不少“趟雷”的工作,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时钟漂移问题、数据校验失败的常见原因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软件或硬件层面的快速排查步骤。这种基于经验的总结,是教科书和纯理论资料无法提供的宝贵财富。它更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手把手带你入门,告诉你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哪些参数需要重点关注。如果能保持这种高密度的实战经验输出,那么这本书即使在理论深度上有所取舍,其作为工程实战手册的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能够显著缩短从理论知识到实际产品开发之间的距离。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结构设计得很有意思,它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理论—应用”的线性模式来推进,而是似乎在每隔几个章节后就穿插了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案例分析。这种看似跳跃的编排,其实非常适合需要快速看到学习成果的学习者。我个人对于这种“即学即用”的模式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一方面,它能迅速增强读者的信心,让人觉得学到的知识是立即可操作的;另一方面,如果案例的复杂度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读者在尚未完全掌握前置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高阶应用,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我正在仔细研究其中一个关于低功耗设计的案例,看它如何处理中断处理和休眠模式的切换时序。如果这部分能把资源管理的权衡分析做得透彻,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个“最佳实践”的结论,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因为它触及了工程决策的核心矛盾——性能、功耗与成本之间的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