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丈夫这东西
定价:39.80元
作者:渡边淳一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08314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渡边淳一两情爱指引四部曲之三。夫妻和谐,从知己知彼开始。你至少该知道,丈夫其实是这样的!已婚女性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步入婚姻的男女们增进了解、稳固婚姻而写的。在本书中,作者着眼于家庭的核心人物“丈夫这东西”,站在一个作家的立场,对丈夫在现代社会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丈夫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又是如何,进行了探讨和剖析。看了这本书的内容就会知道,男人或丈夫,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妻子以及妻子周围的人,对她们又有着怎样的期待。因丈夫而苦恼、而迷茫的女性们务必看一看这本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渡边淳一,日本文学大师、国民作家,日本“紫绶褒章奖”获得者。
1933年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自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在母校授课行医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作品以医情题材为主,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小说。
其以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深入探究两性根本的情爱小说,尤受读者喜爱,仅《失乐园》一部在日本即畅销600万册,《》一书也突破500万册。
他获得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于各国出版,在全球拥有亿万读者。迄今出版三百余部作品,其中六十多部被改编成影视剧。2014年4月在东京逝世。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属于那种“读完就放不下”的类型,但这种“放不下”不是因为情节跌宕起伏,而是因为它触及了社会性中一个非常敏感的神经末梢——关于“社会角色”与“真实自我”的永恒冲突。它探讨了社会期待如何像无形的枷锁一样,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塑造成符合既定模板的“符号”。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审慎,他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恶人或受害者,而是揭示了社会结构对所有参与者施加的共同压力。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挖,使得即便是最私密的个人情感纠葛,也带上了一层厚重的时代印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严肃的社会学观察,其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描摹,精准得令人不安,值得反复品味和思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作者显然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急于给出是非对错的定论,而是将人物置于一个极其真实的困境之中,让他们在日常的琐碎和突如其来的冲击下,慢慢展现出内心的真实图景。特别是对于女性角色的心理刻画,那种在传统与现代、自我与家庭之间的拉扯感,细腻到让人心疼。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一个次要人物的描写,她对生活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秩序感,实际上是对内心失序的一种徒劳抵抗。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廉价的安慰剂,而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生活中那些不愿正视的阴影和缝隙。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自我审视,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放慢速度才能品出其中蕴含的复杂滋味。那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宿命感,贯穿始终,让人合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关系模式。
评分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结构过于复杂的作品,但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采用了多重视角和时间线的交错,但又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让人迷失方向。作者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不同人物的回忆碎片,精准地嵌入到当前的事件线索中,每当主角似乎要做出一个重大抉择时,总会闪现出过去某个场景的片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厚度和张力,让你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进行“重组”和“校准”。真正引人入胜的是,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服务于主题——即“真相”永远是多面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异。读到后半段,你甚至会开始怀疑之前自己所确信的某个“事实”,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有些平淡,甚至带着一股子冷峻的疏离感,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发现这种“冷”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它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生活表面的温情,直达核心的肌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场景描写的克制,他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简洁、最有力的动词和名词,勾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现实氛围。比如,书中对一个家庭聚餐场景的描绘,食物的冷热、坐次的微妙变化、几句试探性的对话,所有这些细节的叠加,比任何直白的控诉都更具力量。它让你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最深的隔阂,往往不是吼叫出来的,而是沉默着,在无数个日常瞬间中累积起来的。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那些情绪外放的作品要震撼得多,它要求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完成意义的构建。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共鸣的地方,在于它对“关系”的描摹,那种深刻的无力感和相互消耗。它并没有落入俗套地去探讨爱情的浪漫或背叛,而是更深入地触及了“共存”本身的艰难。书中的人物,无论他们曾经有过多么热烈的连接,最终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彼此的生命轨迹只是短暂地重叠,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依然是孤独的个体,被困在各自的认知牢笼里。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期待”和“失望”之间微妙界限的处理。每个人都在关系中投射了巨大的期望,而关系的本质似乎就是不断地修正这些不切实际的投射。这种对人性中“不完美兼容性”的冷静描绘,让我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带着悲悯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爱,而是根本无法真正抵达对方的内心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