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TD-SCDMA/HS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
: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于伟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121143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本书共14章,是对TD-SCDMA/HSPA无线网络优化的基本概述,包括射频优化、链路层ARQ优化、T'CP层优化、应用层协议分析、HSDPA/HSUPA分层优化、典型接入、切换信令流程分析、室内分布及特殊场景优化等,同时 本书基于分层优化的思想,从物理层、链路层、RRC层、TCP层、应用层的角度分析了TD-SCDMA数据业务网络优化,并列举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案例。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服务提供商中从事TD.SCDMA网络优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通信相关专业的师生。考虑到上层协议的相似性, 本书也可作为WCDMA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的参考读物。
第1章 网络优化概述
1.1 网络优化的目标
1.2 对网络优化人员的技能要求
1.3 网络优化的流程
1.3.1 网络开通优化
1.3.2 日常维护优化
1.4 网络优化工具的应用
1.4.1 路测软件及后台分析软件
1.4.2 KPI报表
1.4.3 网络规划软件
1.4.4 扫频仪
1.4.5 Call Trace工具
1.4.6 MR分析工具
1.4.7 TCP/IP嗅探工具
1.5 从“分层”的角度理解网络优化
第2章 无线网络KPI与QoE
2.1 无线网络KPI
2.1.1 呼叫建立特性
2.1.2 呼叫保持特性
2.1.3 移动性管理
2.1.4 系统资源
2.1.5 KPI体系的局限性
2.2 QoE与客户感知
第3章 物理层:射频优化基础
3.1 时隙结构对网络优化的影响
3.1.1 帧结构
3.1.2 时隙结构
3.2 核心资源是频点
3.2.1 频点资源的重要性
3.2.2 频率的规划与优化
3.3 公共信道配置
3.3.1 PCCPCH
3.3.2 系统信息块
3.3.3 SCCPCH
3.3.4 PICH
3.3.5 寻呼能力估算
3.3.6 FPACH
3.3.7 PRACH
3.4 R4的功率控制
3.4.1 开环功控
3.4.2 闭环功控
3.5 射频优化中的常见问题
3.5.1 覆盖问题
3.5.2 干扰问题
3.6 产品形态与射频解决方案
第4章 数据链路层:ARQ与HARQ
4.1 概述
4.2 链路层功能简介
4.3 RLC层的ARQ机制
4.3.1 RLC层的3种模式浅说
4.3.2 确认模式的工作原理
4.4 MAC层HARQ
4.4.1 MAC层介绍
4.4.2 MAC层HARQ的工作原理
4.5 HSPA 的层2增强技术
第5章 RRC层:RRM参数优化
5.1 RRM的作用和意义
5.2 接纳控制
5.2.1 接纳控制算法的关键特性
5.2.2 接纳判决算法的应用场景
5.3 DCA
5.3.1 慢速DCA
5.3.2 快速DCA
5.4 干扰抑制算法
5.4.1 代价与增益之间的平衡
5.4.2 内外圈干扰隔离算法
5.4.3 多小区下行干扰协同评估算法
5.5 测量控制
5.6 切换控制
5.6.1 切换测量
5.6.2 切换判决
5.6.3 切换执行
5.7 负载控制
5.8 功率控制
5.9 分组调度与多协议状态
5.9.1 分组调度
5.9.2 多协议状态
5.10 深度包检测技术
第6章 TCP层:无线通信中的TCP
6.1 TCP原理简介
6.1.1 TCP数据报格式
6.1.2 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6.1.3 确认机制和序号机制
6.1.4 TCP的超时与重传
6.1.5 慢启动与拥塞避免
6.2 无线通信中的TCP
6.2.1 空口丢包与TCP慢启动
6.2.2 RTT与BDP的概念
6.2.3 无线网络中的TCP优化
6.2.4 对TCP协议的改进
6.2.5 TCP Proxy
6.3 Wireshark抓包入门
第7章 应用层:用户行为分析
7.1 概述
7.2
7.3 FTP
7.4 P2P下载
7.5 流媒体
7.5.1 RealSystem
7.5.2 Flash
7.5.3 PPStream
7.5.4 移动流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7.6 应用层的优化
第8章 接入优化
8.1 信令流程概述
8.1.1 CS业务
8.1.2 PS业务
8.2 工程实例详解
8.2.1 典型CS业务接入流程
8.2.2 典型PS业务接入流程
8.3 接入问题分析思路
8.3.1 影响接入时延的因素
8.3.2 常见的接入失败原因
8.3.3 问题解决思路
第9章 重选与切换优化
9.1 小区选择
9.2 系统内重选
9.3 系统间重选
9.3.1 TD-SCDMA重选至GSM
9.3.2 GSM重选至TD-SCDMA
9.3.3 降低重选时延的方案
9.4 TD-SCDMA系统中的切换技术
9.5 切换测量事件分类
9.6 切换信令流程概述
9.6.1 RNC内硬切换
9.6.2 RNC内接力切换
9.6.3 RNC间重定位
9.6.4 系统间切换
9.7 工程实例详解
9.8 切换问题分析思路
9.8.1 常见的切换失败原因
9.8.2 问题解决思路
第10章 HSDPA的优化
10.1 概述
10.2 HSDPA信道配置
10.2.1 HS-SCCH
10.2.2 HS-PDSCH
10.2.3 HS-SICH
10.2.4 伴随DPCH
10.2.5 各信道的相互配合
10.3 HSDPA功率控制
10.3.1 HS-SCCH
10.3.2 HS-SICH
10.3.3 HS-PDSCH
10.4 典型业务流程
10.4.1 RB建立
10.4.2 DCH切换至HSDPA
10.4.3 HSDPA切换至DCH
10.5 AMC优化
10.5.1 AMC原理
10.5.2 AMC优化
10.6 HARQ
10.6.1 HARQ算法原理
10.6.2 HARQ算法优化的考虑
10.7 快速分组调度
10.7.1 快速分组调度算法原理
10.7.2 调度算法优化上的考虑
10.8 HSDPA流量控制算法
10.8.1 流控算法原理
10.8.2 流控算法优化的基本原则
10.9 HSDPA分层优化
10.9.1 终端相关核查
10.9.2 空口质量检查
10.9.3 RLC层的问题
10.9.4 MAC层的问题
10.9.5 TCP层的问题
10.9.6 总结
第11章 HSUPA优化
11.1 概述
11.2 HSUPA新增信道
11.2.1 E-PUCH信道
11.2.2 E-AGCH信道
11.2.3 E-HICH信道
11.2.4 E-RUCCH信道
11.3 HSUPA功率控制
11.3.1 E-PUCH信道
11.3.2 E-AGCH信道
11.3.3 E-RUCCH信道
11.3.4 E-HICH信道
11.4 HSUPA的典型业务流程
11.4.1 调度与非调度
11.4.2 非调度业务建立流程
11.4.3 调度业务建立流程
11.4.4 切换流程
11.5 AMC
11.6 HARQ
11.7 HSUPA调度算法
11.7.1 调度算法原理
11.7.2 调度算法优化
11.8 HSUPA端到端分析
11.8.1 终端侧核查
11.8.2 空口质量检查
11.8.3 MAC层速率检查
11.8.4 RLC层检查
11.8.5 TCP/IP层检查
第12章 HSPA 优化
12.1 概述
12.2 层2增强技术
12.3 CPC
12.3.1 背景和目的
12.3.2 HS-SCCH-Less机制
12.3.3 E-AGCH-Less机制
12.3.4 Cell_DCH下控制信道的DRX接收
12.3.5 反馈、功控和同步
12.3.6 非调度传输
12.4 E-FACH
12.4.1 背景和目的
12.4.2 增强的用户业务传输
12.4.3 Node B发起上行同步建立
12.4.4 增强的CCCH控制信令传输
12.4.5 增强的BCCH接收
12.4.6 增强的寻呼过程
12.4.7 Cell_PCH到Cell_FACH的状态自动转换
12.4.8 Cell_FACH下控制信道的DRX接收
12.5 64QAM
12.6 MIMO
第13章 室内分布设计与优化
13.1 分布系统分类
13.2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总体原则
13.3 场强与覆盖半径估算
13.3.1 边缘场强估算
13.3.2 覆盖半径推导
13.4 室内分布系统组成
13.4.1 室内分布系统信源选取
13.4.2 天线
13.4.3 功分器
13.4.4 耦合器
13.4.5 合路器
13.4.6 衰减器
13.4.7 负载
13.4.8 同轴电缆
13.4.9 泄漏电缆
13.4.10 干线放大器
13.5 功率分配
13.5.1 功率分配方法
13.5.2 多系统共存功率分配方法
13.6 切换区域设计
13.6.1 建筑物出、入口处切换区域设置
13.6.2 建筑物内部切换区域设置
13.6.3 高层小区切换区域设置
13.6.4 电梯切换区域设置
13.6.5 居民小区切换区域设置
13.7 室内信号外泄控制
13.7.1 室内信号的外泄指标要求
13.7.2 室内信号外泄控制的目的
13.7.3 室内信号外泄原因及控制方法
13.8 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案
13.8.1 改造原则
13.8.2 改造方案
13.9 室内覆盖增强方案
13.9.1 基于多通道的干扰分离及覆盖增强技术
13.9.2 空分复用在室内覆盖中的应用
13.9.3 双通道
13.9.4 基于CATV的接入方案
13.9.5 基于Femtocell的室内覆盖技术
第14章 特殊场景解决方案
14.1 高速铁路
14.1.1 高速环境对物理层的影响
14.1.2 针对高速场景的算法
14.1.3 高速环境网络优化
14.2 超远距离覆盖
14.2.1 站址高度对覆盖距离的影响
14.2.2 时隙结构对覆盖距离的影响
14.2.3 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我拿到这本书时,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未来技术演进趋势的讨论,毕竟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将绝大部分篇幅聚焦于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深度挖掘和优化,对于新兴技术栈的渗透和兼容性问题,涉及得比较浅尝辄止。比如,在谈到资源调度策略时,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如何平滑过渡到下一代网络架构中更加灵活的空口调度机制的初步思考,那就更有前瞻性了。现在的版本读起来,更像是一本优秀的、非常扎实的“特定时期”的技术手册,它把那个时期的最佳实践固化了下来。但通信行业的魅力就在于其持续的迭代和革命,我希望技术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存档,更应该是思想的催化剂。如果能增加一些对未来挑战的预测,以及如何利用现有优化经验来指导未来技术选型的章节,这本书的价值和生命周期将会大大延长,不至于在技术栈快速更迭时显得略微滞后。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例如随书附带的光盘或者在线代码库的描述,我并未发现清晰的指引。在如今软件定义网络(SDN)和虚拟化技术日益深入通信核心的背景下,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和静态截图来讲解复杂的优化配置脚本和性能分析工具的使用,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我尝试在网上搜索作者提及的一些工具和脚本片段,但未能找到统一的官方支持链接,这使得书中的“实践”部分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操作层面,难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复现和验证。一个真正面向实践的优化指南,理应提供可运行的示例代码、关键配置文件的模板,以及工具界面的详细操作录屏或截图序列。缺乏这种可交互的学习材料,使得读者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仍然需要从零开始摸索,这与购买一本技术实践书籍的初衷产生了偏差。这不仅仅是资源有无的问题,更是对读者学习投入的尊重程度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讲究的,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摸起来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不过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还是冲着它封面上那个技术术语去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的“金钥匙”。我对无线通信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相对小众但又在特定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技术标准,总觉得里面藏着不少被主流忽视的宝藏。这本书的标题很大气,给人一种“集大成者”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作者是否真的能把复杂的优化原理和具体实践操作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是否能顺畅地引导一个初学者快速上手,或者给一个老兵带来一些新的视角。我特别关注它在阐述理论基础时,是否能做到既严谨又不失生动,毕竟枯燥的公式堆砌是很多技术书籍的通病,如果能配上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实际案例的图示,那阅读体验肯定会上一个台阶。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的接触感受来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且有分量的,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兑现标题中所承诺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我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试图将这本书的内容与我手头的几个项目案例进行交叉验证,总体感觉作者在系统性的梳理方面做得还算到位,但某些章节的深入程度略显保守,仿佛在刻意控制着信息的释放速度。举个例子,在处理某几个特定场景下的干扰抑制算法时,书中给出的优化路径似乎过于理想化了,缺乏对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硬件限制和环境噪声的充分考量。我更期待看到的是,面对一个已经部署了五年以上的旧有网络,如何通过软件调优和少量硬件升级,实现性能的显著提升,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实战经验,往往比纯粹的理论推导更具价值。另外,书中对于性能指标(KPI)的选取和解读,虽然覆盖面很广,但对于如何根据业务发展动态调整KPI的权重,讨论得不够深入,这在快速变化的移动通信环境中至关重要。我个人认为,好的优化指南不仅要告诉你“怎么做”,更要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应该这么做”,这种战略层面的指导,这本书目前展现的还不够充分,留下了不少需要读者自行去业界交流才能填补的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过时了。很多流程图的线条和颜色搭配,让人感觉回到了十多年前的技术文档风格,视觉疲劳感比较强。更关键的是,一些核心的算法流程图,关键步骤的注释不够清晰,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一个箭头方向的模糊而卡住,不得不反复回溯前面的文字描述来确定逻辑关系。我一直相信,好的技术书籍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清晰的视觉呈现是理解复杂概念的助推器。如果作者能够采用更现代、信息密度更高的图表设计,比如使用层级更分明的树状图或者更直观的拓扑结构图来解释网络结构,阅读效率无疑会大大提高。此外,书中似乎更侧重于“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缺乏对底层协议设计思想的哲学性探讨。对于一个追求技术“道”的读者来说,这种只停留在“术”的层面的讲解,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令人醍醐灌顶的顿悟感,读完后知识点是积累了,但思维方式的转变却不太明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