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
定价:268.00元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1617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农业科技院年鉴201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编写,内容涉及科研与推广、产业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人事管理与人才建设、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人物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大事记等,全面反映了中国农科院在2013年的重大事件、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院机关,承担了历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中国农业科学院简报》和《院科技发展报告》等图书与报告的汇编工作。
文摘
序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的价值,在于它如实地记录了一年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轨迹,也为我们洞察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详尽地梳理了2013年各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科研成果的进展情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推广,都有细致的描述。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智慧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这些前沿科技的融入,让我看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空间,也看到了未来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趋势。书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视和投入。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把控和监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行动指南,它所展示的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它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对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充满敬意。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农业知识了解不多的人来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绝对是一次启蒙之旅。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图表数据,将复杂的农业科技和发展状况娓娓道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印象深刻。书中提出的关于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让我意识到农业生产并非仅仅是“种地”那么简单,它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息息相关。我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在追求产量提升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书中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向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模式转变。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充满期待,也看到了科技和创新是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无限潜力和美好前景。
评分这本《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真是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细数着一年的辛劳与收获。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耕地面积的变化、粮食总产量的增减、各项农业投入的比例,这些都仿佛是土地最真实的脉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农业发展的宏观图景。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区域农业发展的篇章,那些关于不同省份、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特点的分析,让我对我国农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在探讨西北地区如何克服干旱、发展节水农业的案例时,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出生机。同时,我也看到了政策导向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的支持,是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田间地头的嗡嗡声,感受到土地的芬芳,也体会到科研工作者们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中国农业的方方面面都巧妙地联结起来,为理解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时,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毕竟“年鉴”二字,总给人一种严肃、枯燥、遥不可及的感觉,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只适合专家学者翻阅。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这种顾虑荡然无存。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详尽度,记录了2013年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介绍,那些图片配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例如,在介绍一项新型抗病虫害水稻品种时,我不仅了解了它在产量上的提升,更看到了它在降低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这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研究方向,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未来的希望。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政策解读和实施效果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对农业政策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帮助我理解了国家在鼓励规模化经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考量,也让我看到了这些政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行为和收入水平。这本年鉴,让原本抽象的政策变得有血有肉,让我看到了政策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评分《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中国农业在面对挑战时所迸发出的强大韧性与创新活力。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专题分析,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未雨绸缪,研究应对极端天气、病虫害蔓延等问题的策略。那些关于农业保险、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保障措施,让我在感受到自然之力的不可预测时,也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积极应对。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的部分尤为感兴趣。看到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如何与世界各国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互通有无,我深感自豪。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与输出,更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农业的重要窗口。它描绘了一幅中国农业积极融入全球体系、贡献中国智慧的宏伟画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年鉴的预期,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不仅仅是在满足国内需求,更是在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农业发展的大潮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