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

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年鉴
  • 2013
  • 科研
  • 统计
  • 农业科技
  • 农业发展
  • 中国农业
  • 数据报告
  • 学术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7606
商品编码:296672441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

定价:268.00元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16176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农业科技院年鉴201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编写,内容涉及科研与推广、产业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人事管理与人才建设、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人物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大事记等,全面反映了中国农科院在2013年的重大事件、工作业绩和研究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院机关,承担了历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中国农业科学院简报》和《院科技发展报告》等图书与报告的汇编工作。

文摘


序言



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 前言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农业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年鉴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13年开展的各项工作,展现了农业科研的最新进展和深远影响,旨在为关心农业科技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权威、翔实的信息参考。 一、 战略引领与创新发展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科研布局,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与突破: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核心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重大科技任务。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部分新品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疫病防控、渔业资源养护等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集成性成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学科体系的优化与前沿布局: 针对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前瞻性地布局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如生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生物质能利用等。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夯实学科根基,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储备了战略性技术储备。 科研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推动科研机构的分类评价和绩效考核,引导科研机构聚焦优势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二、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方面硕果累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成果涌现,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作物科学: 新品种选育: 在水稻方面,成功育成了一批抗病、抗逆、高产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如XX水稻([此处可填入具体品种名称,并简述其特点,例如:具有耐盐碱、抗稻瘟病等优异性状,在XX地区推广面积XX万亩,增产XX%]。在小麦方面,突破了XX小麦([此处同上,例如:具有高产、广适性强、抗赤霉病等特点])的育种技术瓶颈,为北方小麦主产区提供了新的选择。在玉米方面,创新了XX玉米([此处同上,例如:耐密栽培、抗倒伏、籽粒含油量高])育种技术,有效提升了单位面积产量。 生物技术应用: 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精准育种奠定了基础。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多个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基因编辑技术在作物性状改良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绿色栽培技术: 推广了少免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农业工程与装备: 智慧农业: 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示范。发展了一系列面向精准农业的传感器、控制器、导航系统等,推动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 高效农机: 研发了适用于不同作物、不同地形的系列高效节能农机装备,如XX联合收割机([此处可填入具体机型,例如:具有作业效率高、损失率低、适应性强等特点])、XX植保无人机([此处同上,例如:实现精准喷洒、降低农药用量、提高作业安全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设施农业: 在节能温室、智能灌溉、环境调控等方面的技术取得了新进展,为发展高产优质特色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畜牧兽医科学: 新品种培育: 在猪、牛、羊、家禽等畜禽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培育出了一批具有高产、高效、抗病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品系)。例如,XX猪([此处可填入具体品种,例如: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XX奶牛([此处同上,例如:产奶量高、乳品质优良])。 疫病防控: 针对口蹄疫、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为维护国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加强了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了疫情的早期发现和快速响应能力。 养殖技术: 推广了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养殖技术,提升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环境友好水平。研发了饲料配方优化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农业资源与环境: 土壤肥料: 深入研究土壤健康诊断与修复技术,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有机肥料、缓释肥料,指导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污染。 水资源利用: 研发了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等,并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推广应用,有效缓解了农业用水矛盾。 环境保护: 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养殖尾水处理等,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植物保护: 绿色植保技术: 重点发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抗性育种等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病虫害监测: 建立了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 新农药创制: 开展了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的创制和研发,为病虫害综合治理提供新的手段。 信息技术与农业: 农业大数据: 建立了农业大数据平台,汇聚了气候、土壤、作物生长、市场信息等多源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农业遥感: 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估算等进行监测,为精准管理提供信息。 智能装备: 研发了能够实现自主作业、精准作业的智能农机装备,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 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食品加工与保鲜: 研发了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货架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食品营养与健康: 研究农产品营养成分,开发功能性食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三、 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 人才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石。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了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实施“杰出人才计划”、“领军人才计划”等,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和青年科技骨干。加强了博士后培养,为农业科研输送了高质量后备人才。 科研条件与基础设施: 加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升级,配备了先进的科研仪器和实验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创新团队建设: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组建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协作攻克重大科技难题。 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 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等国际组织的农业科技合作项目。 开展双边合作: 与美、欧、日、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人员互访、技术交流等活动。 承担国际培训: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分享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五、 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始终坚持将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技术推广与示范: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推广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将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全国各地,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咨询服务: 为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提供农业技术咨询、项目规划、市场分析等服务,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支撑国家战略: 在国家重大农业项目实施、农业政策制定、农产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结语 2013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精神,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年鉴详细记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13年度的各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概括的内容。更多具体信息,请参阅年鉴各章节的详细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展现出的中国农业在面对挑战时所迸发出的强大韧性与创新活力。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专题分析,让我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未雨绸缪,研究应对极端天气、病虫害蔓延等问题的策略。那些关于农业保险、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的论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保障措施,让我在感受到自然之力的不可预测时,也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积极应对。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的部分尤为感兴趣。看到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如何与世界各国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互通有无,我深感自豪。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与输出,更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农业的重要窗口。它描绘了一幅中国农业积极融入全球体系、贡献中国智慧的宏伟画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年鉴的预期,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不仅仅是在满足国内需求,更是在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农业发展的大潮中。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时,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毕竟“年鉴”二字,总给人一种严肃、枯燥、遥不可及的感觉,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只适合专家学者翻阅。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这种顾虑荡然无存。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详尽度,记录了2013年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介绍,那些图片配着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例如,在介绍一项新型抗病虫害水稻品种时,我不仅了解了它在产量上的提升,更看到了它在降低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这种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研究方向,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未来的希望。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政策解读和实施效果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对农业政策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帮助我理解了国家在鼓励规模化经营、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考量,也让我看到了这些政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行为和收入水平。这本年鉴,让原本抽象的政策变得有血有肉,让我看到了政策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农业知识了解不多的人来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绝对是一次启蒙之旅。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图表数据,将复杂的农业科技和发展状况娓娓道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印象深刻。书中提出的关于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让我意识到农业生产并非仅仅是“种地”那么简单,它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息息相关。我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在追求产量提升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书中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家庭经营,向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模式转变。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充满期待,也看到了科技和创新是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能。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也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无限潜力和美好前景。

评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的价值,在于它如实地记录了一年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轨迹,也为我们洞察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详尽地梳理了2013年各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科研成果的进展情况,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推广,都有细致的描述。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智慧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这些前沿科技的融入,让我看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空间,也看到了未来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趋势。书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国家对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视和投入。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的把控和监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行动指南,它所展示的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它让我对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也对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充满敬意。

评分

这本《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2013》真是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细数着一年的辛劳与收获。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耕地面积的变化、粮食总产量的增减、各项农业投入的比例,这些都仿佛是土地最真实的脉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这些数字,勾勒出中国农业发展的宏观图景。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区域农业发展的篇章,那些关于不同省份、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特点的分析,让我对我国农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在探讨西北地区如何克服干旱、发展节水农业的案例时,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出生机。同时,我也看到了政策导向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的支持,是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田间地头的嗡嗡声,感受到土地的芬芳,也体会到科研工作者们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所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本书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中国农业的方方面面都巧妙地联结起来,为理解这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