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原理
定价:35.00元
售价:23.5元,便宜11.5元,折扣67
作者:曹志刚,钱亚生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3020100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全书共12章,除、2章为绪论和信息论初步外,分为四部分:模拟调制(第3、4章)、语音编码与数字复接(第5至8章)、数字传输(第9、10章)和差错控制编码(1、12章)。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取材新颖、理论联系实际。书中列举了许多例题,每章后附有大量习题。
内容提要
本书以现代通信系统为背景,系统、深入地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
全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基本概念、信息论初步、模拟调制、语音编码、多路复用、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和差错控制编码等。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取材新颖、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了近年来的先进通信技术和新理论。书中列举了许多例题,每章后附有大量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无线电技术、通信与电子系统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继续教育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1.1 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
§1.4 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5 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第二章 信息论初步
§2.1 信息的度量
§2.2 信道容量和香农公式
参考资料
习题
第三章 模拟线性调制
§3.1 双边带调幅
§3.2 单边带调制(SSB)
§3.3 残留边带调制(VSB)
§3.4 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3.5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6 频分多路复用及线性调制应用举例
参考资料
习题
第四章 模拟角调制
§4.1 角调制基本概念
§4.2 窄带角调制
§4.3 正弦信号调制时的宽带调频
§4.4 任意信号调制时调频信号的频谱
§4.5 宽带调相
§4.6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7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8 采用预加重/去加重改善信噪比
§4.9 改善门限效应的解调方法
§4.10 调频应用举例
参考资料
习题
第五章 脉冲编码调制
§5.1 脉冲编码调制(PCM)基本原理
§5.2 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
§5.3 实际抽样
§5.4 标量量化与矢量量化
§5.5 佳量化器
§5.6 均匀量化
§5.7 佳非均匀量化
§5.8 对数量化及其折线近似
§5.9 PCM编码原理
§5.10 对数PCM与线性PCM
§5.11 单片PCM编解码器
参考资料
习题
第六章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
§6.1 概述
§6.2 DPCM的基本原理
§6.3 自适应预测
§6.4 自适应量化
§6.5 32kb/s ADPCM编解码系统
参考资料
习题
第七章 增量调制
§7.1 简单增量调制原理
§7.2 数字压扩自适应增量调制
§7.3 增量总和调制
§7.4 信道误码对增量调制的影响
§7.5 集成化数字压扩增量调制器
参考资料
习题
第八章 时分复用
第九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第十章 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第十一章 差错控制编码和线性分组码
第十二章 卷积码
附录一 常用三角公式
附录二 Q函数和误差函数
附录三 类贝塞尔函数
附录四 傅氏变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同类书籍,大多在处理复杂调制解调技术时显得过于冗长和公式化,读完后总觉得知识点散落不成体系。然而,这本著作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现代通信系统中关键技术模块的整合能力。比如,当我们讨论到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时,作者没有孤立地介绍其原理,而是将其置于多径衰落信道和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背景下进行剖析,这立刻让人明白了OFDM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其解决的核心痛点。接着,对信道编码部分的处理也颇具匠心,从早期的线性分组码到现代的Turbo码和LDPC码,作者非常巧妙地穿插了“为什么需要更复杂的编码”这个线索,使得不同编码方案之间的迭代和升级关系清晰可见。这种宏观的视角,辅以关键算法步骤的细致推导,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把握住全局,不至于在细节的泥潭中迷失方向。对于准备进入无线通信系统设计领域的人来说,这种对系统架构的整体把握能力,比单纯记住几个公式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习题和课后思考题部分,简直是“魔鬼式”的训练场,但也是我进步最快的地方。很多教材的习题只是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验证,但这里的题目往往需要你进行跨章节的知识综合运用。我记得有道题要求设计一个简单的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接收机模型,并计算在特定噪声环境下误码率的理论值,这迫使我必须重新回顾概率论基础、傅里叶分析以及噪声模型的知识点。完成之后,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阅读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花絮”或者“前沿展望”小栏目,虽然不是核心公式,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它让我意识到,通信技术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无数次天才的灵光乍现和艰苦的工程实践。这种人文关怀和技术硬核的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而非枯燥的公式堆砌。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通信原理的书,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清晰的字体排版,初次翻开时就给人一种专业且可靠的感觉。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基础概念阐述上的深入浅出。比如,在讲解信息论基础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些贴近实际的例子,比如早期的电报系统和后来的数字编码,将抽象的熵和互信息变得立体起来。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晦涩的教材,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探讨技术的演进脉络。特别是关于信道容量和噪声对信息传输效率影响的章节,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对这块知识点略有模糊的读者,也能很快建立起清晰的认知框架。我个人认为,这种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导向型讲解,是区分一本优秀教材和平庸参考书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原理去设计更高效的系统”。这本书无疑在理论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通信底层逻辑的人来说,是非常棒的敲门砖。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应对工作中的一些技术回顾需求,原本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学术界的研究前沿而脱离工程实际。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完理论模型后,总会用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实现上的难点和工程近似。例如,在讨论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问题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包络跟踪和预失真等补偿技术的基本概念,还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基站部署中对成本、功耗和实现复杂度的影响。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优化”的循环论证结构,非常适合像我这样需要在理论和工程之间架起桥梁的从业者。它让我明白,一个“完美”的通信系统在数学上可能存在,但在物理世界中,永远需要在性能、成本和可行性之间做出取舍。这种对现实约束的深刻理解,是教科书往往会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严谨且富有逻辑性,但绝非冰冷说教。更像是得到一位资深教授的悉心指导。不同于某些翻译过来的教材那种生硬的表达,本书的行文脉络清晰流畅,特别是对于那些概念的引入和定义的阐述,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精准的措辞。举个例子,涉及到香农定理的部分,作者没有急于抛出那个著名的对数公式,而是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信息爆炸时代对带宽的渴求,使得读者在心理上已经为接受这个“极限”做好了准备。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门槛。读完整本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于整个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集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要在通信领域走得更远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不仅要提供答案,更要提供思考问题的框架,而这本著作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