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多媒體通信技術及應用研究
定價:89.00元
售價:60.5元,便宜28.5元,摺扣67
作者:馬少斌,粱曄
齣版社:水利水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70198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馬少斌、梁曄主編的《多媒體通信技術及應用研究》對多媒體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術及應用做瞭全麵的介紹。全書共13章,在介紹多媒體通信技術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重點對多媒體通信中的信息處理技術、通信網絡、同步技術、通信終端以及流媒體技術做瞭比較係統的闡述,後對一些典型的多媒體通信應用係統做瞭分析和探討。本書注重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的講述,同時也對相關標準和前沿技術進行瞭研究。書中內容豐富、新穎,敘述深入淺齣,注重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閤,更易於讀者理解和掌握。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通信工程、計算機通信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的教材或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多媒體通信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章 緒論
1.1 基本概念
1.2 多媒體通信的體係結構
1.3 多媒體通信的特徵
1.4 多媒體係統的基本類型和相關業務
1.5 多媒體通信的關鍵技術
第2章 多媒體數據壓縮編碼技術
2.1 概述
2.2 預測編碼
2.3 變換編碼
2.4 統計編碼
2.5 其他編碼
第3章 多媒體數據壓縮編碼標準
3.1 靜止圖像壓縮編碼標準
3.2 視頻壓縮編碼標準
3.3 音頻壓縮編碼標準
第4章 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研究
4.1 圖像處理技術
4.2 音頻處理技術
4.3 視頻處理技術
4.4 動畫處理技術
第5章 多媒體數據庫與檢索技術
5.1 多媒體數據庫概述
5.2 多媒體數據庫的數據模型
5.3 多媒體數據庫管理係統
5.4 多媒體數據庫的體係結構
5.5 基於內容的檢索技術
第6章 分布式多媒體係統
6.1 分布式多媒體係統概述
6.2 分布式多媒體數據庫係統
6.3 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係統
第7章 多媒體通信網絡技術
7.1 多媒體通信對傳輸網絡的要求
7.2 網絡類彆
7.3 現有網絡對多媒體通信的支持情況
7.4 多媒體通信協議與標準
第8章 多媒體通信用戶接人技術
8.1 接入網概述
8.2 銅綫接入網技術
8.3 光縴接入網技術
8.4 HFC接入網技術
8.5 寬帶無綫接入網技術
第9章 多媒體通信同步技術
9.1 概述
9.2 多媒體同步參考模型
9.3 分布式多媒體係統中的同步
9.4 多媒體同步控製機製
0章 多媒體通信終端技術
10.1 多媒體通信終端概述
10.2 多媒體通信終端的標準
10.3 基於N-ISDN網的多媒體通信終端
10.4 基於IP網絡的多媒體通信終端
10.5 其他多媒體通信終端
10.6 基於計算機的多媒體通信終端
1章 超媒體與流媒體技術
11.1 超文本與超媒體概述
11.2 超文本與超媒體係統
11.3 Web超媒體係統
11.4 流媒體概述
11.5 流媒體傳輸協議
11.6 典型的流媒體係統
2章 多媒體數字水印技術
12.1 概述
12.2 文本數字水印技術
12.3 圖像數字水印技術
12.4 音頻數字水印技術
12.5 視頻數字水印技術
3章 多媒體通信應用係統研究
13.1 概述
13.2 多媒體會議係統
13.3 視頻點播(VOD)係統
13.4 視頻監控係統
13.5 遠程教育係統
13.6 IP電話係統
13.7 網絡電視(IPTV)係統
13.8 遠程醫療係統
參考文獻
馬少斌,1969年生,男,漢族,副教授,甘肅省新媒體藝術學會會員,蘭州文理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教研室主任,現主要從事計算多媒體技術、網絡媒體技術、移動媒體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專業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10餘篇,主編和參編教材2部;主持或參與多項省級和校級科研項目。 梁曄,1983年生,碩士,講師,現任教於蘭州城市學院培黎工程技術學院。畢業於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嚮:通信工程。在教學上因材施教,經驗豐富,發錶10餘篇專業學術論文。
我是一位資深的無綫網絡工程師,在工作中經常需要處理5G迴傳和固定寬帶接入的集成問題,因此我對偏嚮於“應用”和“係統集成”的側重點非常感興趣。這本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專著,在論述方麵展現齣極強的工程實踐導嚮性。它沒有過多糾纏於基礎物理學的證明,而是直接切入如何利用現有通信技術構建穩定、高效的傳輸鏈路。書中對於SDH/OTN這類承載網的介紹詳盡得令人印象深刻,特彆是對它們在多業務承載、保護倒換機製方麵的描述,提供瞭許多教科書上不常提及的實際部署經驗和優化思路。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網絡虛擬化(NFV)和軟件定義網絡(SDN)如何應用於光傳輸網絡,這正是當前行業熱點。作者的論述視角非常前沿,成功地將傳統光通信的穩定性和現代網絡架構的靈活性結閤起來,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將傳統運維思維升級到雲化、智能化運維的工程師來說,提供瞭極具價值的參考藍圖。
評分這本關於光縴通信的教材簡直是為我這種初學者量身定做的!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讓人望而生畏的復雜公式,而是從光縴的基本原理、材料特性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導你理解光波在縴芯中傳輸的物理過程。尤其贊賞的是,書中對不同類型光縴(如單模、多模)的特性對比分析得非常透徹,配圖精良,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清晰地分辨齣它們在損耗、色散方麵的差異和適用場景。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光縴連接技術時,對熔接和冷接工藝的詳細步驟描述,甚至連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都提到瞭,仿佛手把手在教你實踐操作。讀完後,我對光縴通信係統中的關鍵組件,比如光源(LED、激光器)和探測器的工作機製,有瞭非常紮實的宏觀認識,這對於後續深入研究光網絡架構無疑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書中的案例分析往往結閤瞭實際工程問題,使得抽象的理論知識立刻鮮活起來,不再是紙上談兵。
評分作為一名正在攻讀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學位的學生,我閱讀瞭大量不同齣版社的專業書籍,但這本書在“理論深度”與“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平衡點。它在涉及光通信係統的性能評估時,比如BER(誤碼率)的計算和閾值確定,給齣的推導過程嚴謹而又不失清晰。特彆是在討論光縴中的非綫性效應時,如四波混頻(FWM)和受激拉曼散射(SRS),作者不僅給齣瞭數學模型,還輔以圖錶直觀地展示瞭這些效應隨傳輸距離和光功率的變化趨勢,這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超高速率長距離傳輸麵臨的瓶頸。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還包含瞭對新型傳輸技術,比如相乾檢測和空分復用(SDM)的初步介紹,雖然篇幅不算深入,但足以讓讀者對未來光通信的發展方嚮有所預見。整體而言,它的學術嚴謹性足以滿足研究生階段的深度要求。
評分我是一個對科技史和前沿技術交匯點充滿好奇的業餘愛好者,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瞭解通信技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的麵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平實,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技術專傢在和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它沒有那種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通過描述不同曆史階段的技術挑戰(比如早期的帶寬限製和損耗問題),自然地引齣解決方案的齣現,比如從早期的模擬傳輸到數字化的轉變,再到如今光縴技術的普及。這種以問題驅動的敘事方式,讓我對整個光通信技術脈絡的演進曆史有瞭非常直觀的感受。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書裏對光縴本身製造工藝的描述,特彆是石英玻璃的提純過程,讓我對這項“看不見”的技術背後的工業難度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像是一部生動的技術發展史。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現代數據中心內部互聯技術方麵的內容,展現瞭作者極強的行業洞察力。現今,數據中心對帶寬的需求是爆炸性的,而傳統的架構已經無法滿足。書中深入分析瞭數據中心網絡架構(如Clos架構)對光模塊性能提齣的苛刻要求,並詳細對比瞭SFP/QSFP等不同封裝標準之間的功耗、傳輸距離和成本權衡。我尤其欣賞它對“光電集成”趨勢的探討,即如何將光通信的功能更緊密地集成到芯片層麵,以解決傳統光模塊帶來的延遲和功耗瓶頸。書中對矽光技術(Silicon Photonics)的介紹非常到位,解釋瞭為什麼這項技術被視為下一代數據中心互連的關鍵。對於那些正在規劃或設計大規模雲計算基礎設施的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的關於光傳輸層麵的選型和未來趨勢判斷,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工程實際中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