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技术解问 9787115377104

定位技术解问 97871153771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文红 著
图书标签:
  • 定位技术
  • 导航
  • 无线通信
  • 传感器
  • 信号处理
  • 嵌入式系统
  • 电子工程
  • 计算机科学
  • 测绘
  • 地理信息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7104
商品编码:296892032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定位技术解问

定价:50.00元

售价:34.0元,便宜16.0元,折扣68

作者:周文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115377104

字数:162000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本书体裁新颖,以问答的形式对移动定位技术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2.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科普性强。
  3.本书介绍了移动定位业务流程、Wi-Fi等新兴定位技术。
  4.集实用性和前沿性为一体,本书力求对定位技术领域进行全面的研究。
  5.综合性强,信息技术含量高,内容新,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从事定位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移动定位技术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主要内容包括:GPS定位技术原理、移动通信技术与GPS技术的结合——AGPS的原理、移动定位业务流程、Wi-Fi等新兴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等。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移动定位技术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主要内容包括:GPS定位技术原理、移动通信技术与GPS技术的结合——AGPS的原理、移动定位业务流程、Wi-Fi等新兴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等。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文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我国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连续多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主要经营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网接入及应用等综合信息服务。截至2009年底,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9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CDMA6236万户,宽带用户 6174万户;集团公司总资产6322亿元,人员67万人。

文摘


序言



《空间之谜:导航、测绘与感知》 内容梗概: 《空间之谜:导航、测绘与感知》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图书《定位技术解问》(ISBN:9787115377104)的书籍简介,而是旨在深入探讨我们如何理解、描述和利用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从古至今人类对空间认知的演变,解析那些支撑现代社会高效运转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空间魔术”。 本书的第一部分,“古老的指引与天空的地图”,将追溯人类最初的空间认知方式。我们将从原始部落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地形地貌来辨别方向的技能说起,探讨古代文明如何通过天文观测绘制星图,用以航海、农耕和宗教仪式。你会了解到,早在文字记录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在用一种朴素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定位”自己。我们将深入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在几何学和地理学上的开创性贡献,例如埃拉托色尼计算地球周长的伟大实验,以及托勒密绘制的地图,它们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探索世界边界的壮丽史诗。接着,本书将聚焦于大航海时代,那是人类空间认知能力爆发式增长的时期。我们将详细阐述罗盘、星盘、六分仪等导航工具的发明与演进,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类的地理视野,使得跨洋探险成为可能。同时,本书也会提及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如水浮法罗盘,展现不同文明在空间探索上的贡献。这一部分将强调,即便是最基础的定位方法,也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对自然规律的洞察。 第二部分,“现代空间的基石:从大地到数字”,将把焦点转移到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空间测量和描述技术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将详细解读三角测量法、大地测量学的原理与发展,解释它们如何使得绘制精确的地理地图成为可能,并为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铁路、桥梁)奠定基础。你会了解到,每一次地图的更新,都意味着对我们所居住星球的一次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本书将深入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崛起。我们将解释GIS的核心概念,包括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地图可视化等,并展示GIS如何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案例,说明GIS如何将零散的空间信息整合起来,转化为具有决策价值的洞察。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地形数据等)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起我们今天所见的数字地球。 第三部分,“无处不在的定位:卫星、信号与传感器”,将聚焦于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定位技术——卫星导航系统。我们将深入剖析全球定位系统(GPS)、格洛纳斯(GLONASS)、伽利略(Galileo)和北斗(BeiDou)等卫星导航系统的运作原理。本书将详细解释卫星信号的传播、接收,以及通过多普勒效应、时间差计算等原理实现高精度定位的过程。你将了解到,这些由数颗或数十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如何通过精确的时间同步和轨道测定,为全球用户提供实时的位置信息。本书还将探讨不同GNSS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及它们的演进方向,例如星基增强系统(SBAS)和地基增强系统(GBAS)如何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除了卫星导航,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其他重要的定位技术,例如蜂窝网络定位(Cell ID、三角定位)、Wi-Fi定位、蓝牙信标(iBeacon、Eddystone)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在室内定位、低功耗定位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如何与GNSS技术互为补充,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空间感知网络。 第四部分,“感知世界:不只是位置”,将超越单纯的位置信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我们将介绍惯性测量单元(IMU),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以及它们如何用于航迹推算和姿态确定,尤其在GNSS信号不可用的环境下。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视觉定位技术,例如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它如何让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看见”并理解周围环境,实现自主导航。你将了解到,SLAM技术结合了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激光雷达)和算法,可以在未知环境中同时进行定位和地图构建。此外,本书还将介绍激光雷达(LiDAR)、雷达(Radar)、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感知技术,并阐述它们在测距、形状识别、物体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对周围环境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第五部分,“空间的挑战与未来”,将展望空间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讨论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最新进展,例如RTK(实时动态差分)、PPP(精密单点定位)以及它们在自动驾驶、无人机测绘、精准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本书还将探讨室内外无缝定位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优化定位精度、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空间技术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例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数字鸿沟等,并探讨负责任的技术发展之道。我们将思考,在日益互联互通的未来,空间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社会结构,并且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革。 《空间之谜:导航、测绘与感知》是一本面向广大对空间科学、地理信息技术、导航定位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初学者,希望系统了解空间技术的来龙去脉,还是专业人士,希望深入钻研某一领域,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人类探索和理解空间本质的深刻旅程,让你重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并洞察其背后的无限可能。本书将引导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理解那些无形的力量如何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专业书籍,不如说它是一部社会观察的深度报告。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他没有将讨论局限在单一的技术领域,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伦理治理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数据隐私与系统效率之间永恒的矛盾这一议题的处理。书中并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权衡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愿意为便利性付出怎样的代价。文风非常流畅,充满了一种批判性的幽默感,使得即便是讨论严肃的社会责任问题,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沉重。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术语,注入了人性的温度和社会责任的重量,是少有的能引发我进行深度哲学反思的技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奇妙的解谜之旅,它将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的技术组件,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巨型机器。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部分,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但这些想象又牢牢扎根于现有的技术基础之上,而不是空泛的科幻臆想。作者擅长使用类比的手法,将那些高深莫测的原理,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特别喜欢它对技术迭代周期的分析,那种对历史规律的洞察力,让我对接下来几年技术发展的趋势有了一种清晰的预判。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读者如何去“思考”这些知识背后的系统性联系。

评分

天哪,我刚刚读完的那本关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现代社会运行方式的一个全新的认知窗口!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到微观的交通流线设计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书中对“绿色廊道”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中的潜力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将那些抽象的工程概念,转化为了生动的、可触摸的未来景象。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历史街区如何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同时,融入新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的案例研究,那种平衡艺术的把握,真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这本书的图表和插图制作得非常精美,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技术细节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城市设计背后的逻辑与美感。读完后,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都会下意识地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设施,思考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绝对是一本能提升公民素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家,时而激昂,时而沉静,让人欲罢不能。我通常对技术类书籍的阅读兴趣难以持久,但这本书却成功地将看似枯燥的原理讲解,融入了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人为因素”在复杂系统中的不可预测性,并提出了如何通过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来降低系统性错误的风险。我特别喜欢他对“弹性系统”的定义和阐述,这不仅仅是关于硬件的冗余备份,更关乎社会层面的快速适应和恢复能力。全书的论证过程逻辑缜密,层层递进,没有丝毫的敷衍或跳跃,仿佛作者是手把手地带着读者去构建一个复杂理论的骨架。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当代工程哲学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专业深度上,对我的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但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探险。它没有采取“保姆式”的讲解,而是直接抛出了尖端的理论模型,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到推理和理解的过程中去。书中涉及到的数学建模和算法分析部分,虽然晦涩,但一旦突破了最初的障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在探讨某个前沿技术瓶颈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研究精神,非常鼓舞人心。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对基础原理的深刻挖掘和对未知领域的无畏探索。对于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或研究生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的批判性视角和未竟的讨论方向,可能比现有的结论更有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