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阚凯力观点: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
定价:30.00元
作者:阚凯力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10-01
ISBN:97875635117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与其说 “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不如说它是市话“天然垄断的延伸”。
制造商急迫,运营商稳健,消费者对3G漠不关心,这种典型的“价值链倒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说电信普遍服务是垄断和暴力的“普遍借口”绝非耸人听闻。市场竞争这只“无形的手”远远优于的直接管制价格这只“有形的手”。 面对这样的暴利,我国的消费者已经被电信资费“宰”得太惨了,“国有资产流失”又从何谈起?
内容提要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和网络的技术革命,世界范围的电信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中国的电信体制改革也已经经历了十多年。但是,电信业的动荡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电信体制改革将如何继续?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还是必须进行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这场改革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以至社会形态?
在北京邮电大学建校五十周年之际,应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邀请,我把十几年来的部分文章进行整理,以“信息社会与电信业的未来”为序,编成这本“对电信业的思考与挑战”。其目的,就是向社会汇报自己上述问题的理解及其形成的轨迹。毫无疑问,其中的大量问题富有争议,仍处在继续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因此,真诚地欢迎广大读者共同为寻求问题的答案努力,包括对此书的观点进行“思考与挑战”。
目录
代序 信息社会与电信业的未来(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001 以不平衡发民用工业为基本战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002 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改革我国通信管理体制(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003 资本经营的内涵与方法(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日)
004 以传输网络与电信业务的分离为起点进行我国电信企业的改革(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005 我国IP电话的发展与管制政策(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日)
006 对于美国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回顾与反思(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四日)
007 电信资费调整的总体思路(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008 谈电信传输的“距离死亡”(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009 中国电信向何处去?(一九九九年九月二日)
010 我国专用网的发展方向(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011 网间结算中的资费独立原则(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九日)
012 IP电话接续结算政策建议的说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013 出租光芯业务的资费原则(二00年一月十六日)
014 发展中国家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二000年二月九日)
005 我国电信资费结构亟待调整(二000年三月二日)
016 电信服务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二000年四月十三日)
017 IP电话在中国(二000年王月二十五日)
018 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000年六月十四日)
……
跋
作者介绍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电信专家;现兼任信息产业部《电信法》起草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价格咨询委员会专家。曾任美太平洋贝尔公司战略技术评价部经理,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特别顾问,原邮电部经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书籍的装帧质感上,我能体会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输出,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沉淀与结晶的呈现。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散发出的微弱气息,都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这在当下许多追求快速消费的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对电信业面临的“不可能三角”——即普惠服务、技术创新与商业可持续性——提出独到的解构与重构思路。具体来说,我对作者如何论述“数字鸿沟”的再定义抱有极大的兴趣。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网络接入鸿沟似乎正在被更复杂的“数字技能鸿沟”或“数据使用权鸿沟”所取代,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超越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视角的全新分析框架,将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标尺。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行业数据和案例,但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这些数据作为论证其核心观点的有力支撑,形成一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接地气的叙事风格,真正做到言之有物,发人深省。
评分读完这本(我设想中的)书的初稿感受,它给我的核心印象是“冷静的批判与建设性的重塑”。在当前这个充斥着‘风口’、‘颠覆’这类浮夸词汇的行业语境中,作者似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即沉下心来审视技术进步背后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制度性障碍和历史遗留问题。我猜测,书中对于频谱资源的分配机制、电信运营商在平台经济浪潮中的角色定位转型,必然会有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后一点,运营商如何从单纯的“管道提供者”成功跃升为价值链上的关键节点,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我期望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清单,而是作者基于深厚行业理解所提供的具体路线图。如果作者能够提出一套既能兼顾国家战略安全,又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的多方共赢机制,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行业内部交流的范畴,而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参考。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往往是需要长期浸淫在行业核心决策层才能磨砺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思考与挑战”,这预示着内容绝不会是一边倒的乐观或悲观陈述,而是会呈现一种动态的、充满辩证关系的论述结构。我个人对作者如何剖析‘挑战’的部分特别好奇。挑战可能来自外部的互联网巨头挤压,也可能源于内部的组织惯性与技术迭代速度之间的矛盾。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对‘去中心化’趋势下,传统电信网络架构所面临的颠覆性冲击的看法。网络边缘计算、去中心化存储等新兴技术,正在模糊传统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服务提供商的边界。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前瞻性的视角,指导传统电信机构如何在新兴技术浪潮中,重塑其核心竞争力,避免沦为低附加值的‘数据搬运工’?如果作者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风险评估模型,帮助读者预判未来五年内可能出现的‘黑天鹅’事件,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它应该像一份战略预警报告,提前拉响警报,并给出应对之策。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的‘慢食’读物。它不适合在通勤路上走马观花地翻阅,而是需要一个安静的下午,伴着一杯热茶,进行深度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设想中的作者文风是那种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大家之笔,很少使用花哨的修辞,而是用最精准的行业术语来构建其复杂的思维大厦。这种风格,恰恰是最能体现作者对专业领域掌握程度的标志。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国际电信市场的格局变化,特别是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在频谱和牌照管理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提炼出对我国电信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或教训。一本优秀的行业著作,应当能够超越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其提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应具有普适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只是一本关于‘中国电信业’的书,而是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通信产业哲学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感和深度思考的氛围。厚重的字体选择,结合那种略带沉稳的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份资深从业者多年积累的心得体会。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名字,‘阚凯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忍不住去探究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是如何能在这样一个技术驱动、政策敏感的行业中摸爬滚打并形成自己独特视角的。我预想中的内容会是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热点事件的简单评论上,而是会挖掘出隐藏在光鲜亮丽的5G、光纤部署背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报率的长期考量上,政府监管与市场效率之间微妙的平衡点,这些都是需要极高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才能把握住的议题。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希望从宏观战略层面理解电信业未来走向的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是行业内的新晋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它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我们穿越当前行业变革的迷雾,去审视那些真正决定行业命运的‘无人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