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协议及其应用

TCP/IP协议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成浴 著
图书标签:
  • TCP/IP
  • 网络协议
  • 计算机网络
  • 数据通信
  • 网络编程
  • 互联网
  • 协议分析
  • 网络安全
  • 底层原理
  • 应用层协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25228
商品编码:296922651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TCP/IP协议及其应用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林成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153252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基础知识介绍大量使用表格和示意图。
2.对于数据包格式、通信过程使用协议分析软件Wireshark(Ethereal的**版本)进行验证和分析。
3.除了讲解每种协议的内容外,穿插与该协议相关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维护和网络安全知识,对于动手实践内容(操作步骤)作为实验单独列出。
4.作者文笔好,是畅销书作者。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网络工程和应用需求,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逻辑顺序,有针对性地讲解TCP/IP的层次结构、工作原理和协议数据单元。全书共13章,内容包括TCP/IP基础、网络接口层、IP寻址与地址解析、IP协议、ICMP协议、IP路由、TCP与UDP协议、DNS与DHCP协议、应用层协议、SNM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以及IPv6协议。 本书内容丰富,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对于重点协议提供协议分析操作示范,引导读者直观地探索TCP/IP。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新的RFC文档,反映TCP/IP新的一些发展动态。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参考书以及各种培训班的教材。

目录

目 录

章 TCP/IP协议基础 1
1.1 网络通信协议与TCP/IP 1
1.1.1 网络通信协议 1
1.1.2 TCP/IP协议 2
1.1.3 管理TCP/IP的组织机构 2
1.1.4 RFC 3
1.2 OSI参考模型 5
1.2.1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 5
1.2.2 OSI参考模型的通信机制 6
1.2.3 协议数据单元(PDU) 7
1.2.4 OSI各层功能和对应的网络管理工作 7
1.3 TCP/IP协议簇 9
1.3.1 TCP/IP与OSI的层次对应关系 9
1.3.2 TCP/IP各层 9
1.3.3 TCP/IP封装与分用 10
1.3.4 TCP/IP协议重要概念 12
1.3.5 分层分析和排查网络故障 13
1.4 协议分析 15
1.4.1 协议分析概述 15
1.4.2 协议分析工具的部署 16
1.4.3 Wireshark简介 18
1.4.4 捕获数据包 19
1.4.5 查看和分析数据包 20
1.5 习题 24

第2章 网络接口层 26
2.1 局域网协议标准 26
2.1.1 IEEE 802局域网协议标准 26
2.1.2 IEEE 802局域网参考模型 27
2.1.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8
2.1.4 以太网 29
2.2 MAC寻址 29
2.2.1 MAC地址 29
2.2.2 MAC寻址 30
2.3 以太网帧分析 31
2.3.1 以太网帧概述 31
2.3.2 Ether II帧格式 32
2.3.3 Ether 802.3 raw帧格式 33
2.3.4 IEEE 802.3/802.2帧格式 34
2.3.5 以太网帧格式识别 35
2.3.6 高速以太网帧 35
2.4 广域网技术 37
2.4.1 广域网通信技术 37
2.4.2 广域网连接技术 37
2.4.3 数据链路层协议 38
2.5 PPP协议 38
2.5.1 PPP协议组件 39
2.5.2 PPP层次模型 39
2.5.3 PPP封装与帧格式 40
2.5.4 PPP链路操作 41
2.5.5 LCP协议 43
2.5.6 NCP协议 45
2.5.7 认证协议 47
2.5.8 PPP工作过程 49
2.5.9 PPPoE协议 50
2.5.10 验证分析PPP与PPPoE协议 52
2.6 习题 55

第3章 IP寻址与地址解析 57
3.1 IP分类地址 57
3.1.1 IP地址概述 57
3.1.2 IP地址类别 58
3.1.3 特殊的IP地址 60
3.1.4 专用地址 60
3.1.5 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61
3.2 IP子网与超网 62
3.2.1 划分IP子网 63
3.2.2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65
3.2.3 组成IP超网 65
3.3 无类地址与CIDR 66
3.3.1 无类地址 67
3.3.2 通过CIDR实现IP地址汇总 67
3.4 IP地址的配置管理 68
3.4.1 配置IP地址 68
3.4.2 解决IP地址盗用问题 69
3.5 地址解析 70
3.5.1 ARP与RARP概述 70
3.5.2 ARP地址解析原理 71
3.5.3 ARP报文格式 72
3.5.4 验证分析ARP报文格式 74
3.5.5 ARP缓存 75
3.5.6 ARP欺 76
3.5.7 代理ARP 77
3.5.8 RARP协议 78
3.6 习题 79

第4章 IP协议 80
4.1 IP协议概述 80
4.1.1 什么是IP协议 80
4.1.2 IP协议的基本功能 81
4.1.3 IP协议的特性 81
4.2 IP数据报 82
4.2.1 IP首部格式 82
4.2.2 差分服务与显式拥塞通告 85
4.2.3 首部校验和 86
4.2.4 验证IP首部信息 87
4.3 数据报分片与重组 87
4.3.1 大传输单元(MTU) 88
4.3.2 数据报分片 88
4.3.3 分片的重组 89
4.3.4 查看和验证数据报分片与重组 90
4.4 IP选项 91
4.4.1 选项格式 91
4.4.2 主要IP选项介绍 92
4.5 IP软件实现与模块分析 95
4.6 习题 95

第5章 ICMP协议 96
5.1 ICMP协议概述 96
5.1.1 ICMP特性 96
5.1.2 ICMP功能 97
5.1.3 ICMP报文封装 97
5.1.4 ICMP报文格式 98
5.1.5 ICMP报文类型 99
5.2 ICMP差错报告 99
5.2.1 目的地不可达 100
5.2.2 超时 101
5.2.3 参数问题 101
5.2.4 源抑制 102
5.2.5 重定向报文 103
5.3 ICMP查询 104
5.3.1 回送与回送应答报文 104
5.3.2 时间戳与时间戳应答报文 105
5.3.3 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报文 106
5.3.4 路由器请求与路由器通告报文 107
5.4 ICMP应用 108
5.4.1 使用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 108
5.4.2 使用Traceroute跟踪路由 110
5.4.3 ICMP安全问题 110
5.5 习题 111

第6章 IP路由 112
6.1 IP数据报交付 112
6.2 IP路由 113
6.2.1 IP路由器 113
6.2.2 IP路由表 113
6.2.3 特定主机路由与默认路由 114
6.2.4 路由解析 115
6.2.5 路由选择过程 115
6.3 路由协议 116
6.3.1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116
6.3.2 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 117
6.3.3 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118
6.4 RIP协议 118
6.4.1 RIP概述 118
6.4.2 RIP工作原理 119
6.4.3 RIP报文格式 120
6.5 OSPF协议 122
6.5.1 OSPF区域划分与路由聚合 122
6.5.2 OSPF路由计算 124
6.5.3 OSPF网络类型与指定路由器 124
6.5.4 OSPF数据包 125
6.5.5 链路状态通告(LSA) 129
6.6 BGP协议 131
6.6.1 BGP工作原理 132
6.6.2 路径属性 133
6.6.3 BGP报文格式 134
6.7 习题 137

第7章 传输层协议TCP与UDP 138
7.1 传输层协议概述 138
7.1.1 TCP协议 139
7.1.2 UDP协议 139
7.1.3 进程之间的通信 140
7.2 TCP段格式 142
7.2.1 TCP首部格式 142
7.2.2 选项 144
7.2.3 验证分析TCP段格式 145
7.3 TCP连接 146
7.3.1 TCP连接建立 146
7.3.2 TCP数据传输 149
7.3.3 TCP连接保持 151
7.3.4 TCP连接关闭 151
7.3.5 TCP连接复位 154
7.3.6 传输控制块(TCB) 155
7.3.7 TCP状态转换图 155
7.3.8 TCP连接同时打开与同时关闭 157
7.3.9 序列号与确认号机制 158
7.3.10 SYN洪泛攻击及其防范 161
7.4 TCP可靠性 161
7.4.1 TCP差错控制 161
7.4.2 TCP流量控制 163
7.4.3 TCP拥塞控制 165
7.5 UDP协议 166
7.5.1 数据报格式 167
7.5.2 UDP伪首部与校验和计算 167
7.5.3 验证分析UDP数据报格式 169
7.6 习题 169

第8章 DNS 170
8.1 DNS体系 170
8.1.1 层次名称空间 170
8.1.2 hosts文件 171
8.1.3 域名空间 171
8.1.4 区域(Zone) 172
8.1.5 域名系统 172
8.1.6 DNS服务器 173
8.1.7 DNS资源记录 174
8.1.8 DNS动态更新(DDNS) 174
8.2 DNS解析原理 175
8.2.1 正向解析与反向解析 175
8.2.2 区域管辖与服务器 175
8.2.3 区域委派 176
8.2.4 高速缓存 176
8.2.5 性应答与非性应答 176
8.2.6 递归查询与迭代查询 177
8.2.7 域名解析过程 177
8.3 DNS报文 178
8.3.1 DNS报文结构 178
8.3.2 DNS报文首部格式 179
8.3.3 问题部分格式 180
8.3.4 资源记录格式 182
8.3.5 报文压缩 183
8.3.6 报文传输 183
8.3.7 验证分析DNS报文 184
8.4 DNS部署 187
8.4.1 DNS规划 187
8.4.2 DNS服务器配置 188
8.4.3 主/从DNS服务器部署 189
8.5 习题 189

第9章 DHCP协议 190
9.1 DHCP概述 190
9.1.1 BOOTP协议 190
9.1.2 DHCP的主要功能 191
9.1.3 DHCP系统组成 191
9.2 DHCP报文分析 192
9.2.1 DHCP报文格式 193
9.2.2 验证分析DHCP报文格式 194
9.2.3 DHCP选项分析 194
9.3 DHCP运行机制 199
9.3.1 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以分配IP地址 199
9.3.2 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以重用原来分配的地址 205
9.3.3 DHCP租约更新 207
9.3.4 使用其他方式配置的IP地址获得配置参数 210
9.3.5 DHCP租约释放 210
9.3.6 DHCP客户端状态及其转换 210
9.3.7 构造和发送DHCP报文 212
9.3.8 DHCP中继代理 213
9.4 习题 214

0章 应用层协议 215
10.1 应用层协议概述 215
10.1.1 应用层协议的工作机制 215
10.1.2 应用层协议的种类 216
10.2 Tel协议 216
10.2.1 Tel概述 216
10.2.2 Tel工作机制 217
10.2.3 网络虚拟终端 217
10.2.4 选项协商 218
10.2.5 Tel操作方式 220
10.2.6 Tel用户接口命令 221
10.2.7 验证分析Tel通信过程 221
10.3 FTP协议 224
10.3.1 FTP工作过程 224
10.3.2 FTP模型 226
10.3.3 数据传输 228
10.3.4 FTP命令 230
10.3.5 FTP响应 232
10.3.6 验证分析FTP通信过程 234
10.4 电子邮件协议 238
10.4.1 电子邮件系统 238
10.4.2 MIME规范 241
10.4.3 SMTP协议 243
10.4.4 POP协议 247
10.4.5 IMAP协议 249
10.5 协议 255
10.5.1 运行机制 255
10.5.2 通信方式 256
10.5.3 协议的主要特点 257
10.5.4 统一资源标识符 258
10.5.5 报文 259
10.5.6 请求 260
10.5.7 响应 262
10.5.8 实体(Entity) 265
10.5.9 持续连接 266
10.6 习题 267

1章 SNMP协议 268
11.1 SNMP协议概述 268
11.1.1 SNMP网络管理机制 268
11.1.2 SNMP版本 270
11.2 SMI 271
11.2.1 对象命名 271
11.2.2 数据类型 272
11.2.3 编码方法 273
11.3 MIB 273
11.3.1 MIB版本 274
11.3.2 MIB分组 274
11.3.3 MIB对象定义 275
11.3.4 MIB变量访问 276
11.4 SNMP实现机制与报文分析 276
11.4.1 SNMP协议操作 277
11.4.2 SNMP的报文格式 279
11.4.3 SNMP实现机制 280
11.4.4 验证分析SNMP报文格式 281
11.4.5 SNMPv3报文结构与实现机制 286
11.5 习题 287

2章 网络安全协议 289
12.1 网络安全基础 289
12.1.1 网络信息安全需求 289
12.1.2 密码学 289
12.1.3 保密 291
12.1.4 数字 291
12.1.5 身份认证 293
12.1.6 对称密钥分配与管理 293
12.1.7 公钥认证与PKI 294
12.1.8 网络安全协议标准 295
12.2 IPSec协议 296
12.2.1 IPSec概述 296
12.2.2 IPSec特性 297
12.2.3 传输模式与隧道模式 297
12.2.4 AH协议 298
12.2.5 ESP协议 300
12.2.6 安全关联与IKE协议 302
12.2.7 IPSec工作机制 305
12.2.8 验证分析IPSec通信 306
12.3 SSL/TLS协议 310
12.3.1 SSL/TLS概述 311
12.3.2 TLS握手协议 313
12.3.3 TLS握手流程 314
12.3.4 TLS记录协议 316
12.3.5 验证分析TLS协议 318
12.3.6 TLS与SSL的差异 322
12.4 习题 323

3章 IPv6协议 324
13.1 IPv6概述 324
13.1.1 IPv4协议的问题 324
13.1.2 IPv6协议的新特性 325
13.1.3 IPv6协议体系 326
13.2 IPv6寻址架构 326
13.2.1 IPv6寻址概述 326
13.2.2 IPv6地址表示方法 327
13.2.3 IPv6地址前缀与地址类型标识 328
13.2.4 IPv6单播地址 328
13.2.5 IPv6任播地址 330
13.2.6 IPv6多播地址 331
13.2.7 特殊的IPv6地址 332
13.2.8 IPv6主机和路由器寻址 332
13.2.9 IPv6地址分配 333
13.3 IPv6数据包格式 334
13.3.1 IPv6首部格式 334
13.3.2 IPv6扩展首部 336
13.3.3 验证分析IPv6数据包格式 340
13.4 ICMPv6协议 341
13.4.1 ICMPv6概述 341
13.4.2 ICMPv6差错报文 343
13.4.3 ICMPv6信息报文 344
13.5 IPv6邻居发现协议 344
13.5.1 邻居发现 344
13.5.2 路由器发现 346
13.5.3 重定向 349
13.5.4 IPv6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349
13.6 多播侦听者发现(MLD)协议 350
13.6.1 MLD概述 350
13.6.2 多播侦听者发现机制 351
13.6.3 MLD报文格式 353
13.7 IPv6路径MTU发现协议 354
13.8 IPv6路由 354
13.9 IPv6名称解析 355
13.10 IPv4到IPv6的过渡 355
13.10.1 双协议栈 356
13.10.2 隧道技术 356
13.10.3 协议转换技术 358
13.11 习题 35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网络通信的基石:协议、架构与实践》 在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今天,网络通信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电子邮件到复杂的全球金融交易,都依赖于一套高效、可靠且标准化的通信规则。本书《网络通信的基石:协议、架构与实践》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些支撑现代数字世界的底层技术,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网络通信的全面认知体系。我们不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协议集,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通信的演进历程、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现策略。 第一部分:网络通信的宏观视角与发展历程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带领读者回顾网络通信发展的壮丽史诗。从早期的点对点通信,到阿帕网(ARPANET)的诞生,再到互联网(Internet)的崛起,我们会梳理每一次技术革新带来的深远影响。理解这些历史性的里程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网络技术的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各种早期通信模型(如OSI参考模型),分析它们在理论上的贡献与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从而为理解现代网络协议的演进奠定基础。 接着,我们将着眼于网络通信的几个核心抽象概念。这包括但不限于: 数据交换的基本单元: 我们将从比特(bit)和字节(byte)开始,逐步讲解帧(frame)、分组(packet)以及消息(message)等不同层级的数据单位,理解它们在传输过程中的封装与解封装机制。 寻址与路由: 如何在庞大的网络中找到目标设备?我们将探讨IP地址、MAC地址等不同类型的地址,以及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数据的有效转发。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分析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包括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演进与优劣。 连接与无连接通信: 什么是会话(session)?如何区分可靠的数据传输与尽力而为的数据传输?我们将详细解析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和无连接(connectionless)两种通信模式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在不同协议层级上的具体体现。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在有限的网络带宽下,如何确保数据的顺畅传输?我们将探讨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和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经典的控制算法,例如滑动窗口机制、慢启动(slow start)、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等。 差错检测与纠错: 网络传输过程中难免出现数据错误,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将介绍校验和(checksum)、循环冗余校验(CRC)等差错检测技术,以及一些基本的差错纠正方法。 第二部分:网络协议栈的核心组成与工作原理 理解网络通信,离不开对协议栈(protocol stack)的深入研究。本书将以分层模型为指导,详细介绍各个层次上的关键协议及其功能。 链路层: 这一层是物理网络的基础,负责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帧。我们将探讨以太网(Ethernet)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协议,包括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和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的工作方式,以及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等技术如何实现网络隔离。此外,我们还会介绍Wi-Fi等无线链路层技术的特点。 网络层: 这是实现跨网络通信的关键。我们将深入分析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的工作原理,包括IPv4和IPv6的地址结构、数据报格式、分片与重组机制。同时,我们将探讨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在网络诊断与错误报告中的作用,以及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如何实现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 传输层: 这一层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为应用层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服务。我们将详细讲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连接建立(三次握手)、数据传输、可靠性保证(序列号、确认应答、重传)、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同时,我们也会介绍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无连接、尽力而为的特性,以及它在实时应用中的优势。 应用层: 这一层承载着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网络应用。我们将从代表性的应用层协议入手,分析它们的设计理念与工作流程。例如: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讲解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请求/响应模型、HTTP方法(GET, POST等)、状态码、头部信息以及HTTP/1.1、HTTP/2、HTTP/3的演进。 DNS(Domain Name System): 介绍域名解析的整个过程,包括域名服务器的层级结构、缓存机制以及DNS查询的类型。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和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阐述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与管理过程。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讲解文件传输协议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的区别。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介绍动态分配IP地址的流程,方便网络设备的接入与管理。 第三部分:网络安全与管理 现代网络通信离不开安全保障。本书将探讨网络安全的核心概念和常用技术。 网络威胁与攻击: 我们将分析常见的网络威胁,如恶意软件(病毒、蠕虫、木马)、网络钓鱼、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中间人攻击(Man-in-the-Middle Attack)等,并剖析其工作原理。 安全协议与机制: TLS/SSL(Transport Layer Security/Secure Sockets Layer): 深入讲解TLS/SSL协议的工作原理,包括公钥/私钥加密、证书验证、密钥交换等,如何为Web通信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 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介绍IPsec在网络层提供的安全服务,包括认证头(AH)和封装安全载荷(ESP)协议,以及其在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中的应用。 防火墙(Firewalls): 阐述防火墙的基本原理,包括包过滤、状态检测以及应用层防火墙,如何实现网络访问控制。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介绍IDS/IPS的作用,如何监测和阻止恶意流量。 网络管理: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的网络管理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等网络管理协议,以及日志管理、性能监控、故障排除等关键的网络管理实践。 第四部分: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探讨网络通信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无线网络技术: 除了Wi-Fi,我们还将触及蜂窝网络(2G, 3G, 4G, 5G)的技术演进,以及蓝牙(Bluetooth)、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等近场通信技术。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探讨这些新兴技术如何通过软件来控制和管理网络,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分析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对网络通信架构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数据处理和服务的分布。 物联网(IoT): 介绍物联网中各种传感器、设备如何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与通信,以及其面临的独特挑战。 未来网络展望: 展望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的发展,如IPv6的普及、量化宽带(Quantum Broadband)、智能网络等可能带来的变革。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网络通信的基石:协议、架构与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学习体验。我们避免了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通过丰富的比喻、生动的案例和逻辑严谨的分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网络通信的直观理解。本书适合于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互联网工作原理、提升网络技术能力的IT从业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深刻理解网络通信的底层逻辑: 掌握数据如何在网络中流动,不同设备如何协同工作。 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架构到具体协议,构建完整的网络知识框架。 解决实际网络问题: 具备分析和排查网络故障的能力。 洞察技术发展趋势: 了解前沿网络技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相信,掌握了网络通信的基石,您将能更好地理解和驾驭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需要给非技术背景的管理层解释网络安全边界和数据传输可靠性问题的场合下,找来了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清晰、权威的图表和比喻,来解释防火墙规则、NAT穿透以及数据加密的底层原理。这本书在描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对应关系时,做得相当扎实,图文并茂,层次分明,让人能迅速定位到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功能边界。关于数据包如何在网络中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描述,也足够详尽,对于理解端到端通信的完整路径非常有帮助。然而,当话题涉及到更现代的安全实践时,比如TLS握手流程中的证书验证机制,或者DDoS攻击时如何识别和丢弃恶意流量的协议层应对策略,这本书的讨论就显得有些力不从中了。它似乎更侧重于协议本身在理想网络环境下的运作,而不是在充满恶意和噪音的真实互联网环境中的鲁棒性表现。我本想找一些关于IPSec隧道建立过程的详细状态机图,以便向同事解释VPN的工作原理,但书中这部分内容比较简略,更多的是对协议头字段的罗列,而非状态转换的可视化。总体来说,它更适合用于建立对网络基础概念的敬畏感,而不是用来解决复杂的网络安全部署问题。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购买初衷是为了系统性地回顾网络知识体系,而不是为了解决眼下的具体Bug。我一直认为,要真正掌握任何技术,就必须回溯其根源,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历史权衡。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早期的网络设计哲学,比如为什么ARPANET会选择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以及早期的TCP/IP设计者是如何权衡可靠性、效率和部署复杂性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是极其宝贵的。它没有直接给出代码片段或配置文件的示例,而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描述和逻辑推演,让你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网络通信模型。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IP寻址和子网划分时所采用的类比方式,使得那些枯燥的二进制运算变得相对直观。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比较“重”的。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定义理解偏差,都会影响到后续章节的理解。对于我这种喜欢在阅读过程中穿插实践操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定时休息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放在手边查阅的工具手册。它教会了我“是什么”,但对于“怎么做”的指导力度稍显不足。

评分

我是在一个需要快速理解大规模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处理机制的项目背景下,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详细拆解TCP流量控制窗口、滑窗协议如何在高延迟、高带宽链路上实现效率最大化的著作。这本书在基础理论上的阐述确实非常到位,对于序列号、确认号的机制讲解得非常清晰,配合那些传统的协议栈分层图,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理论框架。但是,当我翻到关于“性能优化”和“高级特性”的部分时,我的眉头就开始皱起来了。书中对TCP BBR等现代拥塞控制算法的介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对这些算法与传统CUBIC等进行A/B测试的实际数据分析,也没有深入探讨在QUIC协议逐渐普及的今天,如何理解和利用UDP进行可靠传输的优势。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寻找关于TCP Keepalive机制在微服务架构中超时设置的权衡分析,或者如何利用SO_SNDBUF/SO_RCVBUF参数来精调内核缓冲区以适应不同应用负载的实战技巧,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基本找不到,或者被一笔带过。这本书的“应用”二字,似乎更多指的是早期互联网应用的基本网络交互,而非当前云原生时代对网络性能极限的压榨与探索。整体感觉,它更像是对上世纪末网络协议标准文档的梳理和提炼,而非对当前网络工程实践的忠实反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老派技术书籍的专业范儿。刚翻开目录的时候,我的预期其实挺高的,毕竟“协议”和“应用”两个词的组合,暗示着它应该是一本能深入浅出讲解网络底层逻辑,同时又能结合实际场景进行剖析的实用指南。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拥塞控制”和“路由选择算法”那几个章节的篇幅,期望看到一些经典算法的图示推导和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优化讨论。然而,在仔细阅读了部分章节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过于偏向历史沿革和概念的纯粹定义,对于当今云计算、SDN(软件定义网络)以及IPv6大规模部署中遇到的实际挑战和新兴解决方案的探讨,着墨不多。比如,在谈到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时,篇幅很足,但对于Kubernetes Service底层如何利用iptables或eBPF实现负载均衡的底层机制,就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这对于一个希望掌握前沿网络技术栈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扎实的教科书式的参考资料,适合初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于寻求突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资深人士,可能需要寻找更侧重于实践案例和前沿架构的书籍来作为补充。它的文字风格是典型的学术论述体,严谨有余,但在构建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引入前沿视野方面,略显保守。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质量和印刷精度,说实话,在当今市场上属于上乘。纸张的质感很棒,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较低,这对于一本技术工具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从内容结构上,它试图构建一个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完整闭环,这种系统性的编排思路非常值得称赞。书中对以太网帧结构和MAC地址解析的描述,结合了早期的CSMA/CD机制,展现了技术演进的脉络。但当我深入到应用层协议的部分时,我发现它对HTTP协议的讲解,主要停留在HTTP/1.1的范畴内,对于HTTP/2的帧结构、流多路复用机制,以及HTTP/3基于UDP和QUIC的革命性变化,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在“应用”这个词上,停滞在了过去的一个时间点。例如,如何利用HTTP头部的Cache-Control指令进行有效的浏览器缓存策略优化,书中只是一笔带过,远不如专门针对Web性能优化的书籍来得深入和具体。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历史快照”,完整地记录了某个阶段网络协议栈的样貌,但对于跟得上现代网络应用迭代速度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本专门的“新应用层协议”补充读物,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完整闭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