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产品造型设计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黄承俊,王秀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113467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通信产品造型设计方法,同时介绍了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产品创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作为高职高专相关设计专业学生的教材和相关工业产品设计培训教材,也适合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工作的广大初、中级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工业设计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一本通信产品造型设计教材。本书按项目操作流程介绍了通信产品造型设计方法,同时介绍了运用CorelDRAW软件进行产品创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围绕典型案例讲解了各项目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即解决方案。
全书由5个项目组成:项目1通过对智能手机的设计,对使用二维软件绘制通信产品线框图作了初步介绍,包括基本命令、基本操作技巧;项目2通过对蓝牙耳机的设计,将重点放在线框图的设计及配色方案的设计;项目3的直板手机的设计,着重强调色彩填充设计技巧;项目4通过对滑盖手机的设计,对设计流程进行再次梳理,引入草图设计步骤、工艺文件、手板评估等;项目5通过对概念通信产品的设计,掌握对于特定人群通信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加强对优良产品设计的思考与认识。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作为高职高专相关设计专业学生的教材和相关工业产品设计培训教材,也适合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工作的广大初、中级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交互式体验设计领域的新发展非常关注,因此我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揭示产品“动态美学”的书籍。我的关注点在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功能展现。例如,那些具备隐藏式显示屏、可伸缩部件或者通过光影变化来指示工作状态的产品,它们如何通过这种动态变化来引导用户行为?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运动学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即如何让机械运动本身也成为设计语言的一部分,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可玩性。如果能有关于如何利用微型电机和柔性电子技术来实现传统固定形态的突破,并配有详细的工程图解和设计推演过程,那将极大地满足我对前沿技术如何驱动设计革新的好奇心。
评分我最近正在深入研究人机交互界面(HCI)的设计哲学,因此对任何宣称能提升用户体验的书籍都抱有极高的兴趣。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诸如触控反馈机制的优化、信息架构的可视化呈现,或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嵌入复杂的功能而不牺牲简洁性。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情感化设计”的讨论,即产品如何通过其外形、质感和操作逻辑与用户建立起情感连接。一个好的产品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工具,它应该带有温度和人性化的关怀。期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曲线、比例和材质的选择,来传达出力量感、亲和力或科技感。此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对“美”和“实用”认知的差异,如果能有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那将是对现有设计理论的一次有力补充,拓宽我们对“好设计”的理解边界。
评分作为一名专注于材料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师,我更看重的是设计背后的“硬核”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详尽地阐述新一代复合材料、可回收塑料或者生物基材料在产品结构和表面处理中的应用潜力。设计绝不能脱离其物质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理想情况下,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平衡设计美观与材料性能的讨论——例如,如何设计出既轻薄又具备高抗冲击强度的外壳,或者如何通过创新的结构设计来减少材料的浪费。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生命周期评估(LCA)在造型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指导设计师如何从源头上构建更具环境责任感的产品,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毕竟,未来的设计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材料与制造技术之间的较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新颖,充满现代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设计领域的专业性。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高级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出版物。我原本是带着一种对“产品设计”这一宽泛主题的期待翻开它的,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工业设计美学和用户体验的通用原则。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创新外观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初学者来说,一本涵盖基础理论和前沿趋势的教材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触摸的产品形态,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来提升设计实现度。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清晰流畅,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的概念非常有帮助,这无疑是一本可以长期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的工具书,其视觉冲击力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
评分从纯粹的艺术史和设计理论角度来看,我更喜欢探究那些定义了特定时代风格的“标志性”产品背道。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或者解构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并重塑日常产品外形的深度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画得好看”,而是关于设计背后的哲学思辨和文化语境。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那些经典设计案例的诞生背景,它们如何挑战了当时的工业标准,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对后来的设计师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这些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创新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能继承优良传统,又能精准地找到突破传统、开辟新局面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