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辑)
定价: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李艾东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106028671
字数:
页码:2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辑)》为《童心回放》隆重推出开播四周年的特别节目!有一种印记,时光荏苒却依然透明清晰;有一种情感,岁月蹉跎却总能温暖甜蜜;有一种幸福,从来不需要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电影:我们共同的记忆(辑)》收录了近百位嘉宾对于电影的共同记忆,他们在这里回味、思索、欢笑、感伤,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无数个精彩的观影故事,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感人瞬间。
共同的记忆(序)
半个世纪的电影回忆
难忘的“小燕子”
没有小角色 只有小演员
时代的感动
大闹天宫
锦上添花
时刻准备着
魔术师的奇遇
捉迷藏
南征北战
谆谆教导
电影情缘
为电影歌唱的童年
执著表演梦
放飞童年梦想
我把青春献给你
样板戏
神圣的电影
比兔子跑得快
梦想走进电影
从没头脑到建筑师
令日上映
小金鱼的故事
电影梦工厂
惊险一跳
一生电影情
梦开始的地方
电影票风波
第八放映室
没进过电影院的孩子
永远的教师情结
戏里戏外
马兰花开
村里来了解放军
两个鸡蛋一场电影
天堂电影院
干着急
出口转内销
一个电影镜头影响一生
难忘的暑假
棉花又丰收了
小城故事
五十年的演员梦
打死我也不说
阳光灿烂的日子
永恒的微笑
时刻准备着
张泽群:你是一个农村生长的孩子,童年有关电影的记忆会不会比较少?
吕胜中:是,非常少。因为中国农村过去这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少,可能就有一些传统的戏曲,比如过年的时候唱戏。再有流浪艺人什么的。到了新中国以后,农村开始有电影了,过去还有皮影戏,应该说电影是代替皮影戏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的形式。我小的时候,电影在农村应该是刚刚兴起,一开始大部分是黑白片。所以看电影,那简直是当时我们这么大小孩儿生活中一件非常非常大的事儿了!只要听说附近村里面放电影,我们一定要去!说是附近,其实也有二十多、三十多里路,但我们必定翻山越岭也要去看!
张泽群:要半天才能走到?
吕胜中:不是半天。因为农村演电影,都是露天电影,开演不是特别早,得等天黑下来,所以基本上吃完晚饭就往放电影的村子跑!成群结队的,路上根本不寂寞,从不用担心没有伴儿。如果是本村放电影,那占地方是个特有意思的事儿。因为我那个村子,在我们周围比较大,村里面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一年请几次电影队来。村里只要放电影,吃完中午饭,有的时候甚至是早晨吃完饭,就开始在电影场占地方。因为家里面的板凳少,吃饭的时候还得坐,所以我们小孩都是搬石头占地方:就是拿石头在地面摆个圈子,这就表明是我的地方。这基本上相当于搞房地产一样圈地。
张泽群:那还得有人看着。
吕胜中:不上学的孩子就在那儿坐着,看着这个地方,甚至我姐姐还要替我,我才能回家吃饭。为了占地方,好多小孩经常要进行搏斗、战斗,这个地方是我的,那个地方是你的。你要是稍微不注意,另外一个小孩就会挪了你的石头、侵占你的地盘。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要欺负你,要侵占你一点儿什么的。
张泽群:那就把家里的狗叫来一块儿。
吕胜中:那不管事,人管事,狗不看电影。为什么要占地方呢?因为不但自己的家人要看电影,临近村庄的亲戚们也都要来看。所以还要按人数算好占多大地方,而且我占地方给家人和亲戚坐,也是显示我的力量!吃完晚上饭以后,家人、亲戚陆续走来了、坐下了。那时候农村没有电,放映员得用发电机发电放电影。只要发电机一响,场灯亮了,必然会传来一阵欢呼。实际上在农村,农民早认识电灯,是从看电影开始,看到电灯真是像看到光明一样!
张泽群:电影给你们带来光明、给你们带来愉悦。当时你们家那地方,恐怕条件不是很好,肚子都吃不太饱,偶尔能看上电影,这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就更显得珍贵!
吕胜中:那小孩儿基本上都不吃饭,来了电影还吃饭?!不吃饭,根本顾不上!
张泽群:所以能饿着肚子看一场电影,对那个电影记得肯定也特别深刻。
吕胜中:啊,基本上晚上从外村回来的话,都是很晚很晚了。回来以后还激动得不得了。比方说家里父母没去:家里不能全都走空嘛,我回去就得给他们讲故事什么的,和他们分享,很好很好啊!
张泽群:你喜欢看哪部影片呢?
吕胜中:《红孩子》!这是我看的部儿童片,我就觉得特别喜欢!特别羡慕苏保和细妹,后来甚至恨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你看多有意思!
张泽群:要像电影中的苏保那样参加少年儿童团,干革命去!
吕胜中:是!不过我们换了个方式。学校每到夏季要放暑假:当时我们农村不是叫暑假,叫麦收假——每到这个假期,我们就跟生产队的干部协商成立儿童团。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支红缨枪:修得很漂亮的一根木棍,然后在圆头绑上麻线。每天吃完晚饭,我们儿童团就有事干了,要,要换岗。一个人还不敢站岗,得两个人一班。
张泽群:为谁站岗?
吕胜中:我们站在麦地旁,要保护秋收,保护麦收。
张泽群:谁是敌人?
吕胜中:防止有坏人来偷生产队里的麦子什么的。当然没有敌人,一切都是我们假设的、假想的敌人。重要的是我们要做这样的事情,要当儿童团。
张泽群:很有意思。《红孩子》的主题歌至今仍在传唱,那时候你们会不会唱?
吕胜中:当然会唱了,“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这首歌应该说对我一生的影响都很大。我加入中国少先队的时候,誓词就是“准备好了吗”,回答就是“时刻准备着”。长大以后,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境,很有理念。后来这句话成为我做事方式的准则,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的铺垫,要有充分的准备。我孩子上学的时候,我看他课文中有一篇文章写得特别好,叫统筹安排,就是做事要有计划性。比方我现在做作品,我在做草图之前,会把一切可能性想得很完整,用什么纸张,怎么去做。现在我做装置,装置用的材料,我不熟悉,我就要事先去熟悉。生活中我常常会问自己,准备好了吗。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现在很多小孩,父母给他准备得太多了,他自己反而不会准备了,这应该是我们每个家长都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载们的下一代,你们准备好了吗?
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到“集体回忆”这一抽象概念。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不只是在谈论电影本身,它在讨论的是电影如何塑造和固化了特定群体的共同经验。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某几部电影如何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精神避难所”或“集体宣泄口”的现象,这让我深有感触。我清晰地记起了当年和家人朋友一起在简陋的影院里,为银幕上的情节起伏而屏住呼吸的场景。作者精准地描述了那种“走出影院,感觉世界都变了”的震撼感,那种集体的、共鸣性的情感体验,是如今被碎片化信息包围的时代所难以复制的。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体记忆与宏大历史叙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来情感充沛,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故事,构建了今天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语气和态度非常坦诚,甚至带有一点批判性的反思,这让它区别于那些过度美化电影工业的“赞歌”。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电影制作背后的商业逻辑、权力博弈,甚至是对艺术创作的束缚。他没有将电影明星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将其还原为在巨大体系中挣扎的个体,这种真实感反而更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谈论某些被过度神化的作品时,作者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距离感,进行尖锐而有力的解构,指出现实与银幕形象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批判性的眼光,体现了作者对电影艺术的深沉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要求其达到更高的标准。这本书不只是在讲述“美好的过去”,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电影艺术的未来将如何自我救赎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和前瞻性。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之刁钻,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烂熟于心的奥斯卡得奖内幕或者票房神话,反而将笔墨聚焦于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和“边缘的尝试”。我发现作者对那些非主流叙事手法和实验性电影的关注,展现了他作为评论家的独特审美趣味和广阔的知识面。比如,他对某位鲜为人知的美籍亚裔导演在六十年代拍摄的一部探讨身份认同的黑白短片的深入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让我对电影语言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某些场景镜头的分解和意象的挖掘,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引导我跳出了单纯“好不好看”的肤浅判断,而是去思考镜头运动背后的哲学意味和文化负载。这本书的行文非常具学术性,但绝不枯燥,那种充满激情的理性分析,让人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阅读快感。对于想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结构和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不得不提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它们简直是相得益彰的艺术品。虽然我评价的重点是内容,但实体书的质感直接提升了阅读体验。书中的插图选取极其考究,很多都是首次公开的幕后工作照或是剧照的精修版,黑白照片的颗粒感和质感,完美契合了书中探讨的那些黄金时代的氛围。文字的布局上,作者似乎也运用了一种“蒙太奇”的技巧,段落之间的跳跃和衔接,有时是突然的年代跨越,有时是主题的螺旋上升,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模拟了记忆的跳跃性。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看似不连贯的叙述之下的内在逻辑链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场结构精巧的智力游戏,每一次深入,都有新的发现,它的信息密度之大,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
评分《光影流转的时代》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为我这种老影迷量身定做的。作者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电影片段和幕后故事,以一种近乎身临其境的方式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特定年代电影工业变迁的描绘,比如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过渡,那种技术革新带来的阵痛与兴奋,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早期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段落时,我仿佛能闻到摄影棚里胶片燃烧的微弱气味,感受到那些巨星背后的复杂人际关系。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影评集,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通过光影的折射,映照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审美趣味乃至政治风云。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逝去的银幕传奇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经典电影细节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重新审视电影艺术自身价值的欲望。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沉静内敛,让人欲罢不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