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流基础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王磊, 张铎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113088118
字数:
页码:2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物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物流系列
《物流基础》是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物流专业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编写,共12册。《物流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编写人员多年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物流基础》突出重点,力求创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物流基础知识。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物流概述、物流的基本功能、物流组织与管理、物流模式、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物流基础》适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作为物流师考试用书或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版权页:
插图:
二、物流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PD概念被介绍到日本,目前使用的“物流”一词,是日语中“物的流通”的简称。60年代初,以日本效率协会为中心的一些专家对将PD作为“流通技术”理解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偏离了PD的原意。到60年代中期正式翻译成“物的流通”,70年代初又简称为“物流”。对“物的流通”(PD)一般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侧面,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商流,二者共同构成商品的流通活动。商流的任务是完成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而物流的目的是完成商品实体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克服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物流初仅是指销售物流,也就是站在个别企业的角度看物资的流动,限制在销售领域范畴,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逐步扩展到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
随着物流概念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内涵也在不断更新。首先,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物流意识的增强,由初的只有大企业为中心开展物流系统化,转向中小企业也开始追求物流的效率化,进而于国民经济宏观领域也引入物流的概念,出现在物流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法规等方面;其次,物流的整合范围也由原来的只限于销售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领域,进而扩展到供应链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伴随着物流整合的范围扩大,反映物流系统概念的词汇由PD转变为Logistics。
这本书对于“运输管理”的论述,简直是一部现代交通工具的百科全书,但它又绝不流于表面。我喜欢它在分析各种运输方式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比如,空运的高时效性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壁垒,而海运虽然经济,却对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设置了天然的障碍。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什么情况用什么方式”的结论,而是引入了“多式联运”的概念,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铁路、公路、水路之间的无缝衔接,实现成本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讨论。在当前电商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这个环节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书中对共同配送网络(CBN)的探讨,以及对智能调度算法在优化配送路径中的作用的描述,都非常前沿和实用。我甚至忍不住在读完后,去观察自家小区门口的快递柜是如何工作的,感觉自己对这个流程的理解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把运输不再看作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高度依赖于精妙的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的集成系统。
评分如果说前面对基础概念的铺垫是为了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那么关于“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的章节,则真正让我看到了现代物流的未来图景。这本书没有陷入对某个特定软件的推销,而是聚焦于信息系统在支撑物流决策中的核心价值。作者对ERP(企业资源计划)与SCM(供应链管理)软件集成的重要性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强调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是后续所有分析工作的前提。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物联网(IoT)在物流中的应用描述——从温湿度敏感货物的实时监控,到集装箱的在途追踪,这些技术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实践。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是接收了一次全面的技术升级培训。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没有回避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性,而是教会读者如何理解底层逻辑,从而能够快速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技术,比如区块链在货物溯源中的潜力,这些内容都让我获益匪浅,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物流行业技术前沿的认知边界。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采购与供应”这块内容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和后端的运输配送关系不大,但《物流基础》硬是把这部分讲得引人入胜。它清晰地阐述了需求预测在整个物流链条中的“源头”作用。作者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描绘了需求预测的各种常见误差来源——比如市场突然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或者竞争对手的突然促销活动——以及这些误差如何像蝴蝶效应一样,最终导致下游的库存积压或缺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的那一节。它强调的不再是单纯的成本谈判,而是如何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来共同平抑供应链的波动性。书中提到的一种“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的模式,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供应链协同合作的新认知。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在一线摸爬滚打了很久,他对那种“信息孤岛”带来的痛苦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才极力推崇信息的透明化和集成化。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再觉得采购是后台的幕后工作,而是整个物流生命线得以顺畅运转的“心脏”。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最后一部分对“物流绩效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聚焦。很多基础教材往往只讲“怎么做”,却很少深入探讨“做得怎么样”和“万一做错了怎么办”。《物流基础》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清晰地定义了如订单履行周期、库存周转率、运输成本占销售额比重等关键绩效指标(KPIs),并指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体系。这种强调数据驱动决策的理念,对我这种习惯于凭感觉工作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至于风险管理,作者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细化到自然灾害、罢工、政治不稳定等多个层面,并提出了前瞻性的预防措施,比如建立备用供应商网络和实施精益库存策略来缓冲冲击。这本书的收尾部分充满了前瞻性和指导性,它没有给人一种“知识学完了”的满足感,反而激发了我更多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可量化的改进方案?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实战手册,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物流基础》的书啊,简直是为我这种刚踏入供应链管理这个行当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还真有点心虚,以为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起来的理论大部头。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灌输知识的学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前辈,手把手地带着你走过物流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比如,书中对“仓储管理”那一章的阐述,就让我茅塞顿开。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解“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这些基本原则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仓库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季节性需求波动对库存周转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WMS系统来优化空间利用率和拣货效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流程优化时所举的案例,那些真实的、带有地域特色的供应链案例,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货车在港口装卸、叉车在巨大仓库里穿梭的场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物流网络规划,到微观的包装和运输方式选择,逻辑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它让我明白,物流绝不只是“把东西从A点搬到B点”这么简单,它是一门涉及经济学、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的综合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