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系统原理简明教程
:24.00元
售价:17.5元,便宜6.5元,折扣72
作者:高明亮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118080926
字数:260000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系统原理简明教程》讲述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共25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部分(讲)讲述这门课的绪论内容;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讲)讲述关于信号与系统相关内容;第三部分(第六讲)讲述关于信道的基础内容;第四部分(第七至九讲)讲述关于模拟信号频带传输的内容;第五部分(第十至十三讲)讲述关于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内容;第六部分(第十四至十七讲)讲述关于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内容;第七部分(第十八至二十一讲)讲述关于数字信号频带传输的内容;第八部分(第二十二至二十五讲)讲述关于数字信号佳接收的内容。《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系统原理简明教程》在保证各讲内容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顾全了整体内容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针对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各讲后面都设有相应的练习题,并附有参考答案,并且部分讲节给出了典型的例题。全书内容较为翔实,简明透彻,讲述通俗易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适于大院校学生学习,也便于教师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这本《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确实是理解数字通信基石的宝典。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娓娓道来了傅里叶变换在分析瞬态信号中的威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随机过程理论的处理,那些复杂的概率密度函数和马尔可夫链的推导,竟然被阐述得如此清晰。很多教材为了追求数学的严谨性,常常忽略了直观的物理意义,但这本书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例如,在讲解维纳滤波器的最佳估计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结合了一个实际的音频降噪案例,让我立刻明白了“最小均方误差”的真正含义。书中的习题设计也非常巧妙,从基础的卷积积分到复杂的卡尔曼滤波应用,层层递进,逼迫读者去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公式。读完第三章关于采样定理的深入探讨后,我感觉自己对模数转换(ADC)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明白了奈奎斯特速率背后的深刻含义,这对于设计高性能的无线接收机至关重要。可以说,对于任何想在通信、雷达或图像处理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精要》,那一定是“精准”。这本书的结构极其严谨,如同一个经过精密校准的仪器。它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出发,系统地介绍了QPSK、16QAM到高阶QAM的构建过程,每一种调制方式的星座图、能量归一化和最大似然判决的推导都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非理想信道”的讨论,很多教材往往只关注理想高斯信道,但这本书却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载波频率偏移、相位噪声和I/Q失衡对解调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补偿算法。特别是关于同步技术的部分,对载波恢复中的平方和环和Costas环的原理剖析,详略得当,既保证了理论的完整性,又兼顾了工程实现的复杂度考量。阅读过程中,我时刻感觉到作者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公式的引入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每一个图表的展示都服务于最终的性能评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工程手册,对于需要精确设计和调试数字接收机的工程师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翻开《电磁波传播与天线设计》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电磁场的奇妙世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大胆和直观,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复杂形式,而是先用生动的类比,解释了电场和磁场是如何相互激发、共同在空间中奔跑的。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波导理论的讲解,尤其是微波传输线中的TE和TM模式。作者使用了一种非常图像化的描述方法,让人能清晰地“看到”能量是如何被限制在波导内部传播的,而不是仅仅在纸面上计算截止频率。关于天线部分,从最简单的偶极子天线到复杂的螺旋天线,作者都详尽地分析了其辐射方向图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阵列天线的相控扫描原理的剖析,既有理论支撑,又不乏工程实践中的注意事项,比如互耦效应的处理。这本书的插图精美且富有信息量,很多复杂的电磁现象,仅凭一张图就能瞬间豁然开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无线环境的视角完全变了,不再是抽象的信号,而是真真切切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的能量流。
评分《高级无线通信:从蜂窝到物联网》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不拘泥于单一技术的细节,而是着眼于整个无线生态系统的演进和融合。作者的文笔充满了前瞻性和洞察力,仿佛一位资深架构师在为我们描绘未来十年的通信蓝图。书中对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深入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循环前缀和保护间隔,而是探讨了其在多址接入(如OFDMA)中的动态资源调度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小区间化技术来应对大规模MIMO带来的信道变化。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新兴领域的覆盖非常及时,例如对LPWAN(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详细对比,无论是LoRa还是NB-IoT,其功耗模型和覆盖范围的取舍分析都非常到位。全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却足以媲古人。它成功地将“基础原理”和“前沿应用”之间那道鸿沟,搭建成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我一直对信道编码的理论感到头疼,那些关于有限域、生成多项式和伴随矩阵的描述,总是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可靠传输:现代信道编码理论与实践》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注重工程落地,它似乎更关心“如何让数据可靠地到达彼岸”,而不是纯粹的数学证明。作者巧妙地将编码理论与信息论中的信道容量概念紧密结合起来,使得LDPC码和Turbo码的优势不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结论,而是对香农极限的有力逼近。书中对译码算法的描述非常细致,例如LDPC码中的概率传播算法(BP),它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迭代步骤,还配有流程图和伪代码,这对于实际用FPGA或DSP实现解码器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欣赏它对纠错性能曲线的分析,展示了不同编码方案在不同信噪比下的“地板效应”,这对于系统级的性能预算至关重要。读这本书,我体会到编码不再是晦涩的数学游戏,而是提升整个通信系统韧性的核心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