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 |
| 作者 | 张先恩 |
| 定价 | 16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53132 |
| 出版日期 | 2009-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625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1.203Kg |
| 内容简介 | |
| 《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系统、全面地介绍了369个国际科学技术奖,其中包括诺贝尔奖等奖项,同时也包括国际重要组织设立的同际科学技术奖,如英国皂家学会系列国际科技奖、美罔科学促进会系列国际科学技术奖等。编者在大量搜集和考证有关同际科技奖励手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奖项的奖项名称及起源、主办单位概况、奖金来源及额度、评奖程序、历年获奖人名单及同家分布等情况,以期把国际科学技术奖的新观念、新做法、新动向和新趋势介绍给同内。 《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适合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参阅,也可供有关科技政策的决策部门和管理者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收集7369项国际科学技术奖,这些奖项跨越了1 8世纪至今的历史长河.如同一部现代科学技术史诗般展现在我们面前。打开它,国际科学技术重要事件的代表人物历历在目.每一个获奖者都用自己的发现与发明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添加了一笔笔浓墨重彩。 在中国科技工作日益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科研成果也需要纳入国际科学技术奖的评选过程。《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为中国科学家了解国际科学技术奖的概况以及奖项的评选程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中国的科学技术会迎来硕果殷实的黄金时节。到那时,国际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 |
| 文摘 | |
| 综合性国际科学技术奖 诺贝尔奖 奖项介绍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具性的科学大奖,为全世界的科学家所崇尚,为全世界的社会大众所熟悉。诺贝尔奖初设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后来新设了经济学奖。 基金来源诺贝尔·埃尔夫勒德·伯恩哈德(Noble Alfred Bernhard),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没有妻子、儿女。诺贝尔发明了无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作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根据当时估计,他的遗产约有3300万克朗(瑞典币,约折合920万美元)。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诺贝尔在遗嘱中还写道:“把奖金分为5份:一、奖给在物理学方面有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二、奖给在化学方面有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三、奖给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重要发现的人;四、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作品的人;五、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作出贡献的人。”为此,诺贝尔奖分设了5个奖。1969年,诺贝尔奖新设了第六个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管理机构诺贝尔基金会。诺贝尔逝世后,有关机构筹建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1901年1月1日开始管理基金,同年举行了次颁奖仪式。有关机构还对诺贝尔奖金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每个奖的奖金可由两个获奖者平均分享(多不超过3人);如果当年无人得奖,则该奖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项奖金在5年内至少应颁发一次。由于按规定,每年要从基金利息中抽出10%加入基金,另加上一部分没有发出的奖金也并入基金,因此基金的数目越来越大。在同一年里,各项奖金的数额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奖金数额有所变动。 |
| 序言 | |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远超出了获取信息本身。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回顾历史的工具书,但翻开目录后我才意识到,它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全球创新地图”。不同章节之间虽然独立成篇,但内在逻辑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比如,在讨论某个基础科学奖项的突破时,它会不着痕迹地引出后来因这项基础研究而催生的应用技术奖项,这种前瞻性的勾连,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科学发现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社会福祉的。我个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导览,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领域的顶尖成就之间,去捕捉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科学规律。对于那些正在规划研究方向或者希望了解行业制高点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和灵感源泉,避免了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盲目探索。
评分初读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直观感受:这本书的作者对“评判标准”的解读极其到位。很多同类书籍只是简单介绍“谁得了奖”,而这本书则深入剖析了评审团的倾向性、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定义的演变,甚至隐晦地提及了某些奖项评选过程中的微妙平衡。这种深层次的解构,让读者不仅仅是记住了获奖者,更是理解了“为什么是他们获奖”。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光环笼罩的成就,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知识的穿透力,远胜于表面信息的堆砌。我期待后续能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其中关于交叉学科成果的论述部分,我相信那里蕴含着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预判。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次翻阅时,我原本是带着一丝谨慎的,毕竟“科学技术奖概况”听起来有点像枯燥的官方文献汇编。然而,惊喜的是,它在结构上做了非常巧妙的安排。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思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获奖历史和技术脉络。举个例子,它并没有简单罗列获奖名单,而是通过一些富有洞察力的引言和精炼的摘要,勾勒出了不同年代科技进步的侧重点和背后的社会驱动力。特别是关于某个特定领域奖项的演变部分,作者用了一种近乎叙事诗的笔法,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技术名词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突破性成果诞生的实验室之中,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的激情。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奖项的细节中去,但仅仅是这种宏观的梳理和角度的转换,就让我对整个科技奖项体系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概况”范畴。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它给人的感觉是那种非常“耐看”的类型,不是那种追求浮华的快消品式设计。那种深邃的蓝或墨绿主色调,配上烫印的字体,即便放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精英气质。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页码和章节标题的布局,它们处理得非常平衡,既不妨碍阅读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快速定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翻阅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试着将它完全摊开,书脊的受力点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出现任何书页松动的迹象,这保证了即便是重度使用的读者也能用得长久。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业界良心。在长时间阅读技术类书籍时,眼睛的疲劳感往往是最大的障碍,但《国际科学技术奖概况》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纸张的质感适中,反光度控制得很好,即使在台灯下长时间阅读,眼部负担也减轻了不少。更值得称赞的是,内文的层次感非常清晰。那些关键的定义、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被用不同的字体加粗或者以小标题的形式巧妙地区隔开来,这使得我能够非常高效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和定位信息,而不会迷失在密集的文字海洋里。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外部资料时所采取的规范性,每一个引述都显得专业且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厚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社对于知识传播的严肃态度,让人觉得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知识资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