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声律启蒙》
定价:29.80元
作者:于海洲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8026845
字数: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少儿国学启蒙读本,古典与现代结合,了解传统诗词文化的入口。 n
1.《新编“声律启蒙”》集萃大量国学常识,以韵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对联”段子出之,取古人诗句而引用、点化、改装,又于难解的字词、引句、典故,广加注释,读之深有裨益。 n
2.书中《菁莪对韵》具备古本《声律启蒙》的韵律和知识优势,同时以当代普通话韵脚编排,消除古今差异,句句押韵。
内容提要
《新编“声律启蒙”》中的《菁莪韵对》以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脚为序,编著大量对韵语段,化用古代诗词和历史典故,并做出注释。《童子对》是明代人曾可前创作的同类作品,编入本书时加入注解。另《对联修辞例话》部分,总结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举例分析。三部分内容皆以对仗为核心,旨在帮助读者学习和创作诗词与对联,并从中学习文史知识。
目录
菁莪韵对 001 n
n
阿 韵 003 n
n
婆 韵 009 n
n
彻 韵017 n
n
夜 韵 023 n
n
织 韵 029 n
n
儿 韵 037 n
n
戏 韵 039 n
n
捕 韵 049 n
n
鱼 韵 057 n
n
来 韵 065 n
n
美 韵 073 n
n
妙 韵 081 n
n
秋 韵 089 n
n
泉 韵 095 n
n
沁 韵105 n
n
响 韵 113 n
n
丁 韵 121 n
n
东 韵 n
n
童子对 133 n
n
对联修辞例话 159 n
n
○一.对偶160 n
n
○二.比喻163 n
n
○三.拟人165 n
n
○四 夸张166 n
n
○五 摹声167 n
n
○六 借代 168 n
n
○七 集引169 n
n
八 拟言 172 n
n
○九 同音 173 n
n
一零 双关 174 n
n
一一 设问 177 n
n
一二 衬托 180 n
n
一三 叠字 181 n
n
一四 反复 183 n
n
一五 排比 184 n
n
一六 层递 185 n
n
一七 顶真 186 n
n
一八 回文 188 n
n
一九 拆字190 n
n
二○ 析数192 n
n
二一 嵌字 194 n
n
二二 转品197 n
n
二三 藏词199 n
n
二四 设谜201 n
n
二五 增语 202 n
n
二六 同异204 n
n
二七 联边 206 n
n
二八 列锦 209 n
n
二九 两断210 n
n
三○ 续接 211 n
n
三一 序换 214 n
n
三二 巧改 217 n
n
三三 别解219 n
n
三四 仿拟 220 n
n
三五 婉曲 222 n
n
三六 折绕 222 n
n
三七 飞白 223 n
n
三八 呼告224 n
n
三九 正反224 n
n
四○ 同语 225 n
n
四一 藏意 226 n
n
四二 拈连 226 n
n
四三 移就 227 n
n
四四 应首 228
作者介绍
于海洲,1946年生,辽宁昌图人。毕业于原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老年大学诗词教师等职,现为《中华诗词》、解放军《红叶》特约校对,《中华辞赋》特约编委,《诗词世界》等多家刊物顾问。已出版《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诗词曲韵宝典》《当代百家辞赋评注》《诗赋词曲读写例话》《怎样作赋》《老年大学国学参考教材》《诗词曲赋修辞技法》《诗词曲赋实用语法》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菁莪韵对 001 n
n
阿 韵 003 n
n
婆 韵 009 n
n
彻 韵017 n
n
夜 韵 023 n
n
织 韵 029 n
n
儿 韵 037 n
n
戏 韵 039 n
n
捕 韵 049 n
n
鱼 韵 057 n
n
来 韵 065 n
n
美 韵 073 n
n
妙 韵 081 n
n
秋 韵 089 n
n
泉 韵 095 n
n
沁 韵105 n
n
响 韵 113 n
n
丁 韵 121 n
n
东 韵 n
n
童子对 133 n
n
对联修辞例话 159 n
n
○一.对偶160 n
n
○二.比喻163 n
n
○三.拟人165 n
n
○四 夸张166 n
n
○五 摹声167 n
n
○六 借代 168 n
n
○七 集引169 n
n
八 拟言 172 n
n
○九 同音 173 n
n
一零 双关 174 n
n
一一 设问 177 n
n
一二 衬托 180 n
n
一三 叠字 181 n
n
一四 反复 183 n
n
一五 排比 184 n
n
一六 层递 185 n
n
一七 顶真 186 n
n
一八 回文 188 n
n
一九 拆字190 n
n
二○ 析数192 n
n
二一 嵌字 194 n
n
二二 转品197 n
n
二三 藏词199 n
n
二四 设谜201 n
n
二五 增语 202 n
n
二六 同异204 n
n
二七 联边 206 n
n
二八 列锦 209 n
n
二九 两断210 n
n
三○ 续接 211 n
n
三一 序换 214 n
n
三二 巧改 217 n
n
三三 别解219 n
n
三四 仿拟 220 n
n
三五 婉曲 222 n
n
三六 折绕 222 n
n
三七 飞白 223 n
n
三八 呼告224 n
n
三九 正反224 n
n
四○ 同语 225 n
n
四一 藏意 226 n
n
四二 拈连 226 n
n
四三 移就 227 n
n
四四 应首 228
我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态系统重构》这本书的专业性深感震撼,同时也为作者的务实态度所折服。作为一本涉及前沿交叉学科的专著,它完全没有陷入理论上的空谈,而是直面全球变暖背景下,我们粮食生产系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书中详尽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部分,虽然专业性很强,但图表设计得非常清晰直观,即便是非本专业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趋势的严峻性。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重构”的策略部分。作者不仅指出了传统灌溉方式的弊端,还详细介绍了膜下滴灌、精准施肥等现代节水技术的适用条件、成本效益分析,甚至是不同地区土壤的微生态反馈。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讨论了社会经济因素在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农民接受度、政策引导和知识普及才是技术能否落地的关键。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接地气,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诚意。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可操作的蓝图,而非仅仅是理论上的呼吁,对于农业政策制定者和有志于可持续农业的研究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我对《西方哲学导论: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感受,可以用“颠覆三观,重塑认知”来形容。我之前接触的哲学入门读物大多过于侧重于概念的定义和流派的划分,读完后知识点记得不少,但总觉得抓不住哲学的精髓。而这本导论,它真正的妙处在于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对话场”。作者非常擅长用现代的视角去“翻译”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比如,他对柏拉图“洞穴寓言”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二元对立,而是将其与当代的信息茧房、认知偏差等现象联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瞬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像康德、黑格尔这样公认的难啃的骨头时,采取了一种“聚焦核心问题”的策略,把复杂的论证过程简化为对核心疑问的追问,让你先抓住“他们到底在想什么”,而不是被繁复的逻辑推导所困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马拉松,虽然很累,但收获的是一种看问题更具穿透力的思维框架。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变迁》这种看起来有点“宏大叙事”的书籍是抱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担心它会变成枯燥的史料堆砌,或者仅仅是罗列一堆作家名字和代表作。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路径”追踪法。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机械地梳理,而是以“文气”的演变作为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从先秦的质朴雄健,到魏晋的清峻疏朗,再到唐宋的雄浑与婉约之间的微妙张力。他不是简单地描述这些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背后的社会思潮、哲学观念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文体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探讨唐宋古文运动时,他巧妙地结合了当时的理学思潮,解释了韩愈和柳宗元那种“以文载道”的紧迫感是如何让他们的文章风格趋于峭拔刚健的。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也令人印象有加,比如他对骈文的结构美感,以及后期散文对口语化的吸收,都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些平时只是“读过”的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这本书是真正的思想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评分这本《诗词鉴赏与创作入门》真是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找到了宝藏。作者的讲解真是深入浅出,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他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的格律和典故,而是从最基础的意象入手,教我们如何去“看”一首诗,去“感受”诗歌里描绘的画面和情感。比如,讲到“月亮”这个意象时,他能清晰地梳理出从汉乐府到唐宋词,月亮所承载的不同文化意涵和个人情愫,从边塞的孤寂到闺中的相思,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而且,书中附带的许多精选范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有耳熟能详的大家名作,也有一些被低估的佳篇。作者对这些范例的解读,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解释,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其艺术技巧的妙处,比如炼字的功力,对仗的工整与灵动,以及韵脚的变化如何烘托气氛。我特别喜欢他教导如何进行初阶的仿作练习,那些小小的练习题,难度适中,能立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这对于我这种想动笔却不知从何下手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留白恰当,读起来不觉压抑,很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这本《二十世纪中外短篇小说精选与评析》简直是为短篇小说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市面上很多选集只是简单地把作品堆在一起,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评析”部分。作者对每篇小说的剖析,都极其精准地抓住了其叙事上的创新点或情感内核。比如,在解读卡佛的作品时,他没有陷入对“极简主义”的空泛赞美,而是具体分析了他是如何通过大量的留白和不动声色的对话,来展现美国中产阶级那种精致的、却又无药可救的疏离感。对于国内作家的作品,比如某些先锋文学的代表作,作者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他能清晰地指出这些作品在语言实验上达到了何种高度,以及它们对当时文学图景的冲击力。我尤其欣赏的是,评析部分并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能继续思考小说中未言明的深层含义。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短篇小说时的鉴赏能力,让我不再满足于“读完故事”,而是开始探索“作者是如何讲故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