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新注《闽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丛书》

大学 中庸新注《闽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联,曾振宇 样釥 著
图书标签:
  • 中庸
  • 儒学
  • 国学
  • 通识教育
  • 闽南师范大学
  • 人文社会
  • 经典
  • 注释
  • 先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9219
商品编码:296953194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新注《闽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丛书》

定价:28.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丁联,曾振宇 样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10149219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校勘: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点校本为底本,选取传世的相关善本及出土史料,与之相互校勘,反复比照,择善而从。2,注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本,参考历代经典注本,凡对《四书章句集注》本有所改易者,尽量在注释中一一说明。为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阅读需要,注释侧重于难解字词、历史人物与事件、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名物等内容。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加以串讲,并通释全局。凡训诂等方面设计各家意见分歧之处,或出于己见。对生僻字词,加注汉语拼音。3,句读: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点校本为底本,但断句与标点,或有改易,不仍旧贯。4,白话译文:化艰深为浅显,力求准确、到位。

目录


作者介绍

丁联,1972年生,中国青海省湟源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史研究方向。现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文摘


序言



《大学》与《中庸》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其内容博大精深,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伦理和社会生活。这两部典籍,与《论语》和《孟子》并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遵循。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内容侧重于个人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强调“明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的三个基本目标。它首先指出,作为个体,我们应该认识到自身固有光明的德性,并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将其发扬光大。接着,它提出要“新民”,即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言行,去感化和教化他人,使整个社会都能不断进步,达到至善的境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大学》提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修养阶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道理,去除蒙蔽我们真实智慧的杂念和偏见。这并非仅仅指研究外部世界的物质,更重要的是深入反省内在的意识和情感,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致知”则是通过格物,获得真切的认识和智慧,使我们的知识更加广博和深刻。“诚意”要求我们将自己的意念摆正,使之合乎真理,不虚伪,不欺骗。“正心”则是在诚意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心不受私欲和邪念的干扰,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修身”是这一切的根本,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实践,使个人的品德达到完善的地步。 “齐家”是在个人修身的基础上,将良好的品德和治家之道推及家庭,使家庭和睦,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共同进步。“治国”则是在家庭管理经验的积累上,将治家之道升华到治理国家的层面,推行仁政,关心民生,使国家安定,百姓富裕。“平天下”是最终的理想目标,即通过个人的道德力量和政治智慧,将仁德的教化普及到天下,实现世界和平与大同。 《大学》的精髓在于其“由内而外”的修养逻辑,它告诉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定的基础。这种由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最终到天下的推己及人、层层扩展的思路,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其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这里的“中庸”并非指平庸、折中,而是指一种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是一种理性、适度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中庸》认为,天道运行,四季更迭,万物生长,都遵循着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的规律。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也应该效法这种“中”的规律,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未发之中”是指人的情感尚未发露时的平静状态,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发而皆中节”是指情感发露时,能够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不足,符合事理和情理。这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自律和智慧的体现。 《中庸》强调“诚”是人性的本质,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意味着真实、真诚、不虚伪。人如果能做到“诚”,就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并将其发扬光大,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诚”不仅是对自己的诚实,也是对他人、对事物的真诚。 《中庸》还提出了“君子之道”,认为君子通过学习和修养,不断追求“中庸”之道,最终达到“至诚”的境界。君子之道,在于“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表明君子之道既要注重内在道德的培养(尊德性),也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道问学),既要有宏大的胸怀和视野(致广大),也要关注细微之处(尽精微),既要追求崇高的理想(极高明),也要脚踏实地地践行适度的原则(道中庸)。 《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恰如其分,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并非激进或保守,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一种对自身行为的审慎把握。 《大学》与《中庸》的结合,构成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完整体系。它们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更大社会价值的前提。《大学》以其明确的步骤和目标,为个人提供了实践的蓝图,而《中庸》则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辨,阐释了“中庸”和“诚”的智慧,指引着人们在实践中如何把握适度的原则,达到至高的境界。 这两部经典,历经千年,其思想的光辉依然熠熠生辉。它们所倡导的追求真理、完善自我、关怀他人、造福社会的价值理念,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重温《大学》与《中庸》,有助于我们找回内心的宁静,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审慎的判断力,并以更积极、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与《中庸》的文字虽然古朴,但其内涵却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它们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中庸”、“诚”的处世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践行这两部经典,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个人人生智慧的不断探索与升华。 这两部经典,以其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它们所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为后世学人提供了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而“中庸”的智慧,则指引着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性,做到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最终达到和谐圆满的境界。 《大学》中的“明明德”强调的是发现和发挥人性中固有的善良与光辉,“新民”则体现了通过自身的进步来带动和感化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止于至善”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目标。这些理念,至今仍是激励个人成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庸》所倡导的“诚”的理念,是对人性本真状态的肯定,也是对道德实践的最高要求。“诚者,天之道”,意味着真实自然是天地万物的本性,“诚之者,人之道”,则要求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去体悟和践行这种真实。这种对“诚”的追求,贯穿于个体修养、人际交往和国家治理的各个层面,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总而言之,《大学》与《中庸》这两部儒家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关于个人修养、道德伦理、政治智慧和社会和谐的论述,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当代人提升自我、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思想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现代心理学流派发展史的专著,特别是它对行为主义到认知革命的过渡的论述,让我深受震撼。这本书的结构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层层递进,严谨得令人难以置信。作者并没有将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的理论简单地并列介绍,而是详细描绘了行为主义内部的理论矛盾是如何一步步催生了对“内在心智模型”的重新渴望。特别是对米勒“神奇的数字七,加减二”实验的再现,那种通过数据和逻辑推导出复杂心智过程的魅力,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它不像一些流行读物那样轻描淡写,而是深入到实验设计和统计推断的细节中去,让你明白“认知”这个概念是如何从一个“黑箱”被科学地撬开的。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行文逻辑极其清晰,读完后,我对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感觉像是获得了一套新的思维操作系统。

评分

我要谈谈手头正在啃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入门读物,它专注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大胆且富有戏剧性。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线索去介绍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这些人物,而是将他们的思想冲突设计成了一场场思想的“辩论赛”。作者擅长用极其生动的故事和对话来还原那个蛮荒而又充满求知欲的时代背景。比如,关于“万物之本源”的争论,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场关于水、空气和“无定形物质”的激烈思想交锋,让人感觉哲学家们不是在写论文,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乎世界存亡的严肃探讨。它成功地剥离了哲学史常有的那种枯燥的“主义堆砌”,让人明白,这些早期的思考者其实是人类好奇心最原始、最纯粹的表达。这本书对于拓宽宏观视野很有帮助,它让我们看到,科学和哲学其实是同根生的,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书,那本《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盛宴。作者对于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大家的手法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到词人的生命体验中去发掘情感的源头。比如论及苏轼的“大江东去”,那种吞吐山河的气魄,作者通过分析其政治失意的背景,将其归结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与豁达,而不是单纯的“豪迈”。而对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则细腻地勾勒出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孤独与无助,文字如泣如诉,读之令人动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学院派的故纸堆,而是充满了对词人心灵的深切共鸣。每读一首词,作者都会提供一个现代的审美视角,让我们在品味古人情怀的同时,也审视我们自己的情感世界。这本书读完后,我对宋词的理解立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那种意境和情感的交织,真是令人沉醉。

评分

最近翻阅的这本《明清小说中的市井百态》,真是太接地气了!它主要关注的是《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摹。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几乎完全聚焦于小说中那些“非主角”的人物——那些茶楼的说书人、街角的泼皮无赖、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店小二。作者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物的语言、行为和穿着的细致考据,重构了一个鲜活、嘈杂、充满烟火气的明清城市生活画卷。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酒肆茶馆之中,能闻到油腻的饭菜味和陈年的酒香。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沉溺于传统文学批评对道德或讽刺的过度解读,而是将其视为一份详尽的“社会风俗百科全书”。通过这些琐碎的细节,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普通民众的生存哲学和价值取向,那种真实感,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大学》的全新注疏,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解读,这里的阐释深入浅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儒家精髓,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一遍。特别是对于“明明德”和“亲民”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剖析,作者不仅追溯了其在宋明理学中的演变,更结合了当代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注释,它们如同一个个思维的跳板,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书中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经典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流畅的文笔,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对于那些想重新认识儒家经典,又苦于传统注疏过于艰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方。它不仅仅是一本注释书,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审视与精神重塑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