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 中庸新注《闽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丛书》
定价:28.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丁联,曾振宇 样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10149219
字数:21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1,校勘: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点校本为底本,选取传世的相关善本及出土史料,与之相互校勘,反复比照,择善而从。2,注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本,参考历代经典注本,凡对《四书章句集注》本有所改易者,尽量在注释中一一说明。为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阅读需要,注释侧重于难解字词、历史人物与事件、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名物等内容。对个别难度的句子加以串讲,并通释全局。凡训诂等方面设计各家意见分歧之处,或出于己见。对生僻字词,加注汉语拼音。3,句读: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点校本为底本,但断句与标点,或有改易,不仍旧贯。4,白话译文:化艰深为浅显,力求准确、到位。
丁联,1972年生,中国青海省湟源县人。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史研究方向。现为闽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现代心理学流派发展史的专著,特别是它对行为主义到认知革命的过渡的论述,让我深受震撼。这本书的结构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层层递进,严谨得令人难以置信。作者并没有将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的理论简单地并列介绍,而是详细描绘了行为主义内部的理论矛盾是如何一步步催生了对“内在心智模型”的重新渴望。特别是对米勒“神奇的数字七,加减二”实验的再现,那种通过数据和逻辑推导出复杂心智过程的魅力,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它不像一些流行读物那样轻描淡写,而是深入到实验设计和统计推断的细节中去,让你明白“认知”这个概念是如何从一个“黑箱”被科学地撬开的。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行文逻辑极其清晰,读完后,我对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感觉像是获得了一套新的思维操作系统。
评分我要谈谈手头正在啃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入门读物,它专注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大胆且富有戏剧性。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线索去介绍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这些人物,而是将他们的思想冲突设计成了一场场思想的“辩论赛”。作者擅长用极其生动的故事和对话来还原那个蛮荒而又充满求知欲的时代背景。比如,关于“万物之本源”的争论,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场关于水、空气和“无定形物质”的激烈思想交锋,让人感觉哲学家们不是在写论文,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乎世界存亡的严肃探讨。它成功地剥离了哲学史常有的那种枯燥的“主义堆砌”,让人明白,这些早期的思考者其实是人类好奇心最原始、最纯粹的表达。这本书对于拓宽宏观视野很有帮助,它让我们看到,科学和哲学其实是同根生的,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书,那本《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盛宴。作者对于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大家的手法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到词人的生命体验中去发掘情感的源头。比如论及苏轼的“大江东去”,那种吞吐山河的气魄,作者通过分析其政治失意的背景,将其归结为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与豁达,而不是单纯的“豪迈”。而对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则细腻地勾勒出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孤独与无助,文字如泣如诉,读之令人动容。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学院派的故纸堆,而是充满了对词人心灵的深切共鸣。每读一首词,作者都会提供一个现代的审美视角,让我们在品味古人情怀的同时,也审视我们自己的情感世界。这本书读完后,我对宋词的理解立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那种意境和情感的交织,真是令人沉醉。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明清小说中的市井百态》,真是太接地气了!它主要关注的是《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摹。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几乎完全聚焦于小说中那些“非主角”的人物——那些茶楼的说书人、街角的泼皮无赖、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店小二。作者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物的语言、行为和穿着的细致考据,重构了一个鲜活、嘈杂、充满烟火气的明清城市生活画卷。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酒肆茶馆之中,能闻到油腻的饭菜味和陈年的酒香。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沉溺于传统文学批评对道德或讽刺的过度解读,而是将其视为一份详尽的“社会风俗百科全书”。通过这些琐碎的细节,我们得以窥见当时普通民众的生存哲学和价值取向,那种真实感,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大学》的全新注疏,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解读,这里的阐释深入浅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儒家精髓,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一遍。特别是对于“明明德”和“亲民”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剖析,作者不仅追溯了其在宋明理学中的演变,更结合了当代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见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注释,它们如同一个个思维的跳板,引导我去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真正做到“格物致知”?书中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对经典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流畅的文笔,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回味无穷。对于那些想重新认识儒家经典,又苦于传统注疏过于艰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方。它不仅仅是一本注释书,更像是一部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审视与精神重塑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