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HSDPA/HSUPA技術與係統設計
定價:28.00元
售價:19.0元,便宜9.0元,摺扣67
作者:(芬)霍爾馬 ,葉銀法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1112062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本書內容包括:HSPA標準的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藍圖;HSPA對無綫網絡的影響、協議結構以及網元的功能和接口,並給齣瞭無綫資源控製狀態;HSPA物理層規範、無綫資源管理及性能;影響用戶性能的數據傳輸速率和網絡時延的兩個因素;HSPA應用的端到端性能;3GPP對終端射頻(RF)性能的基本要求,以及終端引入HSDPA/HSUPA後的新特性。
本書適閤於36研發工程師、網絡規劃人員、研究人員、技術管理人員、監管人員,以及移動應用開發人員。
譯者序
前言
章 概述
1.1 WCDMA技術及其商用情況
1.2 HSPA標準化及商用進程
1.3 HSPA無綫能力的發展
第2章 HSPA標準化及其背景
2.1 3GPP
2.1.1 3GPP的HSDPA標準化
2.1.2 3GPP的HSUPA標準化
2.1.3 HSDPA和HSUPA的未來發展
2.1.4 後HSDPA和HSUPA
2.2 參考文獻
第3章 HSPA結構和協議
3.1 無綫資源管理結構
3.1.1 HSDPA和HSUPA用戶麵協議結構
3.1.2 HSDPA和HSUPA對UTRAN接口的影響
3.1.3 HSDPA和HSUPA的協議狀態
3.2 參考文獻
第4章 HSDPA原理
4.1 HSDPA和R99DCH
4.2 HSDPA的關鍵技術
4.2.1 高速下行鏈路共享信道
4.2.2 高速共享控製信道
4.3 高速專用物理控製信道
4.3.1 碎形專用物理信道
4.3.2 HS-DSCH鏈路自適應
4.3.3 HSDPA的移動性
4.4 Node B的HSDPA測量
4.5 終端能力
4.5.1 L1和RLC吞吐量
4.5.2 Iub參數
4.6 HSDPA MAC層操作
4.7 參考文獻
第5章 HSUPA原理
5.1 HSUPA與R99 DCH的對比
5.2 HSUPA關鍵技術
5.2.1 簡介
5.2.2 HSUPA快速物理層混閤重傳(L1 HARQ)
5.2.3 HSUPA的調度
5.3 E-DCH傳輸信道和物理信道
5.3.1 簡介
5.3.2 DDCH傳輸信道處理
5.3.3 BDCH專用物理數據信道
5.3.4 BDCH專用物理控製信道
5.3.5 E-DCH HARQ指示符信道
5.3.6 E-DCH相對準人信道
5.3.7 E-DCH準人信道
5.3.8 兩種TTI時長的目的及其影響
5.4 物理層過程
5.4.1 HARQ
5.4.2 HARQ和軟切換
5.4.3 HSUPA的測量
5.5 MAC層
5.5.1 用戶平麵
5.5.2 MAC-e控製消息-調度信息
5.5.3 BDCH傳輸格式的選擇
5.5.4 E-DCH與DCH的共存
5.5.5 MAC-d流特定的HARQ參數
5.5.6 HSUPA調度
5.5.7 軟切換的HSUPA調度
5.5.8 先進的HSUPA調度
5.5.9 未經調度的傳送
5.6 Iub參數
5.7 移動性
5.7.1 軟切換
5.7.2 壓縮模式
5.8 UE能力和數據速率
5.9 參考文獻和相關的3GPP規範清單
第6章 無綫資源管理
第7章 HSDPA比特速率、容量和覆蓋性能
第8章 HSUPA比特速率、容量和覆蓋性能
第9章 應用及端到端性能
0章 IP電話(VoIP)
1章 HSPA終端無綫射頻性能要求
附錄 縮略語
作為一個需要參考實際案例來理解復雜技術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短闆在於其“案例”的缺失。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對於係統設計而言,如何將理論落地,如何應對現實世界中的非理想因素——電源限製、散熱考量、集成芯片的性能瓶頸——纔是真正的考驗。這本書中引用的“設計實例”更像是教科書式的理想化模型,缺乏真實世界中那些令人頭疼的妥協和權衡。例如,在討論多載波聚閤(CA)的實現時,書中描述的都是最優條件下的性能增益,卻對異構網絡間負載均衡的復雜性避而不談,也沒有提供任何廠商實際部署中的性能對比數據或優化思路。這種脫離實際的純理論探討,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理論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麵嚮“設計者”的實戰指南,讀完後感覺掌握瞭“能做什麼”的知識,但完全不清楚“該怎麼做”的門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白色字體,立刻讓人聯想到精密、現代的科技感。我最初是衝著這個視覺效果去的,畢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專業書籍如果能在裝幀上下功夫,總能讓人對其內容抱有一絲期待。然而,當我翻開扉頁,開始深入閱讀時,那種期待感很快就被一種迷茫所取代。內容似乎過於側重於早期的移動通信標準,對於當前業界熱議的5G乃至6G的前沿探索,幾乎隻是一筆帶過,像是一個匆忙的腳注而非深入的分析。我原本期望能看到關於網絡切片、邊緣計算在高速接入網中的實際部署案例,或者至少是對頻譜效率提升的深度算法剖析,但通篇下來,更多的是對曆史協議棧的復述,如同在閱讀一本厚厚的曆史文獻,雖然詳盡,卻少瞭麵嚮未來的洞察力。對於一個期望快速掌握最新行業動態的工程師來說,這種信息滯後性是一個不小的遺憾,感覺作者的知識體係似乎停留在十年前的某個技術節點上,未能跟上技術迭代的步伐。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實在讓人有些抓狂。它似乎沒有意識到讀者群體的多樣性,而是采用瞭那種非常古典的、學院派的論述方式。大量的數學公式和理論推導占據瞭主體篇幅,雖然這在某些基礎理論章節是無可厚非的,但當涉及到實際係統設計時,作者依然沉溺於抽象的數學模型,卻鮮有給齣現實的工程約束和優化取捨。比如,在講解功控算法時,公式推導占據瞭整整六頁,但對於在多小區乾擾環境下,實際基站如何動態調整發射功率以平衡覆蓋與容量的工程實踐,卻用寥寥數語帶過,仿佛這些“髒活纍活”就不屬於“設計”範疇。讀起來非常吃力,需要不斷地在公式和腦海中的實際場景之間來迴切換,極大地拖慢瞭學習效率。我更傾嚮於那種“先講故事,再給工具”的結構,先描繪一個應用場景,然後逐步引入所需的技術工具,但這本,卻是先堆砌工具,等著讀者自己去想象工具箱裏的零件能拼成什麼。
評分從齣版質量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校對和圖錶質量也存在明顯瑕疵。在幾處關鍵的流程圖部分,箭頭指嚮模糊不清,甚至存在邏輯上的斷裂,這在涉及到順序和依賴關係的係統描述中是緻命的錯誤。更令人惱火的是,一些專業術語的翻譯和前後使用並不統一,比如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章節中使用瞭兩個不同的英文縮寫,這讓我在進行交叉引用和信息核對時,不得不花費額外的精力去確認它們是否指嚮同一技術實體。對於一本嚴謹的工程技術著作而言,這種細節上的疏忽是不可接受的,它不僅影響瞭閱讀的流暢性,更在無形中削弱瞭讀者對作者專業性的信任感。希望未來的修訂版能夠在這些基礎的編輯質量問題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
評分在結構組織上,這本書顯得有些臃腫和缺乏重點。它試圖包羅萬象,從底層物理層編解碼到高層網絡架構,似乎每一個環節都要麵麵俱到,結果就是深度嚴重不足。很多關鍵概念的闡述隻是點到為止,比如對於MIMO天綫陣列在復雜城市峽榖環境下的信道建模,書中隻是給齣瞭一個簡化的矩陣錶示,然後就迅速跳轉到瞭資源調度。這讓初學者感到無所適從,因為基礎不牢;而對於資深人士來說,這種膚淺的處理又顯得不夠專業,無法提供新的啓發。如果能將篇幅集中於幾個核心的、具有挑戰性的設計難點進行深挖,例如跨異構網絡融閤的切換機製優化,或者低延遲業務的QoS保障策略,這本書的價值可能會大大提升。目前的這種“大而全”的布局,最終帶來的效果卻是“薄而弱”,知識點羅列過多,真正能深入腦海並指導實踐的部分少得可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