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电子技术
定价:52.00元
售价:34.3元,便宜17.7元,折扣65
作者:吴雪琴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64094515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电子技术》系统阐述了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制与编码、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程器件等内容。《数字电子技术》每章后面都设有小结、习题,书后对《数字电子技术》中的主要文字符号及其说明、常用标准集成电路器件、常用74LS系列集成电路,以及常用逻辑符号等加以了汇总。书中给出了较多的例题和应用实例,特别针对每章节的重点内容,在“任务训练”部分里用Multisimlo电路仿真和设计的软件进行每章教学任务的模拟训练。
《数字电子技术》适用于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检测与控制技术及仪器、计算机类、通信工程、汽车电子等专业的教材,可供夜大、电大等成人教育类型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使用,还可以供其他工科专业师生和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作者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要版后,我对“严谨性”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那本书在处理随机过程的连续性假设时,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每一个定理的引用和推导,都清清楚楚地标注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前提条件,丝毫没有为了追求简洁而牺牲准确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时,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依分布收敛,而是进一步引入了依概率收敛和几乎必然收敛的概念,并用直观的几何意义来区分这些收敛性的强弱。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从“会用公式”提升到“理解本质”的进阶学习者。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实际的数据分析项目,比如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建模,或是生物统计学中样本大小的确定,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在介绍贝叶斯统计推断时,对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的介绍略显不足,作为一个现代统计工具,它在应用层面的讨论可以更丰富一些。
评分我曾经参考过作者关于《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的课程讲义,那份材料里对图论算法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对于Dijkstra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的讲解,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它们在时间复杂度上的差异,更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处理负权边时的核心区别,以及如何利用松弛操作来动态维护最短路径估计。最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将这些理论算法与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缓存局部性原理结合起来讨论,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内存布局下,某些看似更慢的算法反而能跑得更快。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在传统的算法书中是极为罕见的。此外,书中对NP完全性理论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没有停留在罗列一堆已知NP完全问题的表面,而是详细推导了SAT问题的归约过程,让读者真切体会到“多项式时间不可解”的含义。总的来说,那份讲义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敬佩,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底层的硬件效率联系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高级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市面上那些教材大多集中在软件层面,要么是操作系统内核移植,要么是复杂的驱动开发,对于底层硬件交互的底层逻辑,尤其是那些关于时序和状态机的严谨描述,往往一带而过,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太多,反而增加了实际调试的难度。我手里有一本作者早些年出版的关于逻辑电路优化的专著,那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反直觉设计”的宝典。它专门针对那些看似最优却在实际布线或功耗测试中表现不佳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诸如亚稳态、串扰(Crosstalk)这些在教科书上被轻描淡写的问题,是如何在高速运行中成为致命缺陷的。书中对同步电路的时钟域交叉处理部分,更是我见过的最详尽的论述之一,作者不仅给出了时钟域同步的基本方法(如单比特和多比特握手机制),还详细对比了在不同工艺节点下,使用不同同步电路结构(比如FIFO的延迟和异步FIFO的复杂度)的权衡利弊。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即便是时隔多年,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将这种对“如何避免陷阱”的深刻理解,融入到新的作品中去,让读者少走一些弯路。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的另一本著作,那本关于微积分的教材,我印象非常深刻。它在处理那些抽象的极限和导数概念时,总能用非常生动且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例子来阐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推导上。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傅里叶级数的收敛性,翻遍了手头好几本经典教材,都觉得枯燥乏味,直到翻到那本微积分的某一章节,作者用一个关于信号周期性分解的例子,瞬间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那本教材的排版也特别精良,图示清晰,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让人在阅读复杂的数学推导时,感觉就像在走一条设计精妙的迷宫,虽然曲折,但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示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例题设置上的用心,那些例题往往不是标准教科书上那种套路化的题目,而是稍微变化一下背景或条件,迫使读者必须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这本书的习题解析部分也做得极为细致,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很基础的证明题,作者也会给出好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问题本质的认知。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有些高阶的微分方程应用案例略显单薄,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偏微分方程在物理场分析中的实例,那就堪称完美了。
评分关于作者早期关于《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的那本教材,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处理矩阵分解时的系统性。市面上的教材往往将奇异值分解(SVD)和特征值分解(EVD)割裂开来,分别在不同的章节讲解,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作者在这本书里,巧妙地通过对投影矩阵和正交变换的几何意义的深入探讨,自然地引出了SVD作为更通用的矩阵分解工具的地位。他用大量的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向量操作实例,来直观展示矩阵乘法如何实现旋转、拉伸和投影,这对于那些习惯于几何直觉的学习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书中对最小二乘法在数据拟合中的应用也讲解得非常透彻,不仅给出了正规方程的求解,还对比了使用QR分解和SVD方法在数值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上的优劣。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高维数据降维(如PCA)与SVD之间关系的详尽论述,那么这本书在应用数学领域的地位就无可撼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