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换原理 陈建亚 等 9787563511907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换原理 陈建亚 等 97875635119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建亚 等 著
图书标签:
  • 交换原理
  • 通信原理
  • 电子信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陈建亚
  • 9787563511907
  • 电子工程
  • 信息技术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511907
商品编码:296981757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换原理

定价:36.00元

作者:陈建亚 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63511907

字数:

页码:3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五规划教材:现代交换原理》从设计和研究的角度,并按照知识接受和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各类交换系统的实现技术和工作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继承、发展和适应性等特征。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交换系统的定义和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电路交换技术的设计实现结构和工作原理,控制软件的体系结构和操作流程;信令系统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组织结构,No.7信令系统;分组交换原理,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技术,X.25分组交换和帧中继技术;ATM交换技术的基本知识,ATM交换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呼叫控制流程及相关协议,MPLS交换系统的实现技术和相关协议;光交换元件和光交换网络,OXC和OBS交换设备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软交换技术和定义和工作原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融合网络体系结构、用户接入方式、呼叫控制方式和业务提供方式等的实现技术和主要协议。
本书主要用作通信和电子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交换技术研究人员参考书或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章 绪 论
1.1 通信系统与网络
1.2 传统电话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2.1 电话交换网的一般结构
1.2.2 电话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1.2.3 时分数字方式电路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1.2.4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分组数据交换技术
1.4 ATM宽带交换和MPLS技术
1.4.1 ATM交换技术
1.4.2 MPLS交换技术
1.5 光交换技术
1.6 软交换技术
小 结
习 题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
2.1 概述
2.1.1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
2.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2.1.3 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
2.2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2.2.1 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
2.2.2 电路交换的基本功能
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
2.3.1 话路子系统
2.3.2 控制子系统
2.3.3 处理机间通信
2.4 数字交换网络
2.4.1 基本交换单元
2.4.2 CLOS交换网络模型
2.4.3 TST交换网络
2.4.4 DSN网络
2.5 电路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
2.5.1 电话呼叫过程及处理要求
2.5.2 呼叫处理过程的规范描述语言
2.6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体系结构
2.6.1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件的基本特点
2.6.2 电路交换系统运行软件的一般结构
2.6.3 程序的级别划分和调度
2.7 呼叫处理程序
2.7.1 资源管理程序
2.7.2 信令处理程序
2.7.3 呼叫控制程序
2.8 电路交换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8.1 性能指标
2.8.2 服务质量指标
2.8.3 可靠性指标
2.8.4 运行维护性指标
小 结
习 题

第3章 信令系统
3.1 概述
3.1.1 信令的概念
3.1.2 信令的分类
3.1.3 信令方式
3.2 模拟用户线信令
3.2.1 用户话机到交换机的信令
3.2.2 交换机发出的信令
3.3 中国No.1信令
3.3.1 线路信令
3.3.2 记发器信令
3.4 No.7信令系统
3.4.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
3.4.2 我国No.7信令网的组织结构
3.4.3 No.7信令的功能结构
3.4.4 No.7信令的消息传递部分
3.4.5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3.4.6 事务处理能力应用部分
3.4.7 电话用户部分
小 结
习 题

第4章 分组交换原理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形式
4.2.1 面向连接分组交换网
4.2.2 无连接分组交换网
4.2.3 两种网络的比较
4.3 分组网络体系结构
4.3.1 功能面
4.3.2 分层
4.3.3 体系结构
4.4 分组网络的路由选择
4.5 分组网络的性能指标与服务质量
4.5.1 性能指标
4.5.2 网络服务质量
4.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4.7 分组交换设备的结构
4.8 主要的分组交换网
小 结
习 题

第5章燕子x.25及帧中继交换技术
5.1 X.25概述
5.2 X.25的分层结构及协议
5.2.1 物理层
5.2.2 数据链路层
5.2.3 分组层
5.3 X.25分组网络的设备
5.4 帧中继概述
5.5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及协议
5.5.1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
5.5.2 帧中继协议
5.5.3 帧中继的帧格式
5.6 帧中继的管理与控制
5.6.1 PVC与SVC
5.6.2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
5.6.3 帧中继拥塞流量控制技术
5.7 帧中继设备
5.7.1 帧中继用户接入设备
5.7.2 帧中继交换机
小 结
习 题

第6章 交换式以太网与IP路由技术
6.1 交换式以太网
6.2 TCP/IP协议
6.2.1 异构网络互联原理
6.2.2 IP协议
6.2.3 IP数据报传送过程
6.2.4 互连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6.2.5 路由协议
6.2.6 下一代IP协议——IPv6
6.3 路由器实现技术
6.3.1 基于传统计算机和软件的路由器
6.3.2 分布式结构的路由器
6.3.3 基于硬件的路由器
6.3.4 基于网络处理器的路由器
小 结
习 题

第7章 ATM及MPLS交换技术
7.1 B-ISDN及ATM的概念
7.2 ATM体系结构
7.2.1 ATM传送模式
7.2.2 ATM信元
7.2.3 B—ISDN/ATM协议参考模型
7.2.4 ATM的连接
7.3 ATM交换
7.3.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7.3.2 ATM交换结构
7.3.3 ATM排队方式
7.4 ATM网络的信令
7.4.1 ATM网络信令体系结构
7.4.2 信令AAL
7.4.3 ATM寻址
7.4.4 UNI信令
7.4.5 NNI信令
7.5 MPLS技术概述
7.5.1 MPLs技术的产生
7.5.2 MPLS网络体系结构
7.5.3 MPLS的有关概念
7.6 MPLS交换的基本原理
7.6.1 标签分发协议
7.6.2 标签分发与管理
7.6.3 标签交换路径(LSP)
7.6.4 循环控制
7.7 ATM上的MPLS综合方案
小 结
习 题

第8章 光交换技术
8.1 概述
8.1.1 光交换技术分类
8.1.2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
8.2 光交换元件
8.2.1 半导体光开关
8.2.2 耦合波导开关
8.2.3 硅衬底平面光波导开关
8.2.4 波长转换器
8.2.5 光存储器
8.2.6 空间光调制器
8.3 光交换网络结构
8.3.1 空分光交换网络
8.3.2 波分光交换网络
8.3.3 时分光交换网络
8.3.4 自由空间光交换网络
8.3. 混合型光交换网络
8.4 光交换系统
8.4.1 光交叉连接设备
8.4.2 光突发交换系统
小 结
习 题

第9章 软交换技术
9.1 下一代网络概述
9.2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
9.3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9.4 软交换网络的用户接入方式
9.4.1 传统用户的接入方式
9.4.2 宽带多媒体用户接人方式
9.5 软交换网络的呼叫控制方式
9.5.1 软交换设备的主要功能
9.5.2 软交换设备的分类及组织形式
9.5.3 软交换设备的组网方式
9.6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9.6.1 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
9.6.2 软交换网络业务的提供方式
9.6.3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环境
9.6.4 应用服务器
9.6.5 业务开放API技术
9.7 软交换网络的主要协议
9.7.1 媒体控制协议
9.7.2 SIGTRAN协议栈
9.7.3 SIP协议
9.7.4 BICC协议
9.8 燕子软交换网络与现有网络的互通
9.8.1 软交换与PSTN/ISDN的互通
9.8.2 软交换网络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互通
9.8.3 软交换网络与H.323网络的互通
9.8.4 软交换网络与SIP网络的互通
9.9 软交换网络的若干问题
9.9.1 承载网的选择
9.9.2 软交换网络的QoS问题
9.9.3 软交换网络的安全问题
9.9.4 软交换网络的私网穿越问题
9.9.5 软交换网络的其他问题
小 结
习 题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通信网络中的核心技术:现代交换原理精要》 第一章:通信网络基础与演进 本章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通信网络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循序渐进地揭示现代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和演进历程。我们将首先探讨通信网络的定义、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其在信息社会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不同通信网络类型(如固定网络、移动网络、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分类与比较,帮助读者理解其各自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追溯通信网络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电报、电话网络,到模拟通信时代,再到数字通信的兴起,最终抵达当今以IP为基础的现代分组交换网络。我们将分析每一次技术飞跃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如今所依赖的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将放在数字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如2G、3G、4G、5G)的演进,以及它们如何不断提升通信的速率、可靠性与覆盖范围。 理解网络协议栈是掌握现代通信网络运作机制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OSI七层参考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剖析各层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通过对每一层协议的详细讲解,如物理层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的帧封装与差错控制、网络层的路由选择与分组转发、传输层的连接管理与流量控制、应用层的各种服务协议(如HTTP、FTP、SMTP),帮助读者理解数据如何在网络中被封装、传输和解析。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当前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例如网络拥塞、安全性问题、可扩展性限制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同时,我们将展望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物联网(IoT)通信、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以及它们可能对通信网络带来的深远影响,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与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通信网络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电路交换技术。我们将详细阐述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即在通信双方建立一条独占的、端到端的物理或逻辑通路,直到通信结束才释放。通过对比电路交换与后续出现的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的根本区别,强调其在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低延迟方面的优势。 我们将深入分析电路交换的建立过程,包括呼叫建立、信令传输、资源分配(如时隙、频率、信道)以及连接的维持与拆除。重点将介绍传统的时分多路复用(TDM)和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解释它们如何在一个物理信道上承载多个独立的通信流,并详细讲解TDM中的帧结构、时隙分配机制,以及FDM中的载波频率分配和滤波技术。 在本章中,我们还将探讨电路交换在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如早期的电话交换系统。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交换设备,如人工交换台、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以及电子交换机,揭示它们的技术演进与核心工作原理。理解这些交换设备的工作机制,有助于我们把握通信从人工操作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变的关键节点。 同时,本章也将讨论电路交换技术的局限性,例如资源利用率低(连接建立后即使没有数据传输,资源也一直被占用)、电路建立时间长、灵活性差等问题。这些局限性为后续更高效的交换技术(如分组交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为理解现代通信网络中电路交换的演进和与分组交换的融合提供了历史视角。 第三章: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的核心概念 本章将深入探讨两种对现代通信网络产生深远影响的交换技术: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我们将首先阐述报文交换的原理,即通信数据被组织成独立的、完整的报文单元,每个报文都包含源地址、目标地址、校验码等控制信息,并在网络中逐点存储转发。我们将分析报文交换在处理长消息、异步通信方面的特点。 随后,我们将重点讲解分组交换,这是当今互联网通信的基石。我们将详细阐述分组交换的核心思想:将原始数据分割成一系列固定或可变长度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包”。每个分组都带有独立的控制信息,包括源和目的地址,使其能够在网络中独立地路由和传输。我们将深入剖析分组交换的优势,如高资源利用率(多个用户可以共享同一条通信线路)、路由灵活性强、对突发性流量的良好适应性以及较好的容错能力。 在本章中,我们将区分两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方式:数据报(Datagram)和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我们将详细讲解数据报的工作原理,即每个分组都独立地进行路由决策,网络节点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我们将分析数据报的优缺点,如路径动态可变、易于实现、但分组顺序可能被打乱。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虚电路的工作原理,即在通信双方建立一条逻辑上的虚拟连接,所有属于该连接的分组都沿着预先确定的路径传输。我们将讲解虚电路的建立、数据传输和拆除过程,并分析其优缺点,如分组传输顺序得到保证、信令开销较小,但需要额外的连接建立阶段。 本章还将讨论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关键技术,如路由选择算法(如距离向量路由、链路状态路由)、拥塞控制机制、流量整形与调度策略。这些技术是保证分组交换网络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读者将为后续更复杂的现代交换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现代交换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撑现代交换网络高效、可靠运行的各项关键技术。我们将首先关注路由选择,这是分组交换网络的核心功能之一。我们将详细讲解各种路由算法,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在动态路由方面,我们将深入剖析距离向量路由(如RIP)和链路状态路由(如OSPF)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网络场景下的适用性。我们将探讨路由信息交换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路由协议来发现和维护网络拓扑。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拥塞控制技术,这是解决网络拥塞、保证通信质量的关键。我们将详细阐述TCP拥塞控制的经典算法,如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我们将分析这些算法如何通过调整发送窗口大小来动态适应网络状况,避免网络崩溃。此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其他拥塞控制策略,如基于优先级的拥塞控制和主动队列管理(AQM)技术。 流量控制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本章将深入分析传输层中的流量控制机制,特别是TCP的滑动窗口协议。我们将详细讲解滑动窗口的工作原理,包括发送窗口、接收窗口、确认应答(ACK)以及如何通过窗口大小来限制发送方的数据传输速率,防止接收方被淹没。 服务质量(QoS)是现代通信网络追求的重要目标。本章将详细介绍QoS的概念和实现技术。我们将讲解不同的QoS等级,如尽力而为服务(Best-Effort)、区分服务(DiffServ)和综合服务(IntServ)。我们将深入分析DiffServ模型中的标记、分类、标记和整形(Per-Hop Behavior, PHB)等关键机制,以及IntServ模型中的资源预留和呼叫建立过程。我们将探讨各种QoS支持技术,如排队策略(如PQ、WFQ、RED)、调度算法和差分服务码点(DSCP)的应用。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我们将详细解释NAT的原理,以及它如何解决IPv4地址枯竭问题,实现私有网络与公共网络之间的地址映射。我们将分析NAT的不同类型(静态NAT、动态NAT、NAPT)及其应用场景。 最后,本章还将触及网络安全在交换网络中的重要性。我们将简要介绍防火墙、VPN(虚拟专用网络)等安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提供保护。 第五章:现代交换网络中的体系结构与协议 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现代交换网络所采用的体系结构以及支撑其运作的关键协议。我们将聚焦于IP网络,阐述其作为现代互联网基础的地位。我们将详细讲解IPv4协议,包括其报文格式、地址分配机制、子网划分以及NAT等技术如何被用于解决地址短缺问题。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IPv6协议,这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我们将详细阐述IPv6报文格式、扩展头部、更大的地址空间以及其在自动配置、安全性等方面带来的改进。我们将分析IPv4向IPv6迁移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在路由协议方面,本章将深入探讨核心路由协议。我们将详细讲解BGP(边界网关协议)的工作原理,它是互联网路由的骨干协议。我们将分析BGP的路径向量机制、AS(自治系统)的概念、路由更新和策略路由等关键特性。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传输层协议。我们将详细解析TCP(传输控制协议),再次强调其可靠性、面向连接的特性,以及在数据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精妙设计。我们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分析TCP在Web浏览、文件传输等服务中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将重点介绍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我们将阐述UDP的无连接、不可靠特性,以及它在流媒体、在线游戏、DNS查询等对实时性要求高但可以容忍少量丢包的应用场景下的优势。我们将比较TCP和UDP的适用范围。 在网络层,除了IP协议,我们还将介绍ICMP(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它用于报告错误和提供控制信息,是网络故障排除和诊断的重要工具。我们将解释ping和traceroute等工具如何利用ICMP实现其功能。 本章还将简要介绍网络管理协议,如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它允许网络管理员监控、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 最后,本章将探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和微服务等现代软件开发和部署理念如何影响网络通信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它们如何与网络协议协同工作。 第六章:下一代交换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下一代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通信网络未来的演进趋势。我们将首先深入分析软件定义网络(SDN)。我们将详细阐述SDN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实现网络的集中化、可编程化和智能化。我们将讲解SDN的架构,包括控制器、开放流(OpenFlow)协议以及网络应用等组件。我们将分析SDN如何提升网络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可管理性,以及它在数据中心、企业网络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接着,我们将探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我们将解释NFV如何通过将传统的硬件网络功能(如路由器、防火墙)转化为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网络功能的弹性部署和灵活扩展。我们将分析NFV与SDN的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网络向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5G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我们将深入分析5G的关键技术,如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大规模MIMO、毫米波通信等,以及它们如何为物联网、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新兴应用提供强大的通信支撑。我们将展望6G甚至更遥远的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人工智能(AI)在网络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AI如何被用于网络流量预测、故障诊断、性能优化、安全威胁检测等方面,以及AI驱动的网络管理和自动化将如何改变未来的网络运维模式。 物联网(IoT)通信也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物联网设备和通信协议,以及它们如何与下一代交换网络进行互联互通。我们将分析LPWAN(低功耗广域网)等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最后,本章将对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进行展望,包括全息通信、空间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概念,以及这些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通信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现代交换原理》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它对传统交换技术和新兴技术之间联系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记得我以前学那些基础理论的时候,总是觉得很抽象,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把那些复杂的协议和算法都变得清晰易懂了。比如说,它对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对比分析,不是简单地罗列优缺点,而是深入到资源分配和拥塞控制的底层逻辑,这对于我理解现代网络架构的核心瓶颈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与传统交换机制结合时的那种前瞻性思考,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接触的很多“新潮”技术,其实根基还是扎在这门基础学科上的。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信息传递的链路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能这样用,以及如何能用得更好”。对于那些希望在通信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典,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你在面对未来任何技术变革时,都能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教材时,我原本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现代”这个词在技术领域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在兼顾了经典理论的严谨性的同时,对当前网络前沿热点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入。比如,在讨论到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介绍,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传统的控制信号分离机制进行了对比,这让那些对SDN感到困惑的读者能够迅速找到知识的连接点。书中对延迟、抖动和吞吐量这些关键性能指标的分析也极其到位,那种数学推导的严密性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度把握得非常精准。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和案例分析,它们往往能引导你去思考那些教科书上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灰色地带”问题,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学习欲望。这本书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阅读体验流畅,完全没有一般专业教材那种晦涩难懂的感觉。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努力转型到网络安全领域的从业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安全层面的探讨虽然不是主线,但其基础性至关重要。它对二层(如ARP欺骗的原理)和三层(如路由协议的信任机制)交换行为的深入剖析,恰恰是理解和防御高级网络攻击的基石。只有彻底明白数据包是如何被合法地、按既定规则转发的,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检测和阻断异常流量的策略。书中对多播和广播机制的分析,也让我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了新的认识,这对于构建安全隔离和高效通信环境同样关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新技术时,总能回归到对“信息传递本质”的探讨,这种回归本源的思维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容易过时。它不是一本追逐时髦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旨在培养深刻洞察力的工具书。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关于网络架构优化的项目,手边翻阅了好几本参考资料,但真正能让我感到豁然开朗的还是这本《现代交换原理》。它的深度足以支撑起专业研究,但表达方式却又保持了相当的亲和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QoS(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阐述,书中详细剖析了从排队算法(如WFQ、LLQ)到流量整形和拥塞避免的完整技术栈。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深刻理解到,要实现一个可靠、高性能的网络,绝不仅仅是堆砌带宽那么简单,背后的精细化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此外,书中对网络安全与交换效率之间的权衡讨论也十分精辟,它没有给出“最优解”,而是引导读者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取舍,这种务实的态度在学术著作中并不多见。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非常完整,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为自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的难度梯度设计得非常科学,初学者可以从最基础的交换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路由算法和安全机制,每一步都有清晰的铺垫。我发现它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报文格式和状态机转换时,使用了非常直观的流程图和表格,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特别是关于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交互的部分,我以前一直混淆不清,但这本书用一个贯穿始终的模拟场景,将数据包的整个生命周期串联了起来,一下子就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不同厂商设备在实现这些标准协议时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也给予了关注,虽然不深入细节,但足以让你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少走很多弯路。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学习的每一步都耐心地引导着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