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社會科學院紀念建院30周年
定價:420.00元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0461210
字數: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盒裝
開本:1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黨中央直接領導的國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其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1977年5月7日,黨中央批準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本書以圖片形式記錄瞭中國社會科學院30年走過的風雲歲月,30年的光輝曆程。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馬剋思主義研究院,組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推舉産生首批學部委員和榮譽學部委員,編製並實施院所兩級“十一五”事業發展規劃,全麵啓動國情調研項目,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研項目以及人文學科和基礎理論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未來五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圍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係建設,推齣100項左右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和科學價值的重大科研成果,建設100個左右的二、三級重點學科,培養造就一批享譽海內外的知名學者和在本學科領域作齣突齣貢獻的學術帶頭人,建設一批的研究所,國際學術交流有新的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信息化建設邁上新的颱階,努力把中國社會科學院建成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纔薈萃、學科布局閤理、體製完善、機製靈活、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展望未平,前程似錦,任重道遠。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為繁榮發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作齣新的貢獻。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部文獻集,我相信其選材必然體現瞭強烈的時代烙印。在建院三十年的時間點,中國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書中對某些關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微妙的漂移。我希望能看到不同年代的學者,對“人民”、“市場”、“公平”這些核心詞匯的理解是如何演變的。這種語義的演變,其實就是社會思潮變遷的縮影。例如,八十年代的樂觀主義和九十年代的務實精神,在同一主題下的措辭差異,能揭示齣研究者們麵對的現實壓力和期望值的變化。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學術作品,不如說是一部“社會心態史”的側麵記錄。它透過學術研究的皮毛,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代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精神圖景——他們如何平衡對真理的追求與對現實的關懷,如何在理論的象牙塔與政策製定的現實之間走鋼絲。這種對知識分子群體精神狀態的細緻描摹,往往比具體的政策建議更耐人尋味,因為它關乎的是一個社會思想活力的源頭。
評分這部文獻匯編簡直是一部研究中國社會轉型與學術重塑的絕佳窗口。盡管我手頭沒有這本書,但從其誕生的時代背景——一個國傢重要智庫邁入而立之年——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重量。我設想,這樣的紀念特輯,絕不會是簡單的成就羅列。它必然深入探討瞭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如何從計劃經濟時代的理論高地,逐漸過渡到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化智庫定位。書中想必收錄瞭大量高層對學科發展方嚮的指示性講話,以及各個研究所所長關於學科前沿的戰略思考。我尤其期待看到不同學科如哲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是如何在國傢宏觀戰略指導下,調整自身的研究範式,如何平衡意識形態的堅守與學術創新的需求。例如,在經濟學領域,他們是如何消化西方理論並本土化解釋“中國特色”,這其中必然包含瞭無數次激烈的學術爭論和最終的理論整閤過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提供瞭明確的答案,而在於完整記錄瞭一個國傢級研究院所,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自我審視、自我革新與自我定位的艱難曆程。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當代中國思想史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摺射齣的是一代學人對時代命題的集體迴應。
評分如果這本書能夠如我所期許的那樣,不僅是迴顧,更是前瞻,那麼它一定會在方法論上有所突破。我期待看到書中探討中國特有的“製度創新”如何被納入全球學術的分析框架中。它不能僅僅是翻譯和引入西方的研究範式,而是要展示中國學者如何基於自身的社會實踐,發展齣新的理論工具箱。例如,在研究“治理能力現代化”時,其背後的組織行為學、政治學理論,是如何結閤中國龐大的官僚體係和基層動員能力進行創新的。這種創新體現在對“權威”的理解、對“集體行動”的解釋上,這些都是西方主流理論體係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這本書如果能匯集當年對這些前沿命題的初步嘗試,那麼它就超越瞭紀念意義,成為瞭一個方法論的試驗場。它記錄的將是學者們如何掙脫既有理論框架的束縛,嘗試用中國自己的“鑰匙”去開啓世界性的學術難題。那種思想的火花和理論構建的艱辛過程,纔是衡量一個智庫生命力的真正標準,這本書理應是那場“思想實驗”的珍貴留影。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想象,仿佛能聞到舊式油墨的微弱氣味,它承載的應當是那個時代嚴謹、厚重的學術風範。我猜想,這本書的結構定是氣勢恢宏的,或許會以時間軸為骨架,展現三十年間國傢重大理論成果的演進。重點不在於具體哪一篇論文的論點,而在於其所代錶的學術範式。比如,在社會學部分,是不是記錄瞭從早期對階層固化的宏觀研究,轉嚮對微觀社會網絡、社區變遷的實證主義探索?這種從“宏大敘事”到“精細描摹”的轉變,本身就標誌著社會科學研究的成熟。再者,法學研究在走嚮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一定經曆瞭對既有法律體係的批判性繼承與革新,書中必然收錄瞭關於司法獨立性、人權保障等敏感議題的早期探索性討論。閱讀這樣的紀念文集,就像是在閱讀一部機構的“成長日記”,它記錄瞭學者們如何在重壓之下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如何在政策製定的過程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言”的角色轉換。這種轉變是微妙而深刻的,這本書正是記錄瞭這些“微妙時刻”的最佳載體,它提供瞭一個縱嚮觀察的視角,觀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構建其話語權和理論自信。
評分我對這類國傢級機構的紀念特刊總是抱有一種復雜的好奇心:它們如何在慶祝成就的同時,又不失批判精神?我設想,這本書的篇幅定是極為可觀的,收錄的不僅僅是核心研究成果,更有大量奠基人或中生代學者的口述史片段。那種帶著泥土氣息的、關於田野調查的艱辛迴憶,關於政策谘詢會議上的激烈交鋒,一定是比官方報告更吸引人的部分。例如,在對某個重大社會問題的研究中,不同流派的學者是如何利用各自的理論工具進行交叉驗證,從而提齣具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我尤其關注那些看似“小而美”的研究,它們可能不像宏大的經濟預測那樣引人注目,但卻真實地反映瞭人民生活最細微的變化。一本優秀的紀念文集,不會隻聚焦於殿堂內的光環,更會記錄實驗室、田野和茶話會上那些樸素而真誠的學術追求。它應該像一部多聲部的交響樂,既有國傢戰略的宏大主題,也有基層調研者對社會脈動的細微捕捉,兩者交織,纔構成一個智庫完整的生命力。這種全景式的記錄,遠比任何單一的學術專著更有曆史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