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通信技术(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魏东兴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1479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共分三篇14章,以通信系统中基本的三种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为主要内容,全面介绍了这三种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动向。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相近专业学习通信技术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可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版前言
绪论
0.1 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0.1.1 通信技术的发展
0.1.2 通信系统及分类
0.1.3 通信方式
0.1.4 传输技术
0.1.5 性能指标
0.2 现代通信的主要技术
0.2.1 光纤通信
0.2.2 卫星通信
0.2.3 移动通信
0.3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0.3.1 通信技术数字化
0.3.2 通信业务综合化
0.3.3 网络互通融合化
0.3.4 通信网络宽带化
0.3.5 网络管理智能化
0.3.6 通信服务个人化
篇 光纤通信
章 光纤通信概论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
1.1.1 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
1.1.2 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
1.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1.2.1 光纤线路
1.2.2 光发射机
1.2.3 光接收机
1.3 光纤通信的特点和应用
1.3.1 光纤通信的特点
1.3.2 光纤通信的应用
第2章 光纤和光缆
2.1 光纤的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构
2.1.2 光纤类型
2.2 光纤的几何光学分析
2.2.1 射线理论要点
2.2.2 光在多模阶跃光纤中的传输
2.2.3 光在多模渐变光纤中的传输
2.3 光纤的波动光学分析
2.3.1 波动方程
2.3.2 光纤中的模式
2.3.3 单模光纤的模式特性
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2.4.1 光纤的损耗特性
2.4.2 光纤的色散特性
2.5 光纤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
2.5.1 受激光散射
2.5.2 非线性折射
2.5.3 四波混频
2.6 光缆及连接技术
2.6.1 光缆及其结构
2.6.2 光纤及光缆的连接
第3章 光源和光发射机
3.1 光发射机的基本组成
3.2 半导体光源的发光机理
3.2.1 光辐射和粒子数反转分布
3.2.2 PN结的能带和电子分布
3.3 半导体激光器
3.3.1 形成激光振荡的条件
3.3.2 F-P腔半导体激光器
3.3.3 分布反馈激光器
3.3.4 半导体激光器的主要特性
3.4 发光二极管
3.4.1 发光二极管的结构
3.4.2 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性
3.5 光源的调制及驱动电路
3.5.1 光源的调制方式
3.5.2 直接调制及驱动电路
3.6 激光器的控制电路
3.6.1 自动温度控制
3.6.2 自动功率控制
第4章 光接收机
第5章 光纤通信系统及新技术
第2篇 卫星通信
第6章 卫星通信概论
第7章 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原理
第8章 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
第9章 卫星通信网
第3篇 移动通信
0章 移动通信概论
1章 无线信道的特性与电波传播
2章 移动通信基本技术
3章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4章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附录 英文缩写词汇对照表
参考文献
这本书啊,拿到手才发现,它跟我预想的“硬核技术手册”有点不太一样。我本来是冲着它名字里的“现代通信技术”去的,以为能看到一堆高深的数学公式和最新的5G/6G架构深度剖析。结果呢,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面向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对电磁波传播、信道编码这些基础概念的阐述,简直是事无巨细,甚至连早期的模拟通信原理都给捡起来了。对于我这种想直接跳到最前沿、对基础理论有些不耐烦的人来说,一开始读起来有点像是在啃“老本行”,感觉进度慢了点。不过,当我尝试用它来搭建我脑海中整个通信系统框架时,才发现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叙述方式有多么重要。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起概念混淆的细节,很多地方的图示和文字对照,比我之前看的其他教材都要清晰不少,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从零开始建立知识体系的初学者,这本教材提供的地基是相当稳固的,虽然可能不是最时髦的“摩天大楼”,但绝对是抗震能力最强的。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一个明显优势在于其历史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关注当下的技术热点,而是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回顾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从早期的时分/频分复用,到数字化的飞跃,再到如今复杂的蜂窝网络架构,作者似乎有一种“溯源”的执念。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是,当你理解了早期的技术限制是如何催生出新的解决方案时,你对当前技术(比如软件定义网络或者认知无线电)的变革动机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告诉你,现在的“新颖”技术往往是解决了过去遗留的某种根本性难题。但是,这种详尽的历史回顾也占据了不少篇幅,对于那些只对未来感兴趣,或者时间非常紧张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冗余,毕竟在追求极致效率的现代通信领域,我们更关心的是下一个突破点,而不是过去所有的演进细节。
评分在软件和仿真工具的应用方面,这本书的表现让我有些失望。在当今的通信领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往往是通过仿真软件(比如MATLAB/Simulink或者专用的网络仿真器)来实现的。这本书虽然在理论上讲解了调制解调、信道估计等核心算法,但它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以落地运行的代码示例或者仿真指导。例如,当我读到关于OFDM系统在存在频率偏移时的性能分析时,我期待书中能附带一个简单的MATLAB脚本,让我能亲手跑一遍,看看图形是怎么出来的。但很遗憾,它只是给出了理论结果和结论。这使得书中的内容,尽管在理论上完美无瑕,但与实际操作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对于希望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这一点上打了折扣,它更像是静止的知识集合,缺少了与现代工程工具交互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一个关于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的项目。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大规模MIMO或者毫米波通信的最新进展和实用案例。翻开目录,确实能看到这些章节,但给我的感觉是点到为止,缺乏那种深入到工程实现层面的细节和痛点分析。比如,涉及到大规模天线阵列的波束赋形,书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建模,对于实际部署中遇到的硬件限制、功耗优化,或者不同厂商的解决方案差异,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想起了以前读的某些教科书,它们擅长描述“应该是什么样”,却很少触及“实际做起来有多难”。如果你是希望通过这本书直接上手解决具体的工程难题,或者想了解最新的工业标准文档解读,这本书的深度可能还不够,它更像是为你接下来的高级学习铺路,而不是直接带你冲锋陷阵的那把“利剑”。对于我来说,我需要再去查阅大量的IEEE论文和技术白皮书来填补这些“应用鸿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说实话,相当的“传统”。它有着非常鲜明的教材风格,大量使用宋体和标准的黑体标题,结构严谨到有些刻板。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量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推导,几乎没有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设计的彩色图表或者现代感十足的排版设计。这对于习惯了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和视觉刺激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密集的文字密度,感觉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注意力的考验。而且,书中大量的数学符号和希腊字母,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上下文回顾,很容易在复杂的推导过程中迷失方向。它更像是给一个严肃的课堂准备的讲义,而不是一本可以随时放松下来翻阅的参考书。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信息承载量大,但缺点就是对读者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耐性要求极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