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女性文化 总No 13(2010年第2期)
定价:39.00元
售价:19.9元,便宜19.1元,折扣51
作者:王红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97202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本期分为前沿·重构与反思、对话·情与爱的流向、性别·自我与镜像、人物·不一样的精彩、赏典·新作名家评论、画廊·女艺术家的生命之境、读吧·“60后”女作家散文经典、新秀·心灵花园的播种者、沙龙·女性文学讲坛之一九个栏目,每个栏目集有若干篇相关文章,集中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化的发展和现状,展示了女性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内容提要
女性文化研究,既不是与男性对立的刀枪剑戟,也不仅是反传统的“躯体写作”,更不仅是女性书写自我的情感小调。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叙事中,发现男性/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是如何被塑造,被虚构,被异化,被复制的,而不只是女性被生成。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深层,辨识男性/女性社会生活与家庭道德伦理关系,发现其性别规制既定的男权本质。并揭示社会性别差异性与相似性的“不确定的统一”形态,以及批判性、性与建构性的文化特征。对于透视多元女性理论的悖论,完善中国女性文化学,能够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国女性文化》试图以男女平等对话的两性关怀为要旨,以女性生命体验与文化经验为切入点,改变男权文化单极与偏斜的延展历史,为生命探索一种更理想的境界,为人类寻找一种形而上的人性完善图景,创造出一个两性互补共生的文化理想国,为与男性共同托起未来人类新文明的太阳,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录
特别专题
21世纪女性文学新生态
王红旗 一个中国女性文化研究新地标的诞生——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启动仪式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理论生成与文本实践——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论坛
陆卓宁 女性·民族·历史救赎——台湾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与女性文学“占位”
王黑特 李 瑞 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批评模式初探
田美莲 女性文学的发展与悖论
白军芳 西安美女作家的反叛与皈依
傅书华 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研究的瓶颈问题
张 莉 社会性别意识与女性文学研究——一个“70后”学者的视角
乔以钢 性别·文学·语境——谈近年来青年学人研究实践的建设性
王 敏 艾云:用身体撞开思考的大门
朱育颖 绿色方阵:生态视窗中的新世纪女性写作
王志萍 新世纪新疆女性写作的意义与困境
艾 尤 台湾女望书写的新质与得失
沈红芳 鲁敏小说中的家庭叙事伦理
李 玲 母性之爱颂歌的边界
刘传霞 商业化时代乡村女性生活的“现实一种”
陈骏涛 “她世纪”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走向
女性写作面对文化冲突的自救——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论坛
张抗抗 发现女性文学“人学”之根本
阎晶明 女性话语权?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李彦加 拿大华裔女作家和我的新作《雪百合》
徐小斌 女性立场与我的新作《炼狱之花》
盛可以 把女性本体意识的体验直接融化到作品中
崔曼莉 很多男人为什么喜欢《浮沉》却讨厌乔丽?
杨匡汉 女性文学:大气、凝重、灵动、简洁
前沿
重构与反思
高永平 按性别比征税: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一项政策建议
李慧波 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反观20世纪50年代的婚姻和家庭
对话
情与爱的流向
张卉 爱的使命——日本华人女性从困境走向
黄鸣 婚外恋引发的与“第三者”探讨
性别
自我与镜像
姚玳玫 珂勒惠支与弗里达:从自画像看女性表达的两种途径
康卉 “我能爱你如此真是疯狂”——论杜拉斯小说中的“疯女人”
黄晚晴 女性话语的另一种建构——论西西女性写作的童言叙述风格
〔美〕徐贞敏 刘倩 译 翟永明书写中城市空间的失落、迷路与文本重绘
人物
不一样的精彩
安 顿 秋千架上的女人
代 刚 廖一梅:一意苦争春,梅香如故
〔加拿大〕盖尔·恰森 李伟 译 在她们事业的——来自全美女总裁协会的报告
赏典
新作名家评论
白 烨 用青春叩问:“肆爱”离真爱有多远?
王 迅 呈现世道人心的纷繁图景——评迟子建长篇新作《白雪乌鸦》
陈骏涛 对当代人伦关系的动情抒写——对方方中篇小说《琴断口》的一种阐释
邵燕君 读陈谦的《望断南飞雁》
画廊
女艺术家生命之境
闫 平 《母与子》:画布上温暖的母爱
喻 红 《金色天景》:人类灵魂的困境与觉醒
申 玲 《红杏》:红与黑式的天问
赵 坤 《都市生灵》:身体里的呐喊
读吧
“60后”女作家散文经典
田 泥 导语:寻找爱与温暖,还有更多
徐坤一 桥横卧,坐拥千年
迟子建 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皮皮如 风如果
陈 染 我们的动物兄弟
周晓枫 哑言之爱
梅 卓 玉树的阿斯女神节
潘向黎 为了永远不告别
阿 毛 怎样温柔地爱与死?
虹 影 在东京拜访一事无成者周树人
新秀
心灵花园的播种者
梅翘楚 每个瞬间都是永恒(外两篇)
白 烨 贵在纯真——读梅翘楚作品有感
沙龙
女性文学讲坛之一
钟晶晶 我们如何化蛹为蝶:兼谈苦难历程中的梦境写作
敬请赐稿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这本刊物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处理“历史性”与“当下性”之间的平衡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往辉煌或沉沦的简单缅怀,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探讨了历史的遗存如何以隐蔽的方式,继续影响着当代女性的处境和选择。那些关于女性集体记忆重塑的章节尤其引人深思,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认定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的协商、遗忘与再发现中被形塑的。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细腻把控,使得刊物的内容避免了时效性的短暂,而具有了更持久的理论价值。它引导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理解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理解女性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所进行的永恒的文化张力下的舞蹈。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期特刊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学术刊物的活力。它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处理那些极为晦涩的理论概念,也能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尤其是那些对某一特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评论文章,其文字的张力十足,充满了思辨的魅力。比如,某位作者对特定文学流派中女性角色“缺席”现象的批判,所使用的批判性语言犀利而精准,绝不拖泥带水,直击靶心。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而非枯燥的知识灌输。这种对学术表达的自我革新,无疑拓宽了该领域研究的受众面,让更多对中国社会文化议题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养分,参与到这场重要的文化对话之中。
评分这本《中国女性文化》特刊,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扎实的论据,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她者”叙事建构的探讨,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由主流话语精心编织的迷宫,而作者们则手持火炬,精准地指出那些被刻意忽略或边缘化的女性声音。它并非停留在对传统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简单罗列与批判,而是深入到深层结构,挖掘了权力关系如何在文化符号的层面上运作,如何塑造了当代中国女性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特别是关于媒介影像中“完美女性”模板的解构部分,那种对流行文化符号的深挖,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对现实的关照,让人读后不禁反思自己日常接触的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文化压力与文化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期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女性主体性争取过程中的挣扎与张力。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中国女性文化》特刊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迫切的问题,关于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关于文化资本的再分配、关于个体能动性在结构性限制下的可能性。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我甚至觉得,它对当前某些社会思潮中对女性议题的简化处理,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反制。它教会我们,理解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须回到其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多维度的现实场域中去考察。这份刊物的出版,无疑是对推动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向前迈进的一份重要贡献,其厚重感和思辨性,值得反复品读和深入研习。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期特刊在议题设置上展现了一种令人振奋的跨学科视野。它并没有将“文化”这个概念局限在文学或艺术批评的狭小天地里,而是大胆地将视角投向了日常生活、消费行为乃至城市空间中的性别实践。那种将个体经验与宏大社会变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冲击力。例如,其中一篇对特定地域女性手工艺人经济赋权的考察,那种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感受到她们在传统技艺重塑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这种将微观的、具体的生命故事放置在宏观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之下审视的努力,是极其宝贵的。它提醒我们,文化研究不应是高悬于空的理论构建,而必须根植于鲜活的生命体验之中,去倾听那些最基层的、最真实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