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36.00元
作者:李沐泽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43896512
字数:
页码:2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31kg
编辑推荐
16岁,我们向往远方
18岁,我们离开家
22岁,我们想找份好工作
25岁,我们涨了工资,渴望升职
29岁,我们计划买房买车,生活日趋圆满,心中却多了个缺口
奔三青年李沐泽,离开路透社,历时304天,穿越15国。
印度的风太热,伊朗的水太涩,在以色列阅读*深的文明,在尼泊尔触摸*高的天空,从恒河到尼罗河,从1世纪到21世纪,从喜马拉雅到死海,经过之后,总会带走点什么。
没有师父,没有白马,但每个人都要有一场西行。
丢失了行囊,却带回真的我,然后明白,柴米油盐是不同的诗意与远方。
内容提要
十个月,十五个国家,从东南亚到南亚,从中东到中亚,这是一场穿越亚非陆地的奔走;
路透社,职业媒体人,辞掉体面的工作,再次屹立路口,这是一段缓慢成长蜕变的前行。
李沐泽跨越了不同经纬上千里的陆地海洋,一路上见世界遇众生,并不刻意探求旅行的意义,在孤独的旅途里缓慢成长。年轻时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不惜代价去追逐自由,但真正万水千山走遍后,他才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视角看待身边普通事物的价值,在这段漫长的旅行中蜕变,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普通意义的旅行观光猎奇书,作者诚恳地叙述着三十岁来临前的旅途中山河过目的内心转变。等到风景看透长路走完,他逃出困顿,重获新生。这段人生中刻骨铭心的成长,是三十岁到来前好的礼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沐泽,旅行者、职业媒体人,新浪微博:@某个旅人23号。
八零后,生于北京,23岁之前从未走出京城,安心于自我小小世界。研究生期间因交换项目在台北生活两个月,才次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于这场意外而一发不可收。后旅居英国,周游欧洲大陆。回国后工作于英国路透社,拥有一张漂亮的名片,奔忙于都市丛林,在三十岁来临之前,突然意识到看似美满的生活若有所失。于是,带着疑问,追随内心,辞职上路。
文摘
开篇 如是我行
因为日复一日地忙碌,我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已经将自己带到这么远,如果时间足够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陌生人。秋去春来,无关风月,年少轻狂之后,我发现我也只是在没有区别地老去。
不断地迎来困惑,一样想向别人要一份答案,但后来意识到站在路口,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艰难的选择,无人指点,因为没有人知道你要的是什么,甚至自己也一再地否认,于是陌生人更无法承担这份选择的代价。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折磨,城市里街灯通明,公交沿着线路行驶,起步靠站,乘客上车下车。有时候觉得,这种朝夕可计算的生活,如果真的接纳了也不错,但毕竟过去漫长的奔波帮我确认了我是什么样的人。我依然在乎一些自我理念的达成,明白主流安稳的生活终究会帮我戴上一枚紧箍咒,却始终下不了决心去屈从。
2012年6月2日,我出发了,这一天我等待了很久。
工作辞了,房子退了,所有的行李打包进45升的NorthFace背包,呼吸一口大街上的空气,里面都充满了自由的味道。关上租住了三年的房屋的门,我也主动关掉了过去的日子,远行,总是以告别过去开始的。
离开路透社,我舍不得,那是我热爱的事业。辞职信吓了老板一跳,她不停地劝我别冲动,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给我放一个月假行不行,但我去意已绝。亚洲副总裁出差来北京约我喝了一次咖啡,我毫不保留地告诉了他我的想法,出乎意料,他非常赞成,他希望我既然想去做,就现在做。他说年轻时他也曾这样远行,现在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有心无力。
没有和爸妈讲实话,只是和他们说公司派我到香港一年,爸妈一辈子没有出过国,香港对于他们已经够远,他们不停地问我公司是不是安排你吃住,有没有同事一起去,我说,当然。爸妈毫无意外地老了,我也开始变得懂事,早些年我很爱讽刺嘲笑他们这种活在“大锅饭”年代的思维,他们一直希望我就在家门口拿着固定的,娶妻生子,回家吃饭,过平凡踏实的生活,却不知道他们的儿子浑身逆鳞,内心有太多无法抵挡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召唤。
和朋友们道别,某位深陷家庭斗争的朋友敲来一段话,“所以,你就自由自在地过一辈子吧,不要结婚,找个稳定的爱人,如果想要孩子就领养,不要再遭遇我们这些人的被逼无奈,和经历人生种种的被了。”还有一位朋友瞬间激动了,“,你真是像风一样自由。”其实,我也不确定命运即将牵引我到何处,只是希望生命再遥远一些,有些梦想实现在有生之年。
带着一点点激动和紧张,火车驶向南方。
北京到南宁,火车走了二十八个小时,醒了睡睡了醒。夜里经过旷野,安静得只能听到铁轨撞击声,路过石家庄、郑州、长沙、桂林,大多数城市以前来过,但印象不深了,倒是火车上卖纪念品、方便面、保健袜子的,才是我熟悉的中国。
隔壁卧铺是对四川大学生情侣,到南宁朋友家玩,只要火车停靠某座城市站台,小伙子就会冲下去争分夺秒买两份当地小吃,再赶着火车启动那刻冲回来,和女朋友呼噜呼噜地吃掉,真是羡慕这份对新奇事物质朴的热情。年轻人浪漫,他们除了一大堆行李还背了两把吉他,于是他们大方地给我们唱歌,讲汶川地震被困的经历,有说有笑很打发时间。
有那么一刻,我以为回到了那趟周游中国的旅行。那是一个隐秘的春天,我坐上一趟南下的列车,在春节尚未结束的喜庆里,独自上路。我感到远方有莫名的力量在呼唤着我,让我必须毅然地关上门,背上包,启程。那是在一种混着后青春期的荷尔蒙与前成人化社会的焦虑,一种通过自我寻找而开始的,带有自我救赎,亦有些张扬的,后的成长。
因此,或者说,因为,我相信一切都不能不朽。生命中好的时光,一旦失去,即永不再来。于是在一百天里,南下北上,穿山越岭,一个人周游四方,我感到内心恣意生长着崭新的生命力,以至于巨大地震撼着我,并彻底地改变了我。
我路过了黄河,路过了长江,路过了珠峰,路过了敦煌,北方的黄土漫天交织着南方的小桥流水,呼啸而过的列车川流着沉默不语的人群。很多的时刻,我确信,人生就是这个样子的,确定到文字是无力的,镜头是无力的,记忆是无力的,因为它转瞬即逝,却又片刻永恒。
如是我行,就是这样行走的。
我在世界各处转弯,寻找路口,结缘了愿,告别了大江,追逐了海洋,一下就成长。不要发问,不会回答,只是不断地在大地间往复穿行,耳边回荡着莫名其妙的独白,离开了才获得自由,走远了反而迎来热爱,热切拥抱着的,是手中紧握却仍旧滑下的细沙,留不住的都无需纪念。见的世界越多,心反而越空,太多太多没有缘由的来去,有些是放手,更多是际遇带走,时间里我恭敬地交出去。
二十八个小时之后,次日夜里九点抵达南宁。南方这座城市有些闷热,尝试了南宁的特色老友粉,第二天出关到越南。
……
序言
自序:在路上,永远都是可怕的命题
开篇 如是我行
章 东南亚
越南:凡有边界的,皆是监狱
柬埔寨:梦想被生活阉割,后来你也忘了
老挝:在这条路上转了好几个弯
缅甸:寺庙的风,此刻穿过我的生命
泰国:冥冥中有些东西去了再来
第二章 南亚
斯里兰卡:不再年轻的理想主义者
印度南印:蓝皮火车
印度黄金三角:你只是走出了洞口,佛还在
印度北印:执者失之
尼泊尔:我的自由不是白来的
第三章 中东
黎巴嫩:战火中的局外人
约旦:人在天涯,天涯还远吗?
埃及:就跨过了尼罗河
伊朗:带我去那1391年
第四章 中亚
土库曼斯坦:重返丝绸之路
乌兹别克斯坦:我与世界之间的裂痕
哈萨克斯坦:过了山就是路尽头
尾声:就让鼓手继续敲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来自于氛围的营造。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压抑、疏离却又充满诡异美感的“场域”。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潮湿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若有似无的哀乐。作者在场景描写上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精细度,每一个环境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角色内心挣扎的投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情节,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主角那种被世界抛弃的孤独感,那种在巨大洪流中无力挣扎的绝望。而且,这本书的留白处理得极其高明,它从不把话说死,总是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比如,对于某些关键事件的描写,作者往往采用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冷漠视角,反而更能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波澜,让我们自己去填补那些血肉模糊的细节。看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疲惫的旅途,但这种疲惫是充实的,因为它带走了一些旧的认知,留下了更具韧性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剂猛药,直击灵魂深处。作者的文字功力实在了得,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仿佛能嗅到字里行间弥漫着的,那种久违的、带着泥土和阳光气息的真实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冷酷的清醒,他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生活的面具,将那些我们习惯性视而不见的阴暗角落一一呈现在眼前。这并不是一本读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书,相反,它会让你不断地质疑自己所信奉的一切,迫使你直面内心的恐惧与迷茫。故事的结构精巧,线索层层递进,每一次以为自己抓住了真相,作者总能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将你推入更深的迷雾。那种阅读的快感,来自于智力上的挑战,更来自于情感上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那个一直默默跟在你身后,观察你、理解你、甚至替你完成了那些你不敢完成的内心独白的伙伴。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那些角色不是非黑即白,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沉重的代价,让人不禁反思,在面对抉择时,自己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我感觉自己被彻底地洗涤了一遍。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名字听起来就有点“虚无”的书是抱着怀疑态度的,但读进去之后,完全被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给“吸”住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跳跃,时而像一位哲人般缓慢而深沉,时而又像一个街头说书人般急促而充满画面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时间”的拿捏。它不遵守线性的叙事,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拼凑那些散落的碎片。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非常擅长使用象征手法,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比如一把生锈的钥匙、一封未寄出的信,在后续的章节中都会爆发出惊人的意义。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接近于解谜,你不停地在寻找作者埋下的伏笔,享受着每一次豁然开朗的瞬间。然而,与其他一些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不同,它虽然有深度,却丝毫不矫揉造作,所有的晦涩最终都能回归到对“人”这个最基本命题的探讨上来。它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安慰或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古老、近乎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个当代的故事。我感觉它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一种永恒的悲剧色彩。作者似乎对“等待”这个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等待、错失和永不归来。这种对流逝的敏感,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沉静又充满张力。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本书中的“环境”不仅仅是背景,它本身就是一个角色,它在默默地影响着所有人的命运,甚至可以说,是环境塑造了人物的悲剧。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需要慢读,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我很少看到有作品能将“宿命论”的哲学思考,如此巧妙地融入到世俗的生活细节中去。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供更高质量问题的书。它让你在合上书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关于存在的意义、选择的重量的深深思索,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立刻想去重温一遍,但又有些犹豫,生怕再一次揭开那些伤疤。这本书的笔力之遒劲,实在令人佩服。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它只是聚焦于几个普通人,将他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放大到极致。但就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中,作者挖掘出了巨大的戏剧张力。他对于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那种在泥沼中徒劳挣扎却依然保持着一丝微弱尊严的姿态,让人既心疼又敬佩。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没有贩卖任何虚假的希望,它直白地告诉你,生活就是一场充满妥协和遗憾的博弈。它强迫你直面自己的局限性,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话中展现出的那种“言不由衷”,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往往比那些直白的陈述更具杀伤力和感染力。这本书,就像一面高倍放大镜,让你看清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棱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