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及周边交通旅游地图(1:1730000 2018)

北京及周边交通旅游地图(1:1730000 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祁彩梅赵佩 编
图书标签:
  • 地图集
  • 旅游地图
  • 北京
  • 交通地图
  • 周边游
  • 自驾游
  • 户外
  • 出行
  • 地理
  • 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
ISBN:9787503160882
商品编码:29722937657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京及周边交通旅游地图(1:1730000 2018)
  • 作者:编者:祁彩梅//赵佩
  • 定价:10
  • 出版社:中国地图
  • ISBN号:978750316088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8
  • 开本:大对开
  • 包装:活页
  • 页数:2

《京津冀区域交通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2023)》 一、 引言:区域协同的新篇章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其交通一体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当前京津冀区域交通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构建功能互补、区域联动、高效便捷的京津冀交通旅游发展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二、 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先行领域,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交通网络进一步织密,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为旅游资源的有效连接和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公路网络: 高速公路网: 京津冀地区已初步建成以首都为核心,连接北京、天津、河北主要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域的“两纵三横”高速公路网骨架,以及覆盖主要县市的射线和环线网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跨区域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如京雄高速、京秦高速、津石高速等,显著缩短了区域内主要城市间的通行时间,极大地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为自驾游、商务出行等提供了极大便利。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使得旅游者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出行线路,增加了旅游的可达性和灵活性。 国省干线公路网: 国省干线公路的提质升级,连接了更多中小城镇和乡村旅游景点,拓展了旅游的辐射范围,尤其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这些道路的改善,使得一些曾经交通不便的特色村落和自然风光得以被更多人发现和体验。 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不断完善,直接连接了众多乡村旅游点,对于发展农村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通过对乡村道路的硬化、拓宽,将分散的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等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链条。 2. 铁路网络: 高速铁路网: 以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张高铁、津滨城际等为骨干的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形成,显著缩短了北京、天津与河北主要城市间的时空距离。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得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高铁网络中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这不仅方便了商务和公务出行,更极大地促进了“一日游”、“周末游”等旅游模式的兴起。游客可以在上午从北京出发,下午即可抵达承德避暑山庄,傍晚返回,高效便捷。 普速铁路网: 普速铁路的升级改造和货运铁路的优化,也为区域内物资运输和部分区域的旅游出行提供了补充。特别是对于一些距离高铁站较远,但有重要旅游资源的地区,普速铁路的覆盖和提速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际铁路: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如京唐城际、京滨城际等,更是将北京、天津与河北廊坊、唐山、承德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轨道上的京津冀”。这使得区域内的人员流动更加便捷,为旅游资源的共享和一体化开发提供了强大的交通保障。例如,游客可以轻松地从北京乘坐城际列车前往唐山曹妃甸,体验滨海风光,或前往承德欣赏皇家园林。 3. 航空网络: 首都国际机场群: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以及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构成了区域内重要的空中枢纽。特别是大兴国际机场的启用,显著提升了区域的航空承载能力,并带动了周边区域的交通和商业发展。航空枢纽的完善,为长途游客进入京津冀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国际化。 支线机场: 河北省内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唐山机场、秦皇岛山海关机场等支线机场的完善,为连接区域内及国内其他城市提供了更多选择,方便了前往承德、张家口、秦皇岛等地的游客。 4. 水运与港口: 港口群: 天津港、黄骅港等沿海港口,以及京杭大运河等内河航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水运在客运旅游中的直接作用相对有限,但其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沿海旅游产业联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港口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休闲产业。 5.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TOD模式: 越来越多的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高铁站、机场站点的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开发,将交通枢纽与商业、酒店、文化、旅游等功能有机结合,提升了交通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也为游客提供了集散、换乘、休闲、购物的便利场所。这些枢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信息交换点。 三、 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现状与挑战 在交通一体化的有力支撑下,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1. 资源共享与产品整合: 现状: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涵盖了历史文化(故宫、长城、避暑山庄)、红色旅游(西柏坡)、生态旅游(白洋淀、野三坡)、滨海旅游(秦皇岛、北戴河)、冰雪旅游(崇礼)等。交通一体化使得这些资源在物理空间上的距离缩短,但如何在产品层面进行有效整合,推出具有吸引力的跨区域旅游线路和品牌,仍是关键。 挑战: 产品同质化: 部分旅游产品存在雷同,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进行深度体验。 线路设计不足: 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不够精细,存在“点多面广”但缺乏深度和连贯性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 游客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旅游信息了解不足,获取信息渠道不够便捷。 2. 品牌共建与营销推广: 现状: 区域内各市旅游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仍然存在,联合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的力度有待加强。 挑战: 独立品牌意识强: 各地更倾向于打造本地旅游品牌,而非京津冀一体化旅游大品牌。 营销渠道分散: 联合营销活动规模小、影响力弱,缺乏系统的、持续性的推广机制。 市场主体协同不足: 旅游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不够深入,未能形成合力。 3. 标准对接与服务提升: 现状: 旅游服务标准、信息平台、支付体系等在区域内的统一和衔接程度不高。 挑战: 服务标准差异: 不同地区在旅游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价格体系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影响游客体验。 信息平台孤立: 缺乏统一的、便捷的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和预订系统,游客获取信息、预订服务不便。 支付与结算不便: 跨区域旅游消费的支付和结算方式可能存在障碍。 人才流动与培训: 旅游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和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4. 政策协调与体制机制创新: 现状: 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市场监管、投资引导等方面,区域间的协调性不够强。 挑战: 政策碎片化: 各地旅游政策可能存在冲突或不协调,影响一体化进程。 市场监管难度: 跨区域旅游市场的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如消费纠纷处理、非法经营打击等。 投资引导不足: 缺乏有效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区域旅游一体化项目。 跨部门协调: 涉及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面临挑战。 四、 推动京津冀区域交通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区域交通旅游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构建“多规融合、互联互通”的交通旅游发展格局: 强化交通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对接: 将旅游线路、旅游节点、旅游资源分布等要素纳入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旅游发展需求。例如,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规划中,优先考虑连接重点旅游景区和区域中心的线路,并预留旅游服务设施用地。 优化旅游交通组织: 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优化交通组织方式。对于周末短途游,加强城际铁路和公交接驳;对于深度游,发展定制化旅游专线,连接分散的景点。 推进智慧交通与智慧旅游深度融合: 建设统一的京津冀智慧旅游信息平台,整合交通、旅游、气象、公共安全等信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个性化出行方案。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出行规律,优化交通运力配置。 2. 打造“联动发展、共享共赢”的旅游产品体系: 联合开发特色旅游线路: 整合区域内优势旅游资源,共同开发一批具有京津冀品牌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如“长城文化带之旅”、“京津冀红色经典之旅”、“燕赵风情体验之旅”、“滨海休闲度假之旅”等。鼓励以主题为导向,串联不同区域的景点和活动。 深化“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具有新业态、新模式的旅游产品。例如,将京津冀的科技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研学旅行线路;将京津冀的优质农产品、康养资源与旅游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和康养旅游。 鼓励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推动京津冀区域内具备条件的区域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区域内形成旅游发展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3. 实施“品牌共塑、营销协同”的推广战略: 打造京津冀旅游统一品牌形象: 统一设计京津冀旅游的Logo、宣传口号和宣传品,塑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区域旅游品牌。 开展常态化联合营销活动: 建立京津冀旅游营销联盟,定期举办跨区域旅游推广活动,如旅游推介会、旅游博览会、线上线下推广活动等。鼓励与大型旅游企业、OTA平台合作,拓展宣传渠道。 创新宣传推广模式: 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加强对京津冀旅游资源的宣传,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鼓励媒体记者、旅游博主、网红达人走进京津冀,体验和传播旅游魅力。 4. 建立“标准统一、服务优化”的保障机制: 推动旅游服务标准的协调统一: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逐步统一京津冀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安全标准、价格管理等,提升区域旅游服务整体水平。 建设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 打造一个集信息发布、旅游资讯、在线预订、投诉处理、客户反馈于一体的京津冀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推进支付和结算便利化: 鼓励使用统一的支付方式,探索建立跨区域旅游消费的便捷支付和结算机制。 加强旅游人才交流与培训: 建立京津冀旅游人才交流和培训平台,鼓励旅游从业人员跨区域学习和交流,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5. 健全“政策联动、体制创新”的管理体系: 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 建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完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 建立跨区域的旅游市场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创新投融资机制: 鼓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京津冀旅游一体化项目,特别是交通枢纽、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区等。 推动政策法规协同: 积极研究出台有利于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 结语 京津冀区域交通旅游一体化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报告基于对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为京津冀区域交通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坚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京津冀地区必将构建起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更加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例,谱写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北京及周边交通旅游地图(1:1730000 2018)》的出现,对于像我这种热衷于深度探索北京城及其腹地,却又常常被传统指南书的厚重和信息冗余所困扰的“驴友”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比例尺——1:1730000,这个精度在便携式地图中算是相当精妙了。它意味着在有限的版面上,地图能够兼顾宏观的区域布局和相对精细的道路网络。我特别看重的是它对“周边”的界定。北京周边的长城、名山大川,乃至河北省交界处的若干重要节点,很多时候都是自驾或选择公共交通时最容易迷失的地方。好的地图不只是告诉你A到B的路怎么走,更要让你在旅途中随时能定位自己身处何方,以及周围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惊喜点”。我期待这份地图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标注上能做到清晰明了,最好能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区分出快速路和普通国道,这对于规划行程中对时间敏感的旅行者来说至关重要。更进一步,如果它在重要服务区、加油站的分布上也有所体现,那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了,毕竟在大塞车或者偏远路段,这些信息比景点介绍本身更救命。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车载导航失效时最可靠的后备方案,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安全感,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份地图的“2018年”版本信息,让我联想到它在信息更新上的侧重点。2018年前后,北京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一些城际快速路的联通和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处于一个加速期。我非常关注它对“新”基础设施的覆盖情况。例如,新的地铁线路延伸段是否已经纳入考量?虽然它是交通旅游地图,但地铁作为最可靠的城市内部通勤工具,其最新站点和换乘信息如果能被有效整合,将极大地提升地图的现代价值。再者,围绕那些国家级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地图是否能提供更细致的区域划分和资源点标记?我期待在慕田峪长城、香山、野鸭湖等核心景区周边,地图能够不仅仅是一个路径指引,而是一个功能性的信息集成点。比如,标注出官方推荐的徒步路线、最佳观景点的大致方位,甚至是一些有特色的民宿或农家乐的集群区域,这些“软信息”的融入,才是将交通工具升级为旅游伴侣的关键所在。

评分

从一个地图收藏者和深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这张图的“信息密度”与“信息筛选”的平衡艺术。在如此小的比例尺下,要承载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区域信息,地图设计者必然做出了大量的取舍。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如何在取舍中保持了核心交通网络的完整性和清晰度,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了那些对特定群体有价值的“边缘信息”。例如,针对自驾游客,他们是否用符号标记了不同级别的收费站和禁行区限制?对于徒步或骑行爱好者,他们是否用非常规的、更偏向自然地形的等高线或植被覆盖信息来辅助判断路线的难度?如果这张地图在保留了传统纸质地图的宏大视野的同时,还能在某些关键区域(比如京藏高速沿线或怀柔密云的山区路段)提供了超越普通导航App的、基于地形的直观判断依据,那么它就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一本不可或缺的专业级参考工具,而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旅游宣传册。这种深层次的、为特定用户群体服务的细节挖掘,是衡量一张地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地图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和“触感”。在这个屏幕主宰一切的时代,一张制作精良的纸质地图,那种可以随意折叠、可以被汗水和灰尘打磨的质感,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仪式感。我希望这份1:1730000的地图在纸张选择上是耐用的,最好是防水防撕裂的材质,毕竟经常需要应对户外环境。其次,色彩的运用至关重要。高饱和度的颜色虽然醒目,但长时间观看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我倾向于采用柔和、对比度适中的配色方案,比如用水系用蓝色、山脉用不同深浅的绿色和棕色来区分海拔。最关键的是字体的选择和排布。地名标注不能出现重叠、遮挡重要道路的情况,尤其是在密集的城中村区域,地图设计者如何巧妙地疏导信息流,是衡量其专业水准的试金石。如果连一个偏僻的古迹名称都能清晰、不拥挤地标注出来,足见其设计功力的深厚。对我来说,一张好的地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和把玩的艺术品。

评分

拿到这份地图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毕竟是2018年的版本,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都市圈来说,信息更新速度是致命的。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于城市内部复杂立交桥和环路的解析能力。北京的交通系统是出了名的复杂,尤其是在三环、四环、五环交汇处,很多出口设置得非常微妙,如果地图上的线条过于简化,很容易让人开错道,白白绕远路。我希望这张地图在处理这些“关键节点”时,能够采用局部放大、细节特写的方式,清晰地标示出进出匝道的走向。此外,作为一张“交通旅游地图”,它必须平衡“交通”与“旅游”的权重。旅游地图常常在景点周围大肆渲染商业信息,而交通地图则可能过度简化地方小路。我期待这张图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在郊区,它不仅要标明主干道,还要能看到那些通往山间小村、古寺的“毛细血管”式小路,这些往往是深度游爱好者寻找秘境的入口。如果地图的图例设计得足够直观,能够一眼区分出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那对那些选择慢速交通方式的游客来说,价值就倍增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