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移动通信
: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康晓非,暴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15232700
字数:279000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和典型系统,以及移动通信领域新技术的发展。
全书分为3个部分。部分(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基本概念,使读者对移动通信有一个总体认识。第2部分(第2章~第3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包括移动信道理论、蜂窝技术、编码技术、交织技术、分集技术、数字调制技术等。在阐述过程中突出每种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第3部分(第4章~第6章)主要介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和GPRS系统、IS-95 CDMA和cdma2000 1x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cdma2000和TD-SCDMA)及其演进。在阐述时将每个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空中接口作为重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通信工程和有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材,也可供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挑剔的读者,尤其是在面对涉及标准和协议的专业书籍时。而《数字移动通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含糊其辞地提及“某种标准”,而是明确引用了3GPP等组织的相关规范基础,为我们理解4G LTE乃至5G初期的一些核心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物理层处理流程的描述,比如信道估计、同步和跟踪的细节,体现了作者对实际基站侧和终端侧实现细节的充分掌握。即便是那些非常细微的参数设置和算法步骤,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解释,确保读者不会在实现细节上迷失方向。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在查阅资料和撰写报告时,能够更加自信地引用其中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思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本基于行业最佳实践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是值得信赖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这本《数字移动通信》简直是通信工程领域的一股清流,对于我这种刚踏入这个行业的“小白”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让人头晕目眩的数学公式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蜂窝网络结构和多址技术(如FDMA、TDMA、CDMA)的阐述,真的做到了化繁为简。比如,在讲解频率复用时,书中通过生动的比喻,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一个有限的地理区域内高效地分配频谱资源,避免了信号的相互干扰。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阅读一本精彩的技术故事集。它让我明白,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话和上网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精妙的工程设计智慧。对于那些想打下扎实理论基础,又害怕硬啃教科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首选的入门读物,那种清晰度和逻辑性,让我对复杂的无线电波传输有了直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系统容量与性能之间的权衡分析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它没有简单地宣扬某项技术有多么“先进”,而是非常客观地展示了技术路线的选择往往是一个多目标优化的过程。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接入技术在频谱效率和抗多址干扰能力上的差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工程师们需要做出妥协或侧重。尤其是关于功率控制的章节,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能地管理发射功率来最大化系统覆盖范围,同时最小化对邻近小区的干扰。这种对“工程取舍”艺术的深入剖析,远超出了普通技术手册的范畴,它教会了我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去批判性地看待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的逻辑和代价。这种成熟的行业视角,是其他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初学者的需求,对资深工程师也能提供价值。当我深入阅读到信道编码与调制解调的部分时,我发现作者对不同调制方式(如QPSK、16QAM)的优缺点分析得极其透彻,并且结合实际的噪声环境进行了性能对比。特别是它对“误码率”这一关键指标的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信号质量不佳时,数据传输会出错,以及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穿插了对历史演进的探讨,比如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GSM数字化的关键技术飞跃,这种宏观视野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技术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发展脉络。那种层次分明的论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通信技术的演进史,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复杂的系统框图,在其他教材中往往是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方块堆砌在一起,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在这本《数字移动通信》里,每一个关键环节的插图都经过了精心打磨,色彩搭配适中,标识清晰明确,即便是第一次接触到OFDM(正交频分复用)这种高深技术时,配合着图解,我竟然能够大致捕捉到其核心思想——将宽带信道分割成多条窄带信道并行传输。这种对视觉辅助教学的重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算法和架构的认知负荷。而且,每章末尾的习题设计也相当巧妙,它们并非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引人思考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约束和优化问题,迫使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场景结合起来,这种实践导向的练习方式,对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