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教材)
定价:35.00元
作者:宋德杰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114712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工程检测中使用的各种传感器原理、结构、特性及应用案例,全书内容分为15章: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等有关内容;第2至13章介绍了温度检测传感器、压力检测传感器、流量检测传感器、物位检测传感器、位移、速度、加速度传感器、振动检测传感器、气体成分检测传感器、湿度检测传感器、光检测传感器及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工程应用案例等;4至15章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的虚拟仪器概念及传感器的综合应用案例。本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普通高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
目录
前言
第l章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概述
1.1 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1.1.1 传感器的定义
1.1.2 传感器的组成
1.1.3 传感器的分类
1.2 传感器的特性
1.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1.2.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1.3 传感器的标定
1.3.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1.3.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标定
1.4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
方向
1.4.1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
1.4.2 传感器的应用发展方向
1.5 传感器工程应用系统典型
结构
1.5.1 测量显示系统的结构
1.5.2 检测控制系统的结构
思考题及习题
第2章 温度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2.1 温度测量概述
2.1.1 温度与温标
2.1.2 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分类
2.2 热电阻传感器
2.2.1 热电阻的测温原理
2.2.2 常用热电阻
2.2.3 常用热电阻传感器的
结构
2.2.4 热电阻传感器测温电路
2.3 热敏电阻传感器
2.3.1 热敏电阻的测温原理
2.3.2 热敏电阻的分类
2.3.3 热敏电阻的结构及符号
2.3.4 热敏电阻的主要参数
2.4 热电偶传感器
2.4.1 热电偶的测温原理
2.4.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2.4.3 热电偶的常用类型及
特点
2.4.4 热电偶传感器的结构
型式
2.4.5 热电偶的冷端处理方法
2.4.6 热电偶测温线路
2.5 集成温度传感器
2.5.1 测温原理及电路结构
2.5.2 常见集成温度传感器
及其应用
2.6 辐射式温度传感器
2.6.1 热辐射基本定律
2.6.2 辐射式温度传感器的
应用
2.7 温度测量与控制系统应用
案例
2.7.1 加热器温度测量显示系统
教学案例
2.7.2 加热器温度检测控制系统
教学案例
思考题及习题
第3章 压力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3.1 压力测量概述
第4章 流量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第5章 物位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第6章 光检测传感器及其应用
第7章 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第8章 速度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第9章 加速度传感器及其应用
0章 振动测量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1章 气敏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2章 湿敏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3章 数字式传感器及其应用案例
4章 传感器新技术及其应用案例
5章 传感器综合应用案例介绍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未来感的印象。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学术书店的角落里偶然发现它的,那一刻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吸引。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寻其中蕴含的奥秘。内页的纸张质感极佳,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书页的锁线非常牢固,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对照图表和代码进行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考究,图文排布疏密有致,每一张示意图都清晰锐利,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模糊感。初次翻阅时,我被其精美的外观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书架上的工艺品,彰显了阅读者对技术学习的认真态度。
评分坦率地说,市面上的教材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凤毛麟角。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创新”二字的深刻理解和体现。它并非仅仅是罗列现有技术的堆砌,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并鼓励他们在这些局限性上进行思考和突破。书中的某些章节,对于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前瞻性的分析,这些内容激发了我强烈的研究兴趣。它不只是教会你“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启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未来可以做得更好”。这种对未来视野的培养,对于身处快速变化的技术时代中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学习技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参与到未来的技术构建中去。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得极其精妙,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为你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而是从宏观的应用场景切入,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理解基础的物理原理和信号采集的过程。我记得在学习某一特定传感器原理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打通了我脑海中那些原本纠缠不清的概念,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的案例分析并非照本宣科的教科书式演示,而是紧密结合了当前工业界最前沿的实际问题,比如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或者智能制造中的实时反馈控制。每一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在被系统地搭建起来,而不是零散地堆砌信息。这种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兴趣,让人感觉每翻过一页都是在为未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带着一种鼓励探索的亲和力。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很少使用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黑话”,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近乎对话的语气进行讲解。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学生,也能较快地进入状态,避免了被术语吓退的窘境。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技术发展侧记”或者“历史回顾”,这些小插曲不仅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人明白了每一项技术的诞生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进过程,从而培养了一种对技术敬畏的心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比起那种生硬的知识灌输,更能激发读者的内在驱动力,让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工程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很“高大上”,但一旦要动手操作,却发现与现实脱节。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提供的那些实验指导和项目建议,详细到连元件的规格型号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调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陷阱”都有温馨提示。我曾经尝试按照书中的一个小型数据采集系统的步骤去搭建,原以为会遇到很多困难,没想到,由于描述的详尽和步骤的清晰,整个过程进行得异常顺利。这种注重“手感”和“实操感”的编写风格,让我感觉作者不仅是理论专家,更是深谙一线工程挑战的“老兵”。它让我有信心去相信,书中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而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