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中西之交(精)
定价:38.00元
作者:陈乐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2001298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从东方经验凝视西学因素,从西洋哲学反观故有文明 |
内容提要
目录
辑一
从比较到——对中西交流的一些看法
中西文化之交相格义之学
中西文化思想史之再观察
中西文化交流之不平衡与前瞻
历史与展望——中、西(欧)交流发展之我见
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在华活动的“三起三落”
汤若望
方圆难周
两汉与欧洲之交
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不速之客
关于18世纪西欧天主教内有关中国礼仪的一个“新发现”
徐光启、利玛窦及17世纪中西文化会通与冲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中西之交》的过程,就像在时间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带领我穿越了几个世纪,亲历了东西方文明从最初的懵懂相遇到逐渐深入的互动。我看到了彼时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对新奇事物的向往,也有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书中的细节描绘十分到位,无论是那些描绘异域风情的文字,还是对当时士人思想转变的刻画,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彼时港口城市的潮湿空气,听到传教士们用生硬的汉语传授知识的声音,感受到知识分子们在接受新思想时内心的挣扎与彷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预设一个清晰的“好”与“坏”,而是展现了文明交流中固有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包括成功的融合,也包括不被理解的隔阂,甚至是冲突。这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让这本书更具史学价值和思想深度,也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中西之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相当深远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与西方文明接触的漫长历程,并不仅仅是近代史上的某一个断点,而是有着更早、更复杂的起源和演变。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矛盾的细节,反而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将它们一一呈现。我看到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看到了中国文化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西方。书中的人物群像刻画得非常成功,无论是那些积极拥抱新知的开明人士,还是那些固守传统的保守派,他们的形象都饱满而真实,让我能够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动机。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揭示了这种交流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误解、偏见、甚至是残酷的斗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次文明的交汇,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它提醒我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价值观去评判过去。
评分这本《中西之交》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张力与融合的时代。读完之后,我脑海里仿佛萦绕着无数历史的剪影,那些远渡重洋的水手、西学的传教士,以及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苦苦寻觅出路的士大夫们,他们的身影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让我深刻感受到时代洪流中每个人的挣扎与选择。尤其是关于文化传播的论述,并非单向度的接受或排斥,而是充满了相互试探、借鉴甚至误解的复杂过程。那些关于天文、历法、医学、艺术的交流,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人物故事,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它让我看到,历史并非早已注定的剧本,而是在无数偶然与必然中,由无数个体的行为共同书写的。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文明交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交换,更是观念、思维、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与重塑。
评分《中西之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远不止于历史事件本身。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东西方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交流的细致描绘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无论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还是思想观念的渗透,抑或是艺术风格的借鉴,都充满了复杂而微妙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展现出的深刻同情和理性分析。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做出的选择。书中的论述,让我认识到,文明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充满了创造与碰撞,也充满了误解与失落。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文化”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传统的继承,更是与外来文明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脉络。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这种交流是近代以后才真正开始,但《中西之交》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早在几个世纪前,两个文明就已经开始了若隐若现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I imagined. 作者的叙述非常吸引人,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思想的碰撞、社会的变迁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那些关于瓷器、丝绸、茶叶在西方引起的轰动,以及西方传教士们在中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趣事。这些生动的细节,让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相互适应、误读、融合甚至排斥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文化自信有了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