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3G基站建設與維護
定價: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姚偉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1386988
字數:399000
頁碼:25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本書主要介紹3G通信係統中的基站建設與維護,包括3G移動通信基礎、移動通信工程勘察、基站設備硬件結構與安裝、基站設備開通配置、基站設備維護等。全書充分體現任務引導、實踐導嚮的思想,采用項目任務的學習模式,覆蓋基站建設與維護相關知識,多項任務層層分解進行說明。
本書主要對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基站設備進行介紹,通過中興TDSCDMA設備ZXTR RNC和ZXTRB328、中興CDMA 2000設備ZXC 10 BSC和ZXC 10 CBTS I2、鼎橋TDSCDMA設備 TRNC810和Node B 610等實際設備全麵介紹3G基站建設與維護的過程,並結閤瞭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 TDSCDMA和CDMA2000實驗仿真教學軟件進行說明。全書內容由淺入深,配閤項目任務逐漸提高難度,提高讀者對3G通信係統的認識,幫助讀者認識3G基站設備,掌握基站設備操作維護的能力。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的電子、通信及相關專業開展3G通信教學的專業課教材,同時可作為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教程。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率地說,帶著一股濃濃的九十年代末技術手冊的復古風味。那種略顯粗糙的圖文排版,讓我想起瞭大學時代圖書館角落裏那些泛黃的專業書籍。當我翻開目錄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超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宏觀介紹,隨後便一頭紮進瞭密集的協議棧講解。這部分內容對於我這種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新人來說,無疑是硬骨頭。它沒有過多地渲染“3G”帶來的革命性變化,而是冷峻地剖析瞭WCDMA、TD-SCDMA等關鍵技術的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細節。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對照著書中的時序圖和信道編碼流程圖,試圖理解那個時候的工程師是如何從零開始搭建起這個龐大網絡的。書中對扇區規劃和覆蓋盲區的處理,雖然現在看來技術路徑已經過時,但那種嚴謹的工程思維,那種對電磁波傳播特性的敬畏感,是現在許多浮於錶麵的技術文章裏缺失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施工藍圖,而非市場推廣的宣傳冊,對於想追根溯源的人,它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底層視角。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其實更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考古發掘”。內容結構上,它幾乎是以時間綫的邏輯展開的,從最初的站址勘測報告模闆,一直講到後期的網絡優化和告警處理手冊。我發現它在描述網絡優化策略時,大量篇幅集中在如何通過調整發射功率和下傾角來平衡相鄰站點的負荷,這在今天的LTE/5G網絡中,大部分可以通過自組織網絡(SON)自動完成。這本書讓我清晰地看到瞭網絡從“能用”到“好用”的艱難跨越。其中對於切換(Handover)性能不佳導緻的用戶掉綫案例分析,極其細緻入微,它不僅指齣瞭是切換參數設置問題,還深入探討瞭切換失敗與基帶處理能力之間的關聯。這種將軟件參數與硬件性能緊密結閤的分析,體現瞭當時對網絡資源極度敏感的狀態,也讓我對“容量”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像極瞭一位經驗豐富但性格略顯木訥的老師傅,他隻管把手頭的工作流程和遇到的“坑”一股腦地倒給你,絕不拐彎抹角。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基站設備安裝和調試章節的實在。它沒有使用太多花哨的術語來粉飾太平,而是直白地列齣瞭從鐵塔選址、饋綫拉設到射頻單元對頻的每一步操作規範。特彆是關於環境適應性測試那部分,書中詳盡描述瞭在不同地理環境下(比如高海拔、沿海高濕地區)設備需要進行的特殊加固措施和防雷擊設計標準。我記得其中一段講到,早期基站遇到高溫天氣時,PA(功率放大器)模塊的壽命急劇下降,作者給齣的解決方案竟然是利用特殊的導熱矽脂和加裝輔助散熱風扇的土法子,這種樸素的工程智慧,在如今高度集成化的設備中是很難看到的瞭。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維護工作,往往是對付那些規範之外的“黑天鵝”事件。
評分這本書的圖示部分,說實話,非常令人感到時代局限性,但恰恰是這些略顯簡陋的流程圖和拓撲結構圖,構建瞭理解早期基站架構的基石。我特意去對比瞭書中繪製的MSC/VLR(移動交換中心/拜訪位置寄存器)與RNC(無綫網絡控製器)之間的接口協議流程,那復雜的信令交互過程,現在讀來都覺得是一場耐力的考驗。它清晰地展示瞭“控製麵”和“用戶麵”分離架構的邏輯分區,這與現代基於IP化的扁平架構有著本質的區彆。書中對設備供應商的特定接口描述,雖然對於非特定用戶來說略顯晦澀,但對於想瞭解曆史演進脈絡的讀者,卻是一份珍貴的原始資料。它像一本沒有經過後人潤色的原始技術文檔,保留瞭那個時代工程師麵對復雜分布式係統時最直接的思考痕跡。
評分總體而言,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極其“厚重”和“務實”的。它幾乎沒有任何關於市場趨勢、用戶體驗或流量增長的預測性描述,所有的筆墨都聚焦於“如何確保這個基站能穩定地發齣2.1GHz的信號,並且在高峰時段不崩潰”。我特彆留意瞭關於電源和接地係統的章節,它用瞭大量的篇幅來強調直流屏的配置冗餘、蓄電池的循環壽命管理,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防靜電處理。這些內容在後來的網絡升級手冊中往往被簡化成幾句警告,但在本書中卻被視為工程安全的重中之重。這讓我深思,在追求速度和帶寬的今天,我們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犧牲瞭對基礎物理安全和長期穩定性的關注。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指南,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可靠通信基礎設施的“工程哲學”著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