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3G基站建设与维护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姚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1386988
字数:399000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主要介绍3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建设与维护,包括3G移动通信基础、移动通信工程勘察、基站设备硬件结构与安装、基站设备开通配置、基站设备维护等。全书充分体现任务引导、实践导向的思想,采用项目任务的学习模式,覆盖基站建设与维护相关知识,多项任务层层分解进行说明。
本书主要对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基站设备进行介绍,通过中兴TDSCDMA设备ZXTR RNC和ZXTRB328、中兴CDMA 2000设备ZXC 10 BSC和ZXC 10 CBTS I2、鼎桥TDSCDMA设备 TRNC810和Node B 610等实际设备全面介绍3G基站建设与维护的过程,并结合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 TDSCDMA和CDMA2000实验仿真教学软件进行说明。全书内容由浅入深,配合项目任务逐渐提高难度,提高读者对3G通信系统的认识,帮助读者认识3G基站设备,掌握基站设备操作维护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电子、通信及相关专业开展3G通信教学的专业课教材,同时可作为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教程。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像极了一位经验丰富但性格略显木讷的老师傅,他只管把手头的工作流程和遇到的“坑”一股脑地倒给你,绝不拐弯抹角。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基站设备安装和调试章节的实在。它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术语来粉饰太平,而是直白地列出了从铁塔选址、馈线拉设到射频单元对频的每一步操作规范。特别是关于环境适应性测试那部分,书中详尽描述了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比如高海拔、沿海高湿地区)设备需要进行的特殊加固措施和防雷击设计标准。我记得其中一段讲到,早期基站遇到高温天气时,PA(功率放大器)模块的寿命急剧下降,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利用特殊的导热硅脂和加装辅助散热风扇的土法子,这种朴素的工程智慧,在如今高度集成化的设备中是很难看到的了。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维护工作,往往是对付那些规范之外的“黑天鹅”事件。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极其“厚重”和“务实”的。它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市场趋势、用户体验或流量增长的预测性描述,所有的笔墨都聚焦于“如何确保这个基站能稳定地发出2.1GHz的信号,并且在高峰时段不崩溃”。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电源和接地系统的章节,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强调直流屏的配置冗余、蓄电池的循环寿命管理,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静电处理。这些内容在后来的网络升级手册中往往被简化成几句警告,但在本书中却被视为工程安全的重中之重。这让我深思,在追求速度和带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对基础物理安全和长期稳定性的关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可靠通信基础设施的“工程哲学”著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考古发掘”。内容结构上,它几乎是以时间线的逻辑展开的,从最初的站址勘测报告模板,一直讲到后期的网络优化和告警处理手册。我发现它在描述网络优化策略时,大量篇幅集中在如何通过调整发射功率和下倾角来平衡相邻站点的负荷,这在今天的LTE/5G网络中,大部分可以通过自组织网络(SON)自动完成。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网络从“能用”到“好用”的艰难跨越。其中对于切换(Handover)性能不佳导致的用户掉线案例分析,极其细致入微,它不仅指出了是切换参数设置问题,还深入探讨了切换失败与基带处理能力之间的关联。这种将软件参数与硬件性能紧密结合的分析,体现了当时对网络资源极度敏感的状态,也让我对“容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率地说,带着一股浓浓的九十年代末技术手册的复古风味。那种略显粗糙的图文排版,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图书馆角落里那些泛黄的专业书籍。当我翻开目录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超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宏观介绍,随后便一头扎进了密集的协议栈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种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人来说,无疑是硬骨头。它没有过多地渲染“3G”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而是冷峻地剖析了WCDMA、TD-SCDMA等关键技术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细节。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对照着书中的时序图和信道编码流程图,试图理解那个时候的工程师是如何从零开始搭建起这个庞大网络的。书中对扇区规划和覆盖盲区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技术路径已经过时,但那种严谨的工程思维,那种对电磁波传播特性的敬畏感,是现在许多浮于表面的技术文章里缺失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施工蓝图,而非市场推广的宣传册,对于想追根溯源的人,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底层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图示部分,说实话,非常令人感到时代局限性,但恰恰是这些略显简陋的流程图和拓扑结构图,构建了理解早期基站架构的基石。我特意去对比了书中绘制的MSC/VLR(移动交换中心/拜访位置寄存器)与RNC(无线网络控制器)之间的接口协议流程,那复杂的信令交互过程,现在读来都觉得是一场耐力的考验。它清晰地展示了“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架构的逻辑分区,这与现代基于IP化的扁平架构有着本质的区别。书中对设备供应商的特定接口描述,虽然对于非特定用户来说略显晦涩,但对于想了解历史演进脉络的读者,却是一份珍贵的原始资料。它像一本没有经过后人润色的原始技术文档,保留了那个时代工程师面对复杂分布式系统时最直接的思考痕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