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的问题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胡家奇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811024784
字数:428000
页码:4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这是一本很有可能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书。
囊括人类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阐扬人类理想社会的时代宣言。
举生存危机以警世,以拯救人类为圣责。
关乎每个人的存亡,关乎每个家的福祸,关乎每个国的盛衰,关乎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本书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全书论证系统、严密,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堪称一部中式风格的普及版、浓缩型的百科全书。
本书仿佛具有强大的磁场……如果说本书深深吸引读者的是那一串串璀璨夺目的百科知识的“珍珠项链”,那么深深打动读者的则是浸润字里行间的那以关注人类命运为己任的无比崇高和神圣的使命感。
——高级记者、知名出版人刘霆昭
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能力越强,毁灭人类的威力也就越大,这种威力终将可以灭绝人类。因此,没有什么问题比避免人类的灭绝更重要的了。不仅如此,人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压力极大、贫富差距悬殊、安全系数极差的环境中,在物质财富相当丰富的今天,人类的普遍幸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还不如旧石器时代刚走出山洞的古人。
书中通过全面系统的缜密论证,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整体的方向性错误,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审视、科学调整和果断行动的时候。书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全书论证系统、严密,且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探讨的主题深度毋庸置疑,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那些横跨多个学科的宏大议题。这本书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它频繁地引用了晦涩的古典哲学流派、最新的粒子物理理论,甚至还穿插了对某个中世纪艺术流派的细致分析。这些跨领域的知识嫁接,让整本书显得分量十足,仿佛一本浓缩的智慧结晶。我承认,读完后我的知识面上确实拓宽了不少,尤其是关于“本体论”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一块,作者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这种堆砌知识的做法也带来了一种“炫技”的嫌疑。有时候,这些详尽的背景资料似乎只是为了证明作者的博学,而非真正服务于故事或人物的内在需求。信息量过大,导致有些关键的转折点被淹没在了大量的学术名词和历史考据中,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提炼出其核心论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读者投入极高认知负荷才能勉强跟上的作品,它适合那些享受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的求知者,但对于寻求轻松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完全颠覆了我对线性叙事的固有认知。它不是从A到B的推进,而是像一个巨大的同心圆,每一圈都在重新审视中心的主题,但每次审视的角度都截然不同。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非传统章节标记,比如用不同的字体大小来区分时间线的远近,或者干脆用一个物理定律的公式来命名一个段落,这在初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实验精神。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无疑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巨大冲击。然而,这种圆形的结构带来的后果是,重点变得难以捕捉。当叙事不断地自我引用和重叠时,我发现自己有时会混淆哪个“版本”的事件才是当前正在讨论的“事实”。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对叙事结构有深入研究的读者准备的甜点,它鼓励你不断地跳跃、回溯,并自己动手去拼凑出一条可能的意义路径。对于追求明确指引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带来的挫败感,可能远大于其带来的惊喜。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处理非常大胆,但同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障碍。作者似乎对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弧光”不感兴趣,他笔下的主要人物更像是某种理念的载体,或者说是思想实验的参与者。他们很少有传统意义上的成长或转变;相反,他们似乎被困在自己设定的认知框架中,不断地重复和检验自己的信念体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因为你不能用一般的代入感去接触他们。我试着去寻找一个可以共情的点,一个让他们显得“真实”的弱点或矛盾,但作者似乎刻意地将这些“人性化”的瑕疵给剥离了。例如,书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虽然在理论上精彩绝伦,但当应用于角色身上时,就显得有些疏离和刻板。他们说话的方式太过精炼,少了日常对话中那些无意义的停顿和重复,反而显得像是在进行一场场精心排练的辩论。对于偏爱基于情感驱动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心寒和抽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他叙事的节奏感极其独特,时而急促如暴雨,将一系列突发事件倾泻而出,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慢得像夏日午后的藤蔓爬行,细致入微地描摹每一个感官细节。我特别欣赏他处理情感张力的方式。他几乎从不直接喊出“痛苦”或“狂喜”,而是通过对光线、气味、甚至物体材质的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内心波动。举个例子,有一段描写主角在等待一个决定时,他反复强调桌面上那盏台灯的黄铜底座反射出的冷光,那种冰冷而恒定的质感,比任何心理独白都更能传达出焦虑的程度。然而,这种极致的文学化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故事的主线似乎被过度的意象和象征所淹没了。我经常在为某个华丽的比喻拍案叫绝的同时,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脱离了情节的核心。这本书更像是一场华丽的文学展览,而非一个直奔主题的报告,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品味”文字本身的美学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故事情节的推进。
评分【关于“大问题”的书评】 这本书的开篇犹如一团迷雾,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描绘一个宏大、却又模糊不清的“存在困境”。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他那种时不时就抛出一个哲学思辨,然后又不给明确结论的叙事方式。初读时,我期待着一场清晰的逻辑推演,或者至少是一条可以循迹的线索,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连串深邃的叩问。特别是关于“时间尺度下的个体价值”那几章,作者使用了大量晦涩的词汇来构建场景,像是站在宇宙的边缘,试图用人类的语言去捕捉黑洞的引力。这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吃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不断地重构他所描述的意象。比如,他描述“遗忘的螺旋”时,我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宿命感,但具体这个螺旋如何运作,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书里却给出了太多模棱两可的解释。坦白说,如果不是对这类纯粹思辨文学抱有极大的耐心,很多读者恐怕会在前三分之一处就放弃了。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读者自身面对困惑时的反应,而非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对我来说,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理解”,不如说是一种“体验”,一种被动地卷入作者复杂思维结构中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