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基础(第2版)
定价:28.00元
作者:吴青萍,沈凯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6401127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全书由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三相电路、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Multisim2001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共9章内容组成。某些带“*”号的章节供学生自学,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学时数为80学时左右。
全书基本概念讲述透彻;基本分析方法归类恰当,思路清晰,步骤明确;例题丰富、习题匹配;并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用于电路分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本书是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的电路基础教材,也可以作为高职高专的同类专业和其他专业选用,也适合从事电力、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实际电路的组成与功能
1.1.2 电路模型
1.1.3 单位制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
1.2.3 电功率与电能
1.3 电阻元件
1.3.1 电阻与电阻元件
1.3.2 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欧姆定律
1.3.3 电阻元件上消耗的功率与能量
1.4 电压源与电流源
1.4.1 电压源
1.4.2 电流源
1.4.3 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
1.5 基尔霍夫定律
1.5.1 几个相关的电路名词
1.5.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5.4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举例
1.6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
1.6.1 电位的概念
1.6.2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分析
1.6.3 等电位点
1.6.4 电子电路的习惯画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3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第5章 三相电路
第6章 谐振电路
第7章 互感耦合电路
第8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第9章 Muitisim 2001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处理现代电路分析工具和软件集成方面,显得异常的落后和保守。在这个时代,电路分析早已不再局限于手摇计算器和纸笔的时代了。即便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引入如 SPICE 仿真等工具来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并直观展示电路行为。然而,在这本厚厚的书里,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与主流仿真软件接轨的实例或指导。所有的分析,无论是直流、交流稳态还是暂态响应,都要求读者严格按照解析解的方法来处理,这无疑是为那些刚刚接触电路理论的学生徒增了许多不必要的运算负担和潜在的计算错误。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个振荡电路的参数输入到仿真软件中进行验证,发现理论曲线和实际仿真结果在某些非线性效应的影响下存在明显差异,但书中对此类“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只字未提。这种脱离实际工程环境的理论灌输,使得学习成果的转化率大打折扣。如果不能教会读者如何利用现代工具来处理现实中的电路问题,那么再详尽的理论推导也显得有些空洞和过时了。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绪论和历史背景的介绍上,显得过于冗长和学究气了。在开篇的几章,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历程,以及各位先驱学者的生平事迹。诚然,了解历史有助于培养对学科的敬畏之心,但对于一本定位为“基础”的教材而言,过度的历史叙事会严重挤占用于讲解核心概念和解题技巧的空间。读者,尤其是那些时间紧迫的学生,更关心的是“如何用”而不是“谁发现的”。这种不分主次的结构安排,使得全书的节奏感非常差。刚进入正题,就被一大堆背景知识和哲学思考所包围,让人很难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此外,书中在术语的定义上也显得不够统一和规范化,有时候同一个物理量在不同的章节中会使用略微不同的符号或描述方式,这对于需要建立精确思维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扰。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某个资深教授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集,而非精心打磨过的、旨在普及基础知识的教学读物。它拥有深度,但完全缺乏应有的“亲和力”。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深度”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结果就是把“基础”这个词的含义给彻底模糊化了。我拿到这本书,是希望快速建立起对电路理论的整体框架认知,掌握核心分析方法,但翻开目录后我就心凉了半截。它似乎试图把所有可能涉及到的电路知识点都塞进来,导致每一部分的讲解都显得浅尝辄止,缺乏聚焦。比如,在讲解理想元件模型时,它花了大篇幅去探讨各种极限情况下的数学边界,但对于最基本、最常用的基尔霍夫定律的实际应用场景,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带过。这就像是教人游泳,却直接从如何设计专业救生圈开始讲起,而忽略了如何在浅水区保持平衡。对于需要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我更倾向于那些结构清晰、逻辑分明的教材,它们会明确告诉你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扩展,让学习路径一目了然。这本书的知识点排列似乎更多是按照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不是学习的认知规律来组织的,这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非常低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迷宫里摸索,很难形成一个坚固的知识体系。如果能精简掉一些过于偏门的探讨,把重点放在核心概念的彻底阐释上,这本书的价值会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的习题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性的体验。我通常认为,一本优秀的教材,其习题是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绝佳途径。然而,这本书的课后习题数量多得惊人,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大量的题目只是对公式的简单代入和机械重复,做完之后除了让你的笔尖磨钝以外,对理解原理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动脑筋、结合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的难题,答案解析部分往往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就是空缺。我花了一个下午试图解开其中一道关于多端口网络分析的习题,结果在对照了提供的大致步骤后,发现作者的推导过程充满了隐藏的假设和跳跃的步骤,完全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反而更像是一种“剧透”的答案。这种习题设置,不仅打击了读者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真实世界中那些复杂且不规则的电路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提供“脚手架”,帮助我们搭建知识结构,而这本书的习题更像是散落一地的砖头,等着你自己去琢磨怎么用。对于自学者来说,这一点是致命的缺陷。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太让人头疼了,拿到手就感觉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布满密密麻麻文字的教科书。内容本身我本来是抱着很大期望的,毕竟是经典教材的再版,总以为能看到一些与时俱进的革新或者更清晰的逻辑梳理。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感觉作者似乎没有太花心思去优化读者的体验。很多基础概念的引入,还是老一套的硬邦邦的定义堆砌,没有足够的直观例子来辅助理解。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如果缺乏生动的图示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类比,很容易就会迷失在公式的海洋里。我记得有几章关于暂态分析的部分,讲解得过于跳跃,从一个公式到下一个公式的过渡显得非常生硬,搞得我不得不频繁地去翻阅其他辅导材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说真的,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真想直接跳过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印刷质量倒是中规中矩,纸张的触感尚可,但装帧设计上显得过于保守和沉闷,完全没有吸引力,让人望而生畏。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真正能引导门外汉入门的“基础”读物。希望下一版能多考虑一下读者的阅读感受,让晦涩的理论变得更容易亲近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