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大词典(精装全四册) 9787546148540

中华成语大词典(精装全四册) 97875461485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德山 李伯钦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词典
  • 中华文化
  • 语言学习
  • 精装
  • 工具书
  • 汉语言
  • 知识普及
  • 全四册
  • 978754614854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48540
商品编码:2973167275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成语大词典(精装全四册)

定价:480.00元

作者:任德山 李伯钦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461485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面

“本书收录成语两万三千条,每一条都有注音,有出处,有辨析,有例句,有同义词和近义词,甚至还有典故故事和插图,大凡您能想到的,它都提供了”!

主编任德山老师,曾任商务印书馆《新华大字典》、《成语大辞典》等多部常销经典辞书的总编辑。主审骈宇骞老师,曾为中华书局编审。众多学界泰斗组成顾问团队。

简洁

成语释义明白;成语出处翔实可靠;例句经典贴切;疑难点辨析提醒。掌握成语,一目了然!

有趣

近幅具有诠释成语内涵作用的专为本书创作的精美插画;成语典故使读者全面掌握成语的来历,帮助读者更深刻理解成语含义。

内容提要


2015年*版、双色插图版《中华成语大词典》,收录成语近两万三千余条,本词典在体例的丰富性和实用性方面远超诸多成语词典。是掌握成语的工具。

这部成语词典在继承了传统的成语研究和辞书编纂成果的基础上,从语用学的思路出发,全面诠释成语的文化内含和用法,改进了编纂方法和体例,使内容更加谨严、科学和实用。总起来说本词典有六大特点:

一、释义准确、明晰,使读者如实地掌握成语的含义。二、对于成语的出处,有简要的介绍,使读者了解成语生成的具体情况和本义。三、有妥帖、鲜活的例句,使读者直观掌握成语用法。四、对于一些容易被误读误用的成语,必须特别说明,规范成语使用。五、词条收录要全面实用,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六、检索方式简单、便捷。

目录


前言

凡例

分册要目

首字音序索引

词典正文

笔画索引

作者介绍


辞书专家任德山主编

语言学家骈宇骞主审

专家团队打造的实用的成语工具书

主编:为知名辞书专家任德山

任德山先生在创新字典、词典体例,丰富工具书的功能性方面成绩卓然。曾任商务印书馆《新华大字典》、《成语大辞典》等多部常销经典辞书的总编辑。

主审:特约编审骈宇骞

骈宇骞先生曾任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审、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专家审稿组成员、特约编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特约编审。长期以来从事古籍整理、秦汉史、古文字、出土简帛的研究工作。曾参加过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曾策划、组织过不少大型图书的选题和编辑工作。

文摘












序言



《中华文化瑰宝:古籍经典导读与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探索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古籍典藏,重点梳理和解读那些对后世思想、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全书不涉及现代工具书如成语词典的编纂体例或具体收录内容,而是聚焦于对古代文献本身的阐释、背景梳理与价值评估。 第一卷:先秦诸子与思想源流 本卷聚焦于中国思想史的奠基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我们将细致考察《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荀子》以及法家、墨家等主要流派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语境。 1.1 儒家经典的新释: 重点剖析《论语》中“仁、义、礼、智、信”的辩证关系,探讨孔子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诠释。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其对后世政治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不仅复述经典原文,更侧重于分析古人在特定社会结构下提出这些观念的现实关怀。 1.2 道家哲学的玄思: 详细解读《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在治国方略中的实际应用。对《庄子》中“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进行哲学层面的解析,展示道家思想中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其对中国艺术审美的影响,特别是其对自然观的重塑。 1.3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梳理法家(如《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与墨家(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的社会功能。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这些看似对立的思想如何在秦汉大一统格局中被吸纳、改造,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主体。本卷力求展现的,是思想的动态发展,而非静态的定义罗列。 第二卷:史学传统与历史叙事 本卷致力于剖析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典籍,探讨其叙事方法、史家笔法以及历史观的形成过程,这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至关重要。 2.1 经史之源:《春秋》的微言大义: 深入探讨《春秋》的“微言大义”之学,分析董仲舒如何将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构建起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重点解析“春秋笔法”的精髓,即如何通过措辞和记载的取舍来表达褒贬,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2.2 史家之绝唱:《史记》的艺术成就: 集中分析司马迁的创作理念,探讨《史记》如何打破传统的编年体限制,开创“纪传体”的宏大结构。分析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并对其中“项羽本纪”“刺客列传”等篇章的文学感染力进行细致的鉴赏。 2.3 史学的演进与深化: 考察《汉书》《后汉书》的沿袭与创新,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编纂体上的集大成地位。重点阐述史家如何运用历史经验来“鉴今”,揭示中国历史叙事中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道德教化功能。 第三卷:诗词歌赋与文学审美 本卷将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成就,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探究审美范式的流变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3.1 诗歌的源头与风骨:《诗经》与《楚辞》: 详述《诗经》中“风、雅、颂”的体裁差异及其社会功能,解析周代礼乐制度对早期文学的影响。对《楚辞》中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独特的香草美人意象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3.2 唐诗的格律与意境: 详细分析近体诗(律诗、绝句)的格律要求,并以盛唐、中唐、晚唐为节点,展现不同时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创作主题与风格差异。重点解析“意境”的塑造——情景交融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凝练的语言达到含蓄深远的美学效果。 3.3 词的婉约与豪放: 探讨词体如何从燕乐歌词演变为成熟的文学体裁,解析词牌对内容表达的限制与拓展。对比苏轼的豪放派与李清照的婉约派,分析词这种文体如何更细腻地承载个人情感,并成为宋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第四卷:典章制度与技术文化 本卷将目光投向古代社会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科技成就的文献记载,以理解古代文明的物质与组织形态。 4.1 典章制度的演变: 梳理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关键制度文本,如先秦的礼制思想、秦汉的郡县制、唐宋的三省六部制等。重点解读《周礼》所构建的理想化社会蓝图,及其在后世制度设计中的投影与修正。探讨法律文献(如《唐律疏议》)如何体现儒家伦理与国家刑罚的结合。 4.2 传统科技的文献记载: 考察记录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典籍,如农学、医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经典。对《九章算术》的数学思想进行概述,分析其反映的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实用主义精神。探讨《黄帝内经》等医书的核心理论体系,揭示古代朴素的生命观和整体观。 4.3 艺术文献的解析: 探讨古代绘画、书法、园林等领域的理论著作,如谢赫的“六法论”在绘画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对书法用笔、结体理论的经典论述。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家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审美实践之中。 本书通过对上述核心经典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历史语境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古典文化体系的整体认知框架,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而非停留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碎片化整理上。它是一部引导读者走进古代智慧殿堂的阶梯,强调的是对思想脉络的把握与对艺术成就的鉴赏能力培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风格,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它没有使用那种过于现代、过于锐利的字体,而是选择了一种端庄、略带宋体韵味的字体,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散发着一种沉稳的书卷气。这种选择非常贴合中华成语的文化属性,让人在阅读时更容易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而不是浮躁地扫视。而且,四册书的装帧分量感,无形中也设定了一种“慢阅读”的节奏。它鼓励你不是一次性地囫囵吞枣,而是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条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度的时代,拥有一套能让人慢下来、静下心来阅读和学习的工具书,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投资。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主要是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吸引,但真正使用起来后,我才体会到其检索系统的强大和高效。虽然是四卷本,但其索引和分类系统做得非常科学合理,查找起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障碍。它采用了多种检索方式的结合,不仅有传统的拼音和部首检索,更重要的是,它还设置了主题分类索引。比如,如果你想查找所有与“战争”、“友谊”或“自然景物”相关的成语,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应的主题模块,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尤其是在需要进行文学创作或者主题演讲准备时,简直是事半功倍的利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编纂者对使用者实际需求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部厚重的工具书在使用层面变得异常“轻盈”和便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为深度学习者量身打造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条和解释,而是在每一个成语的解析中,都融入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这一点非常关键。我特别喜欢它在释义之后附带的“溯源考证”部分,很多成语的来历,我原以为自己已经了如指掌,但通过这本书的深入挖掘,才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被忽略的细微差别和演变过程。例如,对于一些含义相近但使用语境截然不同的成语,作者会给出极为精妙的辨析,这对于写作或者精准使用语言至关重要。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词典,只提供一个笼统的解释就草草收场,而是力求穷尽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变化,这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想要真正掌握汉语精髓的人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厚实的精装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文化底蕴。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只是用经典的字体和沉稳的配色,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一种庄重和权威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复古的韵味,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印刷工艺,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笔画繁复的古老词条,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现象。四册书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部作品的阅读体验,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觉得是在进行一场与经典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普通平装本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对市面上很多号称“大全”的工具书都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往往“大”而不“全”,或者“全”而“杂”。然而,这套词典在收录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给我带来了惊喜。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成语,还耐心地挖掘了一些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偶有闪现,但在普通字典中难以寻觅的生僻或古老的表达。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一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的成语也进行了收录和详细注释,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语历史疆域的认识。这种对“全”的执着追求,使得它真正能够成为一部涵盖时间跨度广、知识密度高的参考宝典,无论是对古典文学爱好者,还是对当代语言研究者,它都能提供坚实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