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
定价:78.00元
作者:邵景安,徐新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0304928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引导下的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成为近年来区域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受到了相关领域科研机构、部门和决策层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成果、政策框架和治理模式均已发表和付诸实践。作为中国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江西山江湖区的山江湖综合治理自80年代实施以来,现已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配套技术等,但面对转型期的人口移动、生产模式转变、生活方式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建设过程中新的农户参与方式也必将会出现,他们对原模式的适宜程度,以及原模式能否在新形势下健康运行等,都是生态建设中农户参与响应所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青海三江源区以减压生态恢复为契机,实现草地减压基础上的生态恢复,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牧民参与生态建设所表现的许多关键问题缺乏科学认识。本研究选择山江湖区的泰和、井冈山、兴国、宁都和三江源区的玛多为样区,对比分析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工程的方式,以及参与收益后对生态建设工程的响应变化。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似乎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在推动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时,我们往往关注宏观的指标和政策的执行,但最直接的触感和最根本的改变,往往发生在那些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为生的农牧民身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目光投向了这些“人”的层面,去研究他们是如何“响应”和“适应”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展现这种“对比”。是对比不同地区的农牧民,还是对比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同一地区农牧民的影响?抑或是对比不同时间段内,农牧民响应和适应模式的变化?这种对比研究,我相信能够揭示出许多非常细腻且重要的信息,比如当地居民的文化观念、经济承受能力、社会网络结构,甚至是他们对未来生态环境的期望,都会在他们的响应和适应行为中有所体现。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生态工程能够顺利推进并带来积极效果,而有些则可能遭遇阻力,其原因往往与当地农牧民的接受度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广袤的农牧区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里不仅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更肩负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当看到《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兴奋。它聚焦于农牧民这一群体,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视角非常接地气,也更有实际意义。生态建设工程,比如退耕还林还草、湿地恢复、水土保持等,对农牧民的生活方式、生产习惯乃至文化认同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对比研究”标题,更是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中,作者们应该深入到不同的农牧区,可能会是内蒙古的草原、青藏高原的牧区、黄土高原的农耕区,甚至是中国西南的山地,去采访、去观察、去记录。他们是如何比较不同区域农牧民在面对同一类型生态工程时的不同反应?是积极拥抱,还是有所抵触?他们的适应方式是怎样的?是发展新的副业,还是改变传统的耕作或放牧模式?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故事,一定能让读者深刻理解生态建设并非“一刀切”,而需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和实践。
评分《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现实中的场景。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关于生态保护的宏大叙事,但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那些身处生态建设一线、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的农牧民,他们的真实感受和行动又是怎样的呢?这本书无疑是将聚光灯打在了他们身上。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响应”和“适应”这两个词的内涵。响应,意味着他们对工程的态度,是积极参与、被动接受,还是有所质疑?适应,则指向了他们在面对环境变化或政策调整时所采取的行动,是改变生产方式、发展新的经济来源,还是固守旧有模式?而“对比研究”更是让我期待,书中会如何展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生产方式的农牧民,在面对相似或不同的生态建设工程时,所呈现出的多样化反应和适应路径。这种多维度的比较,有望揭示出生态建设工程在实践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独特性挑战,也可能为未来的生态政策制定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项项生态工程,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轨迹。
评分拿到《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其研究对象所吸引——那些世代耕耘、放牧在祖国大地上的农牧民。他们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守护者,也是生态建设工程最直接的实践者。书名中的“对比研究”更是点燃了我探索的欲望。我想象着,作者们是如何穿梭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例如戈壁滩上的牧民、黄河岸边的农民、或是深山里的采药人?他们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个性化的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比较?这本书或许能告诉我们,面对水土保持工程,高原牧民与平原农户的反应有何不同;面对退耕还林,南方山区的农民与北方草原的牧民,他们的适应策略又有着怎样的差异。这种横向的比较,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生态建设实践的理解,让冰冷的政策条文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生态理念落地生根。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用鲜活的事实去证明,只有深入理解并回应农牧民的需求与挑战,生态建设工程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支持,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了:《农牧民对生态建设工程响应与适应的对比研究》。我一直对生态建设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具体实践和影响非常好奇,特别是农牧民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视角和经验往往是最真实也最宝贵的。书名中的“响应与适应”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一种动态的观察,深入探究了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那些世代与土地、自然共生的农牧民群体,是如何理解、接受、甚至参与到这些工程中来的,以及他们为了适应这些变化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农牧民,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基础等差异,在面对同一项项生态建设工程时,会呈现出怎样丰富多彩的响应模式和适应方式。这种对比研究,无疑能够为我们理解生态建设的复杂性和在地性提供非常深刻的洞察,也可能揭示出一些在宏观规划中容易被忽视的微观层面上的问题与亮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