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
定价:38.00元
作者:张宝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50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宝明所著的《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在注重历史感的同时,重点关注的是人物文化内核中为敏锐、活跃或说到现在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火花。在历时性中体现共时性,在回眸过去中体现当代性,在价值的摄取里体现批判性,在司空见惯的思想资源里渗透着强烈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在具体的章节叙论中,分论与合论相结合,先分后合是各个章节的共性。分论,一般是从介绍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经历开始,然后对其思想内核中关键和富“意义”的资源做必要的涵盖与分析,力求对人物思想的来龙去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合论,则将该思想模块人物间的趋同与个性特点作为推销的“卖点”。
目录
前言在苦旅中憧憬未来
章“改造国民性”:世纪初的主潮
节“新民说”:世纪启蒙的发轫
一、梁启超:“两头不到岸”的思想之舟
二、“国民性”:“公德”与“私德”的交战
三、“自由”与“权利”的歧义
第二节《新青年》:世纪的
一、陈独秀:由民主而自由的历程
二、“新青年”:被唤醒的雄狮
三、“个人”与“社会”的砝码
第三节鲁迅:永远的“国民性”
一、“精神界之战士”
二、阿Q:“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三、“思想自由”与“民众合力”的吊诡
第四节现实关怀·社会关怀·人生关怀
一、着眼点:同立于思想晕轮的圆心
二、兴奋点:“同唱一首歌”
三、归宿点:来自不同终端的关怀
第二章自由主义三代人
节“自由”:“群己权界论”
一、严复:激活于英伦
二、自由:“群”与“己”的摇摆
三、两种自由的涵盖一
第二节“自‘由”:“健全的个人主义”
一、沐浴在“关雨”中
二、胡适:内倾的自由观
三、永恒的价值资源
第三节“自由”:“高度的自由”
一、“五四的儿子”
二、殷海光:“自由与民主”的辨析
三、“高度自由”的精神
第四节自由:并不一致的代价
一、“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二、自由的基线
三、“自由”的歧路
四、“自由”的结语
第三章激进意义下的精神类型
节“恨铁不成钢”
一、“世家子弟之桀骜者”
二、谭嗣同:诗意浪漫的“激进”
三、两难:殉道者的悲患与乐观
第二节学问家与革命家
一、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二、章炳麟:“用国粹激动种姓”
三、“依自不依他”
第三节深情的历史选择
一、书生革命家的情怀
二、李大钊:“调和”的价值意义
三、“一力之独行”
第四节拒绝平庸:对激进主义检讨的再检讨
一、“自我”膨胀: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胜利法
二、“个性”消泯:以“心”入世的乌托邦
三、“心不从心”:另一种逃避
第四章保守主义:另一种文化资源
节拯救与逍遥:文化功夫释义
一、“文化怪杰”
二、辜鸿铭:“富于想象的理性”
三、“守”出真性情
第二节“整合”:面对“迷乱之现代人心”
一、“东方之子”
二、杜亚泉:无法化约的“保守”
三、“统整”:来自世纪末的初步评价
第三节吊诡: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一、孤独的哲人
二、王国维:“科学”与“人文”紧张的典型个案
三、“死”的意义拷问
第四节守成:中心与边缘的涂改
一、“尴尬”的启示
二、差异:在谐和的同唱里
三、相对于“激进”的评价
第五章“新儒学”:世纪末的复出
节定位:在文化三路向之间
一、“新儒家”人
二、梁漱溟:“文化三路向”之说
三、“中国文化要义”
第二节“文化更新”:“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一、海外新儒家人
二、钱穆:“人生三路向”
三、“历史”视野下的“特殊精神”
第三节“三统”并建之路向
一、孤傲的后来者
二、牟宗三:“离教”与“圆教”
三、“三统”:道德理想的深层言说
第四节“新儒家”:化解紧张之后的紧张
一、“返本”:一个基本信念的确立
二、“开新”:体系内部的紧张
三、文化及其承诺
结语在憧憬中感念苦旅
作者介绍
张宝明男,1963年8月生于安徽蒙城。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武汉大学出站博士后。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文化思想史研究。曾在《文学评论》、《南京大学学报》、《学术界》、《福建论坛》、《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文艺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发表、转载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自由神话的终结——20世纪启蒙阙失探解》、《忧患与——世纪先驱的百年心路》、《20世纪:人文思想的全盘反思》、《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等多部,共计100余万字;主编《回眸(新青年)》(语言文学卷、哲学思潮卷、社会思想卷)。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二、三等奖各2项。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称号。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作者似乎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漫长文明史中的关键节点,那些孕育了深刻思想变革的时期。我特别在意书中对于不同时代知识精英群体特点的梳理和比较。比如,古代的士大夫,他们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义,他们的“苦旅”往往与政治理想、社稷安危紧密相连。而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西方思潮的涌入,知识精英的身份认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又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和价值的实现?我猜想,书中一定会触及到许多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和思想流派,例如儒家、道家、佛教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演变,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对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塑造。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够将这些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让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仿佛近在眼前。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当下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光是这个名字,就勾勒出一种既深刻又充满探索意味的画面。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土壤极其丰富的国度,那些浸淫于知识海洋的精英们,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否也像古人一样,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顿与挣扎?“文化苦旅”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隐喻。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知识精英们在传承、创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比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又不至于故步自封;如何在汲取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保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判断力;他们在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纠结与取舍?我想象着那些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他们或身处乱世,或隐居山林,或在庙堂之上,他们的著作与言行,无不折射出他们对民族命运、文化走向的深切关怀。现代的知识精英,他们的“苦旅”或许不再是物理上的颠沛流流离,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激荡,是学术上的彷徨,是价值上的重塑。这本书,我相信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文化洪流中砥砺前行的灵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复杂而深刻的画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他们的思想,更是关于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对于“知识精英”的定义是否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们是否还承担着过去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大使命?或者说,他们的“苦旅”更多地体现在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学术的创新,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之中?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知识精英的跨代际比较,让我看到了这种身份和使命的演变。我想象着,那些在信息时代仍然坚持独立思考、深度研究的学者,他们所面对的挑战,与他们的前辈又有哪些异同。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化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坚守信仰的内心史。
评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文化”与“苦旅”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智者和贤士,他们的生命轨迹似乎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苦旅”。这种“苦旅”,是否是中华文化基因中固有的某种特质?书中是否会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这种“苦”的来源和意义?是源于对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还是源于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洞察,亦或是源于在不同文化价值观碰撞下的身份迷失?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中国知识精英“精神原乡”的探讨。他们是否在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一个理想化的精神世界,而现实的种种不如意,则构成了他们“苦旅”的现实场景?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许多伟大的思想和艺术作品,都诞生于逆境之中,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思考。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所驱使的探索。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些看似痛苦的经历,其实是知识精英们净化灵魂、升华思想的必经之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灵魂拷问。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社会,我们所说的“知识精英”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他们与普通人又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书中是否会去探讨,知识的积累是否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精神上的疏离感,或者说是与现实世界的某种隔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位学者在学术研究中遭遇的瓶颈,某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某位艺术家在东西方艺术碰撞中的探索与挣扎。这些具体的“苦旅”故事,往往比宏大的理论阐述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共鸣。我想象着,当一个人穷尽一生去追求某种真理,却发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不理解,甚至加以排斥,那种内心的孤独与煎熬,究竟是怎样的滋味?书中是否会涉及知识精英在维护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压力下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守?这种对知识精英精神世界的深挖,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