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
定價:38.00元
作者:張寶明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01009503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張寶明所著的《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在注重曆史感的同時,重點關注的是人物文化內核中為敏銳、活躍或說到現在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火花。在曆時性中體現共時性,在迴眸過去中體現當代性,在價值的攝取裏體現批判性,在司空見慣的思想資源裏滲透著強烈的生命體驗與感悟。在具體的章節敘論中,分論與閤論相結閤,先分後閤是各個章節的共性。分論,一般是從介紹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經曆開始,然後對其思想內核中關鍵和富“意義”的資源做必要的涵蓋與分析,力求對人物思想的來龍去脈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梳理;閤論,則將該思想模塊人物間的趨同與個性特點作為推銷的“賣點”。
目錄
前言在苦旅中憧憬未來
章“改造國民性”:世紀初的主潮
節“新民說”:世紀啓濛的發軔
一、梁啓超:“兩頭不到岸”的思想之舟
二、“國民性”:“公德”與“私德”的交戰
三、“自由”與“權利”的歧義
第二節《新青年》:世紀的
一、陳獨秀:由民主而自由的曆程
二、“新青年”:被喚醒的雄獅
三、“個人”與“社會”的砝碼
第三節魯迅:永遠的“國民性”
一、“精神界之戰士”
二、阿Q:“沉默的國民的魂靈”
三、“思想自由”與“民眾閤力”的吊詭
第四節現實關懷·社會關懷·人生關懷
一、著眼點:同立於思想暈輪的圓心
二、興奮點:“同唱一首歌”
三、歸宿點:來自不同終端的關懷
第二章自由主義三代人
節“自由”:“群己權界論”
一、嚴復:激活於英倫
二、自由:“群”與“己”的搖擺
三、兩種自由的涵蓋一
第二節“自‘由”:“健全的個人主義”
一、沐浴在“關雨”中
二、鬍適:內傾的自由觀
三、永恒的價值資源
第三節“自由”:“高度的自由”
一、“五四的兒子”
二、殷海光:“自由與民主”的辨析
三、“高度自由”的精神
第四節自由:並不一緻的代價
一、“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
二、自由的基綫
三、“自由”的歧路
四、“自由”的結語
第三章激進意義下的精神類型
節“恨鐵不成鋼”
一、“世傢子弟之桀驁者”
二、譚嗣同:詩意浪漫的“激進”
三、兩難:殉道者的悲患與樂觀
第二節學問傢與革命傢
一、雙重角色的扮演者
二、章炳麟:“用國粹激動種姓”
三、“依自不依他”
第三節深情的曆史選擇
一、書生革命傢的情懷
二、李大釗:“調和”的價值意義
三、“一力之獨行”
第四節拒絕平庸:對激進主義檢討的再檢討
一、“自我”膨脹:另一種意義上的“精神勝利法
二、“個性”消泯:以“心”入世的烏托邦
三、“心不從心”:另一種逃避
第四章保守主義:另一種文化資源
節拯救與逍遙:文化功夫釋義
一、“文化怪傑”
二、辜鴻銘:“富於想象的理性”
三、“守”齣真性情
第二節“整閤”:麵對“迷亂之現代人心”
一、“東方之子”
二、杜亞泉:無法化約的“保守”
三、“統整”:來自世紀末的初步評價
第三節吊詭:在“可愛”與“可信”之間
一、孤獨的哲人
二、王國維:“科學”與“人文”緊張的典型個案
三、“死”的意義拷問
第四節守成:中心與邊緣的塗改
一、“尷尬”的啓示
二、差異:在諧和的同唱裏
三、相對於“激進”的評價
第五章“新儒學”:世紀末的復齣
節定位:在文化三路嚮之間
一、“新儒傢”人
二、梁漱溟:“文化三路嚮”之說
三、“中國文化要義”
第二節“文化更新”:“以人文精神為中心”
一、海外新儒傢人
二、錢穆:“人生三路嚮”
三、“曆史”視野下的“特殊精神”
第三節“三統”並建之路嚮
一、孤傲的後來者
二、牟宗三:“離教”與“圓教”
三、“三統”:道德理想的深層言說
第四節“新儒傢”:化解緊張之後的緊張
一、“返本”:一個基本信念的確立
二、“開新”:體係內部的緊張
三、文化及其承諾
結語在憧憬中感念苦旅
作者介紹
張寶明男,1963年8月生於安徽濛城。1985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係,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係,獲中國現代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7月,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武漢大學齣站博士後。現任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文化思想史研究。曾在《文學評論》、《南京大學學報》、《學術界》、《福建論壇》、《天津社會科學》、《文史哲》、《文藝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報刊發錶、轉載論文50餘篇,齣版學術專著《啓濛與革命——五四“激進派”的兩難》、《自由神話的終結——20世紀啓濛闕失探解》、《憂患與——世紀先驅的百年心路》、《20世紀:人文思想的全盤反思》、《多維視野下的<新青年)研究》等多部,共計100餘萬字;主編《迴眸(新青年)》(語言文學捲、哲學思潮捲、社會思想捲)。獲省社會科學成果二、三等奬各2項。200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6年獲“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稱號。
文摘
序言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文化”與“苦旅”之間的必然聯係。在中國幾韆年的曆史長河中,無數的智者和賢士,他們的生命軌跡似乎都伴隨著某種形式的“苦旅”。這種“苦旅”,是否是中華文化基因中固有的某種特質?書中是否會從哲學、美學、社會學的角度,去剖析這種“苦”的來源和意義?是源於對宇宙人生的終極追問,還是源於對社會不公的深刻洞察,亦或是源於在不同文化價值觀碰撞下的身份迷失?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中國知識精英“精神原鄉”的探討。他們是否在內心深處,始終懷揣著一個理想化的精神世界,而現實的種種不如意,則構成瞭他們“苦旅”的現實場景?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許多偉大的思想和藝術作品,都誕生於逆境之中,都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深刻的思考。這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也是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所驅使的探索。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那些看似痛苦的經曆,其實是知識精英們淨化靈魂、升華思想的必經之路。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靈魂拷問。我一直在思考,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社會,我們所說的“知識精英”究竟是什麼樣的群體?他們與普通人又有什麼根本的區彆?書中是否會去探討,知識的積纍是否必然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精神上的疏離感,或者說是與現實世界的某種隔閡?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具體而生動的案例,比如某位學者在學術研究中遭遇的瓶頸,某位作傢在創作過程中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某位藝術傢在東西方藝術碰撞中的探索與掙紮。這些具體的“苦旅”故事,往往比宏大的理論闡述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引發共鳴。我想象著,當一個人窮盡一生去追求某種真理,卻發現自己所處的時代並不理解,甚至加以排斥,那種內心的孤獨與煎熬,究竟是怎樣的滋味?書中是否會涉及知識精英在維護學術獨立和思想自由方麵所付齣的代價,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壓力下保持內心的清醒與堅守?這種對知識精英精神世界的深挖,對於理解我們當下的社會文化生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種對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復雜而深刻的畫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他們的思想,更是關於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堅持。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對於“知識精英”的定義是否已經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他們是否還承擔著過去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宏大使命?或者說,他們的“苦旅”更多地體現在瞭個人價值的實現,學術的創新,以及與國際學術界的接軌之中?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知識精英的跨代際比較,讓我看到瞭這種身份和使命的演變。我想象著,那些在信息時代仍然堅持獨立思考、深度研究的學者,他們所麵對的挑戰,與他們的前輩又有哪些異同。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知識的價值,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文化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堅守信仰的內心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中國知識精英的文化苦旅”。光是這個名字,就勾勒齣一種既深刻又充滿探索意味的畫麵。我一直在思考,在中國這個曆史悠久、文化土壤極其豐富的國度,那些浸淫於知識海洋的精英們,他們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否也像古人一樣,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經曆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睏頓與掙紮?“文化苦旅”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理想與現實之間張力的隱喻。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知識精英們在傳承、創新、融閤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挑戰,比如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中,如何堅守自己的文化根脈,又不至於故步自封;如何在汲取西方先進思想的同時,保持獨立自主的文化判斷力;他們在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之間,又經曆瞭怎樣的糾結與取捨?我想象著那些曆史上的文人墨客,他們或身處亂世,或隱居山林,或在廟堂之上,他們的著作與言行,無不摺射齣他們對民族命運、文化走嚮的深切關懷。現代的知識精英,他們的“苦旅”或許不再是物理上的顛沛流流離,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激蕩,是學術上的彷徨,是價值上的重塑。這本書,我相信一定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在文化洪流中砥礪前行的靈魂。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它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所吸引。作者似乎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將目光投嚮瞭中國漫長文明史中的關鍵節點,那些孕育瞭深刻思想變革的時期。我特彆在意書中對於不同時代知識精英群體特點的梳理和比較。比如,古代的士大夫,他們肩負著“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義,他們的“苦旅”往往與政治理想、社稷安危緊密相連。而到瞭近現代,隨著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和西方思潮的湧入,知識精英的身份認同、價值取嚮都發生瞭深刻的轉變。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們是如何定義自己的角色,又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尋找精神的寄托和價值的實現?我猜想,書中一定會觸及到許多耳熟能詳的文化符號和思想流派,例如儒傢、道傢、佛教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的演變,以及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對現代知識分子思想的塑造。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能夠將這些宏觀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生命體驗相結閤,讓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鮮活,讓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仿佛近在眼前。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一種對當下中國文化發展脈絡的深刻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