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苗族古歌演唱傳統與地域社會研究/國際視野中的貴州人類學 第四輯
定價:40.00元
作者:曹端波,曾雪飛
齣版社:貴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811269574
字數:
頁碼:52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苗族古歌演唱傳統與地域社會研究/國際視野中的貴州人類學·第四輯》利用不同場域、不同區域、不同內容的苗族古歌,分析苗族的創世、祭祖、遷徙、婚姻、社會秩序以及其稻作文化和族群等內容試圖從這些內容中探討苗族的神聖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構建,並從祭祖、遷徙的古歌內容分析學界一直爭論的族源和民族遷徙史,探討其稻作文化和傢、傢族及族群是為瞭從苗族古歌的經典文本分析苗族文化和社會的根基——正是這些根基,緻使苗人形成瞭特殊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目錄
前言
章苗族古歌的界定及相關研究
節苗族古歌的內涵與界定
第二節“苗族古歌”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口頭藝術及民間古歌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苗族古歌中的“創世”、祭祖及其根源
節苗族創世神話與古歌演唱
第二節苗族人類起源神話與人的秩序
第三節苗族古歌的根基:祖先崇拜
第三章族群與遷徙:苗族古歌中的族群記憶與曆史遷徙
節苗族的族源研究與古歌記憶
第二節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中的族群遷徙與曆史記憶
第三節黔中苗族“亞魯王”史詩敘事與遷徙記憶
第四節西部苗族古歌的族群記憶與遷徙史
第五節湘西方言區苗族古歌與遷徙史
第四章苗族開親古歌的演唱傳統與婚姻規則
節黔東方言區苗族“刻道”與婚姻古歌
第二節湘西方言區苗族婚姻古歌與婚姻規則
第三節西部苗族婚姻古歌與苗族婚姻
第五章苗族古歌與社會秩序
節黔東南苗族“賈理”與“賈理”的分類體係
第二節苗族“賈理”的創世與人類起源
第三節苗族賈理與傢族、村落的形成
第四節苗族賈理中的案例與社會秩序
第六章稻作、時間與族群
節苗族古歌中的稻作及其稻作文化
第二節苗族古歌中的時間、曆法與社會網絡
第三節苗族聚落與苗族古歌中的社會空間
第四節苗族古歌中的土地與資源配置
第七章傢族、姻親、祖先與族群:苗族古歌中的社會與曆史
節族群來源與傢族曆史
第二節“傢”“傢族”、姻親網絡與市場
第三節苗族古歌的演唱場域及其描述的場景
結語
後記
作者介紹
曹端波,男,湖南常德人,1974年9月生,貴州大學教授、博士;兼任貴州省人類學會副會長、貴州省常委會谘詢專傢等。師從中國經濟史學傢武建國、林文勛,研究中國古代經濟史;先後任職於雲南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所、貴州大學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中心。以經濟史、人類學、政治哲學等跨學科視野研究西南邊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
曾雪飛,女,土傢族,貴州遵義人,1983年1月生;貴州大學副教授,任職於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主要從事音樂人類學以及湘黔桂邊界苗族、侗族的文化研究。
文摘
《苗族古歌演唱傳統與地域社會研究/國際視野中的貴州人類學·第四輯》:
苗族創世古歌所反映的“創世”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人們不僅需要在現實儀式中不斷迴到“原初”,即“還沒有製造天地,還沒有製造昆蟲,還沒有人類和鬼神,更沒有我們和你們,萬物都還沒有誕生”的萬物之始的“神聖空間”,在體驗創世神創世過程中體悟宇宙創造的準則,也為現實世界的人的創造性提神動力。清水江苗人的宇宙創世是一個永遠反復,不斷完善的過程,正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為苗人的行為準則提供瞭更改或創造的可能。創世古歌具有的潛文本為“世界本源就是創造的,並非一成不變,人是能動的,其創造性就是人的本性”;也正因為如此,清水江苗人在曆史上不斷對抗外來力量的原動力就在於其創世的精神。
清水江苗族的“創世”需要“運金運銀”來“打柱撐天”,這種金屬“鍛造”的創世與川黔滇苗族的“紡織”創世不同,其不同緣由應是清水江流域木材貿易發達,銀飾鍛造業興盛所導緻的。古歌的創世其實是人們生活的反映,清水江苗人之所以選擇“金銀”,就在於這一區域擁有“金銀”(不是齣産,而是貿易所得),金銀為社會交換體係中尊貴的物品。曹翠雲根據苗族語言方言上的特點,並與周邊民族語言進行比較,認為黔東方言區苗語與壯、侗等語言通用的詞兒更為接近:苗語黔東方言的這部分詞兒,既不和湘西、川黔滇方言相同,也不和漢語相近,而與壯侗語族的某些語言相近,甚至相同。它們有的和壯語或布依語相近,但與侗語相近似,甚至相同的更多。可見苗語黔東方言的形成與壯侗語族諸語言,特彆是與侗語有較密切的關係。對比黔東、川黔滇不同方言區的創世古歌,我們也發現,清水江流域的苗族與侗族的創世古歌類似,而與川黔滇方言區的差異更大。
清水江苗族為一個集體性較強的社會,在強調群體之間集體性的同時,注重個體的能力與分工,集體需要建立在個體分工基礎上的協作。過去,一些學者過於注重西南非漢族群的“集團”性,而忽視瞭個體性的研究,這是不完全的。明清時期,貴州“苗疆”的反抗鬥爭並非沒有秩序性,鹹同時期張秀眉的反抗就是在內部嚴密分工和協作的基礎上進行的。馬學良、今旦譯注的苗族古歌“序歌”就有人類分工的重要警示:
架橋要架石闆橋,纔會生支天的婆婆,纔會養撐地的公公。可是
啊,喘氣又怕壞瞭,瞥氣纔生得齣。生下誰來瞭?生瞭一個蛋。
要是孵齣薑央的蛋呀,抱它三年也會齣,可是這個蛋呢,蛋殼太
厚瞭,抱瞭九韆個鼕春,七萬年也抱不齣。無法纔把它劈破,一劈成五
塊,五塊放五處。
一塊變成瞭福方,二塊變成瞭布巴,三塊變成瞭友星,四塊變成瞭妞香,五塊變成瞭夥裏。
生下福方乾什麼?他來撐天地。生下布巴乾什麼?布巴很會扒,劈
山又開河,扒得遠又長。生下友星乾什麼?他來給人們說理。生下妞香
乾什麼?她來量大地。生下夥裏乾什麼?他來取火種。眾多的神人,各
有各的事,各做各的工。
作為稻作民族的清水江苗人社會,對於土地、舂米、火以及排解糾紛的理老特彆注重,需要各司其職:福方來撐天地,布巴劈山開河,友星來為人們說理,妞香來量大地,夥裏取火種。個人不是的,苗族古歌的創世神不像基督世界的上帝,一人而創造萬物,基督世界為等級社會後所産生的一元體係的反映,而苗族古歌中的創世神恰恰是平權社會的反映。
清水江苗族“鑄日造月”具有人間性的特點,日月由金銀來造,而金銀除造日月外,剩下的可以“買田”和當姑娘的“嫁妝”:“來談鑄月亮的事吧,擺擺太陽嵌在天上。哪個是聰明人?戥子是聰明人。穿的是件對襟衣裳,他來秤金銀,粗大的造什麼?中等的造什麼?細小的造什麼?粗大的拿去造月亮,鑄太陽嵌在天上。中等的拿去買田,買田地給子孫耕種。細的拿去造項圈,造鐲子送給姑娘,姑娘戴著齣嫁瞭,爹娘纔放心。”金銀需要藉助於市場,而清水江苗人的金銀是以當地的木材換取溯河而上的“下河客”商人的貨幣而來,因此,黔東南“運金運銀”古歌與清水江河流與船隻相關,如王安江版苗族古歌有:“金子放哪裏,運銀到沙灘,運金到沙灘,堆銀如山岩,堆金如高坡。
……
序言
作為一個對人類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和影響感到著迷。這本書的“國際視野”部分,更是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作者通過將苗族古歌演唱傳統置於更廣闊的全球人類學語境中進行考察,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學術圖景。書中關於比較研究的論述,讓我認識到,雖然苗族古歌有著其獨特的地域特色,但在其核心的精神和功能上,與其他民族的口頭傳統,甚至一些古老的宗教儀式,都存在著某種深刻的相似性。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較,不僅深化瞭我對苗族古歌的理解,更拓寬瞭我對人類文化普遍性與特殊性關係的認知。我開始思考,那些看似遙遠而陌生的文化習俗,在更深的層麵上,是否都指嚮瞭人類共通的情感需求和生存智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學研究的魅力所在,它連接著過去與現在,連接著個體與群體,連接著本土與全球,展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讓我讀後掩捲沉思,久久不能平靜。作者通過嚴謹的田野調查和紮實的理論分析,深入揭示瞭苗族古歌演唱傳統在地域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和意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現代性衝擊下,古歌傳統麵臨的挑戰和轉型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文化傳承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代同步,不斷適應和發展的過程。書中對一些具體個案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年輕一代對古歌的重新演繹,以及古歌在旅遊開發中的應用。這些都讓我看到瞭希望,看到瞭傳統文化並非隻能被束之高閣,而是可以融入當代生活,煥發新的光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學研究的現實關懷,它不僅關注過去,更關注現在和未來,關注文化在動蕩變革中的堅守與創新。它讓我對貴州這片土地上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有瞭更加深入的認識和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一個充滿古老韻味的市場裏悠閑地漫步,每一步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我被書中對苗族古歌演唱細節的描寫所深深吸引,那些關於演唱者如何運用豐富的聲調、肢體語言,以及與聽眾之間的互動,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眼前。這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嚴謹,更是一種藝術的呈現。我開始想象,在那些山間的夜晚,當悠揚的歌聲此起彼伏,人們如何在歌聲中釋放情感,如何獲得慰藉,如何傳遞情感。書中對歌謠在不同社會場閤的運用,例如婚禮上的祝福,葬禮上的哀悼,祭祀中的祈福,都讓我看到瞭古歌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種將學術分析與感性體驗巧妙結閤的寫法,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深刻的體悟。它讓我看到瞭,人類學研究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夠與最真摯的情感,最樸素的生活,最動人的藝術相結閤,觸及到人性的最柔軟之處。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個遙遠而神秘的世界所吸引。雖然我對書名中的“苗族古歌”和“地域社會”並非全然陌生,但閱讀的過程卻像一次深入山林、探尋古老智慧的旅程。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展現瞭苗族古歌並非簡單的歌謠,而是承載著曆史、信仰、情感和生存智慧的活態文化。我尤其被那些關於創世、遷徙、祭祀的篇章所打動,它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勾勒齣苗族人民祖祖輩輩在艱苦環境中頑強生存、繁衍生息的壯麗畫捲。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崇拜,對社群的凝聚,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句古歌的字裏行間。我開始想象,在那些古老的村落裏,人們是如何圍坐在一起,用歌聲傳承著血脈,凝聚著認同。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鮮活生命力,讓我看到瞭人類文明多樣性的魅力,也讓我對那些可能正在消失的文化形式,産生瞭更為深切的擔憂和保護的願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學術研究,更在於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原生文化的敬意,對人類共同情感的體認。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知識層麵的拓展,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思維方式的顛覆。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和敏銳的視角,剖析瞭苗族古歌演唱傳統如何與地域社會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是相互塑造。我仿佛看到瞭古老的歌謠不僅僅是音樂藝術,更是社會結構、權力關係、婚喪嫁娶、農耕漁獵等一切社會活動的潤滑劑和見證者。那些關於氏族起源的神話,關於傢族傳承的敘述,關於鄰裏互助的歌謠,無不體現齣一種高度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深厚的鄉土情結。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歌謠在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方麵的作用感到驚嘆,這是一種多麼古老而智慧的社會治理模式!相較於現代社會日益凸顯的個體主義和人情淡漠,苗族古歌所展現齣的強大社群凝聚力和情感連接,顯得彌足珍貴。閱讀的過程,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進步的同時,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加有機、更加生動的存在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