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一)(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
定价:72.00元
作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0154765
字数:
页码:417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卷所编选的论文,多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师生在复旦工作或求学期间所作,其中不少为各位的代表性作品,是中心师生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一次比较集中的展示。
内容提要
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裘锡圭、刘钊、陈剑、陈斯鹏、金赫、苗丰、谢明文、邬可晶、广濑薰雄等师生论文二十三篇,并将根据内容分辑。本册内容相对偏向古文字和出土文献本身方面的研究。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丛书简介:《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目录
作者介绍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是复旦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中心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并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与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亦关系密切。
文摘
序言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感慨。它所揭示的,远不止于历史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一种对民族精神的追寻。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如此地引人入胜,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从出土文献中看到的那些微小线索,经过学者的智慧梳理,竟然能够勾勒出如此宏大而清晰的文化脉络。这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去感受这份文化的魅力,去理解这份文明的韧性,也去探寻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的,那份来自古老中国的独特“基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仿佛一下就把人带入了悠远的中华文明长河。我拿到书的时候,是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感觉里面一定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智慧。我之前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表面的符号和传说,比如四大发明、长城、兵马俑之类的,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了那种能够穿透历史迷雾,直抵文化根源的洞察。这本书的名字《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就精准地戳中了我的痒点,让我对“基因”这个词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塑造了我们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文明,又是什么样的“基因”让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演变、发展,直至今天?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选编,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毕竟,古文字和出土文献,是解开历史谜团最直接、最可靠的钥匙,它们承载的信息,一定比任何二手资料都要来得真实和生动。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那些沉睡的文字,将如何在我眼前活起来,讲述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中华文化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它的另一大亮点。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复旦大学的学者们却用一种十分生动、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丝毫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感,更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促膝长谈。他们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也会在关键的地方,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关于早期思想萌芽的论述,比如对一些早期哲学思想的源头追溯,以及它们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这些内容,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我曾经模糊的概念,也让我意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其内部有着强大的自我更新和演变能力。这种“基因”,我想不仅仅是文字、习俗,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而这本书,恰恰就是一次对这种“基因”的深刻剖析。
评分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那些关于“家国同构”的早期体现,关于“民本思想”的萌芽,以及一些早期社会治理的智慧,都让我对我们民族的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在如此动荡的历史中,依然保持着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基因密码在支撑。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看到历史的表象,而是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驱动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其实就是在探寻我们自身的根与魂,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历史材料的方式。作者们仿佛考古学家一般,小心翼翼地从浩瀚的出土文献中,一点点剥离出那些关于早期中华文明的蛛丝马迹。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那些引用古籍原文,又辅以详尽解读的段落,感觉就像是有了翻译官,让我能够理解那些晦涩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天命观”、“礼乐制度”的萌芽,或者一些早期社会结构的雏形,书中都给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考古发现和文献佐证,一步一步地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细致的早期中华文化图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更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文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厚而复杂的根源,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和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