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光纤通信技术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柳春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4011369
字数:391000
页码:29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光纤通信”课程而编写的基础教材。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在内容体例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即“理论 应用 研究 实训”。在内容上,不仅介绍光纤、光缆、光器件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等基础理论,而且结合工程应用,介绍光纤通信系统工程方面的知识,如光缆选型、再生段计算、光缆敷设、光纤接续等,同时安排了研究项目和实训章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实践技能。
全书共9章,主要包括光纤光缆结构及其特性、导光原理、光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其特性、光端机的结构及其技术指标、再生段计算、光缆敷设、光纤接续等。各章除附有习题供读者练习外,还安排有研究项目。
本书可供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研究、教学、规划、设计、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有关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深入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在理论深度的把握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复杂的数学推导,而是将理论的引入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非线性效应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让人望而生畏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LSE)的完整形式,而是先通过类比一个现实中的波纹扩散问题,解释了色散和克尔效应的物理本质,然后再逐步引出数学模型,这使得理解过程层层递进,顺理成章。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新型光纤材料,比如空芯光纤和特种保偏光纤的介绍,信息量非常扎实,不仅描述了它们的光传输特性,还深入分析了当前在超长距离通信和高功率传输中的优势与挑战。我感觉作者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者,更像是一个在实际工程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工程师,他的叙述中充满了对“为什么这样做”和“实际中如何避免”的深刻洞察,这种实践性的叙事风格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可操作性。对于希望从基础知识跃升到能够设计和优化实际光通信链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阶梯。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简直是一场大师级的编排。它遵循着从基础物理到系统集成,再到前沿技术的经典脉络,但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逆向思考的元素。比如,在介绍光纤放大器时,它没有先讲EDFA的工作原理,而是先展示了无源系统在长距离传输中遇到的功率瓶颈和噪声积累问题,用“痛点驱动”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学习动机。而且,作者在关键的技术转折点上,如从强度调制向相干检测的过渡,处理得尤为精妙,他用对比性的语言清晰地梳理了两种体制在频谱效率、抗噪声能力和系统复杂度上的取舍,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判断出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场景。这种结构安排,让知识点之间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相互支撑、相互映照的有机整体。读起来,仿佛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沿着一条逻辑清晰的主干道,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分支,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
评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在计算和仿真工具应用方面的体现。尽管这是一本偏向理论和原理的书,但作者非常务实地在每一章的末尾设置了“仿真实践提示”的小栏目。虽然没有直接提供完整的Matlab或Python代码,但它详细列出了模拟一个特定现象(比如拉曼散射引起的自发拉曼散射噪声)时,需要关注的关键参数、适当的数值离散化方法以及可能遇到的数值稳定性问题。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通过仿真来验证理论模型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殿堂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我尝试根据书中给出的基本概念,自己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光链路模型,发现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参数敏感性问题,在结合书中的提示后,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这种指导读者“如何动手思考”的教学方法,比单纯的理论灌输要高效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科学研究人员应有的严谨的建模思维,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深蓝色调,中央是一组抽象化的光路图样,隐约能感受到数据在其中高速穿梭的动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一种细腻的触感,这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做笔记的技术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章节标题和重要公式都用加粗或不同的颜色做了突出处理,使得阅读的疲劳感大大降低。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的使用上所下的功夫,不仅仅是简单的示意图,很多关键的光学原理和系统结构图都采用了立体化的三维渲染效果,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波导特性和耦合损耗等概念,提供了极大的直观帮助。即便是初次接触光电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插图,快速把握住核心的物理图像。美中不足的是,考虑到内容的深度,如果能在关键章节的边缘留出更多的空白区域供读者自行批注和推演,体验会更完美。总的来说,从物理接触的层面,这本书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专业、严谨且富有现代科技美感,绝对是工具书中的精品。
评分阅读体验的最后一个维度,是关于其思想的深度和前瞻性。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总结现有技术。在论述到未来5G/6G甚至太赫兹通信兼容性时,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已有的色散补偿和偏振模色散(PMD)管理技术,提出了对下一代超高阶调制格式在现有光纤网络中应用潜力的审慎评估。其中关于“全光网络”的构建思路探讨,结合了量子密钥分发(QKD)与经典光通信的融合路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没有将未来描绘得过于乌托邦式,而是脚踏实地地分析了当前光电子集成技术在功耗和集成密度上的瓶颈,并指出了未来十年内可能实现突破的关键技术方向。这种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深刻预判和批判性思考,使得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参考意义大大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蓝图的专业解读,引导读者在学习当前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迎接和塑造行业变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