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终端及业务技术
定价:38.00元
售价:26.6元,便宜11.4元,折扣70
作者:黄东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1112792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3G终端。主要内容包括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终端分类和手机架构等;智能终端的发展现状、芯片、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并对典型的智能终端和智能终端平台进行了分析3G终端发展现状、3G终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3G终端的发展趋势;3G终端定制和终端安全;3G终端的硬件和软件架构以及终端部件设计;3G典型业务和3C终端的关键技术。
本书适合于通信、电子与IT行业中从事移动通信终端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应用及项目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令人不解的是,这本书似乎刻意避开了与同期其他无线技术标准(如当时的Wi-Fi演进或蓝牙技术)的横向比较。在任何一个成熟的技术领域,不同方案之间的权衡和取舍往往是理解技术选择的关键。例如,为什么在某些场景下3G比当时的Wi-Fi具有优势,反之亦然?这些对比可以清晰地揭示3G标准在频谱效率、移动性支持和覆盖范围上的独特价值。但这本书更像是在一个真空环境中讨论3G,所有性能指标都是内部参照,缺乏外部参照系。这种孤立的分析使得读者难以形成一个立体的技术认知。如果这本书能加入一章,对比一下当时市场上存在的各种替代或互补技术,分析3G标准在专利布局、成本控制和国际化推广上的策略,那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的结构,让读者感觉像是被限制在了一个技术“象牙塔”内,只能看到内部的复杂齿轮如何咬合,却看不到它与外界其他复杂系统是如何协同运作的。
评分这本书在尝试涵盖“业务”部分时,也明显受限于3G技术的能力边界。它详细描述了早期数据业务的实现方式,比如HSUPA/HSDPA带来的速率提升,以及WAP门户、早期流媒体的接入流程。然而,它完全没有触及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移动互联网体验。比如,对于如今的云游戏、高清视频会议或AR/VR应用所需要的低延迟和高可靠性,这本书的论述显得杯水车薪。我特别想知道的是,早期技术架构师是如何预见到未来对“实时性”需求的增长的,但书中的规划似乎停留在“能上网”和“能打电话”的基础需求之上。即便是在探讨3G业务的商业模式时,也仅仅停留在彩铃、移动邮箱这类早期服务的介绍,缺乏对App经济和移动互联网生态爆发的远见。这使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教材,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3G时代技术备忘录”,它完整记录了过去的成就,却无法帮助我们理解未来业务对基础设施提出的更高要求,这对于希望展望未来技术方向的读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干燥和技术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以帮助理解技术背景或商业影响的上下文。它更像是一份严格的技术规范文档的转述,充满了大量的公式推导、时序图和寄存器级别的描述。例如,在讲解RNC(无线网络控制器)与Node B(基站)之间的接口协议时,作者直接深入到了帧结构和时隙分配的底层逻辑,中间几乎没有穿插任何关于这些设计选择是如何影响用户体验的分析,比如延迟、抖动或吞吐量实际表现的案例。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3G时代运营商如何部署这些网络、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或是这些技术如何催生了早期智能手机应用生态的讨论,但这些“软性”的内容完全被冰冷的技术参数所取代。对于非底层硬件或协议栈设计的专业人士,比如应用开发者或者产品经理来说,这本书的门槛非常高,而且读完后,你可能清楚地知道3G是如何“工作”的,却对它“为何”会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缺乏宏观的认识。这感觉就像是学习了一门精妙的古代机械制造术,却不了解它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定位。
评分最后,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术语和符号定义上的一致性处理也存在一些小瑕疵,这在跨章节阅读时尤为明显。虽然技术书籍难以完全避免术语的专业性,但一些关键概念在不同章节中似乎采用了略微不同的符号表示法,这需要读者花费额外精力去交叉比对,以确认它们指代的物理量是否完全相同。此外,由于这本书的出版时间限制,很多参考资料和脚注指向的都是非常早期的研究论文或标准草案,这些资料在今天的网络资源中已经很难快速检索和验证。如果能有一个补充的附录,提供一些现代视角下的“后续阅读推荐”,将3G技术的发展脉络连接到4G LTE或5G NR上,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帮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扎实”,但缺乏必要的“桥梁”和“指引”,使得它更像是一块被精心打磨的化石,虽然精美,却需要读者自己去重建其所处的生态系统。
评分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专注于移动通信技术一个非常具体的领域——第三代(3G)终端设备及其相关的服务应用。老实说,我本来是冲着对4G乃至5G技术演进脉络的兴趣来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前瞻性的内容,或者至少能从中窥见当前技术发展的一些历史根基。然而,当我翻开目录并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重点完全聚焦在了3G标准的细节上,比如WCDMA或CDMA2000的具体空中接口协议、信道编码、功率控制机制,以及早期的用户设备(UE)设计考量,比如电池续航、射频前端的挑战等等。它似乎是一本面向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工程师手册或深度教材。对于我这种对网络架构演进、边缘计算、或者当前热议的物联网(IoT)应用场景更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有些“陈旧”和“狭窄”。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来优化移动资源的分配,或是探讨如何利用AI/ML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络效率的章节,但这些在书中完全没有涉及。这本书的内容深度锁定在了一个技术节点上,对于理解当前移动通信的宏观发展趋势,帮助有限,更像是对一个已成历史的技术节点的详细考古报告,而非指引未来的路线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